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幼教论文范文,幼教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家长驿站”里的精彩

  • 投稿吉田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248次
  • 评分4
  • 92
  • 0

浙江杭州市西湖区名苑学前教育集团 戴 翎

很多幼儿园都会创设一个供家长接送孩子时休息、交流的公共区域,我们集团的各个分园也都有这样的“家长驿站”,有的设在大厅一隅,有的设在走廊的转角,有的设在楼道的一端。如何让它在家园共育中发挥一些作用呢?我们做了一些探索。

一个温馨舒适的地方

要想让“家长驿站”在家园共育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关键是要吸引家长的关注,让家长愿意在那里坐下来,愿意参与一些活动,愿意表达、交流。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家长呢?我和教师便到“家长驿站”现场坐一坐,实际体验此情境中家长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同时用“家长会喜欢这里吗”“这里会让家长产生坐下来交流的愿望吗”“家长在这里有安全、舒适的体验吗”“在这里家长需要什么”等问题,来进一步思考“家长驿站”的场地设置和环境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在此基础上,我带领教师翻阅了有关环境心理学及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书籍,发现舒适且相对私密的环境能让人身心放松,缓解内在压力,而且愿意表达和交流。于是,我们对原来的“家长驿站”的空间安排和环境布置作了调整。

●更具私密性。相对独立、私密的空间符合成人保护隐私的心理,利于放松、休憩、沟通。我们有的园区用一款镂空的木雕门将楼道尽头的区域和楼道作了巧妙的分割,使“家长驿站”既通透又相对隐秘;有的园区在大厅一角隔出一处圆弧状的空间,靠窗处配上风格清新的香格里拉帘,面向大厅的玻璃上搭配风格一致的帷幔纱帘,既体现了私密性,又与外界连通;有的园区则借助绿色植物的摆放使“家长驿站”呈半包围状,创造出一处既私密又美观的空间。

●更具亲社会性。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房间内部的安排和布置会影响人际交往,其中家具的不同安排可使人产生开阔或挤压的感觉。他们把家具安排分为两类:一类称为远社会空间,家具成行排列,使人产生距离感;一类称为亲社会空间,家具组合排列,使人心情愉快,产生亲密交往的愿望。我们的“家长驿站”整体上体现了亲社会空间的设计理念,比如我们大多布置矩形橱柜,因为矩形是在视觉上最能让人感到平衡舒适的一种形状。我们还选用了配套的美式小沙发、碎花布艺桌椅,配上简欧风格的抽屉小隔柜,在沙发中间的小茶几上摆放插花作品等,让“家长驿站”的内部空间安排和布置有利于激发家长产生分享和交流的愿望。

●更温馨舒适。清新、柔软、暖色系的软饰搭配能使整个空间的色调既统一又有变化,能将“温馨”的感觉体现得淋漓尽致。为此,我们有的园区在“家长驿站”摆放了暖色系软包沙发,配上纱帘、珠帘的朦胧质感,为家长营造了一个温馨、舒适的交流场所。有的园区提供了橘黄色、米色系列的布艺靠垫、工艺品等饰物,家长仿佛置身于家中温暖的客厅或书房,有益于放松心灵、敞开心扉。

赏心悦目的环境渐渐地吸引了家长,有更多的家长愿意在“家长驿站”坐下来,互相分享、交流育儿经验。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温馨、舒适的港湾。”

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

接下来,我们思考在“家长驿站”可以做些什么,以便让家长获得更多的育儿信息和经验。通过问卷和访谈,我们发现家长对育儿方面书籍的阅读量比较少。于是,我们想到在“家长驿站”创设一个阅读分享的平台,让家长由读书开始共同探讨孩子的成长问题。一开始,我们把大量的书籍放在“家长驿站”一角,供家长翻阅,结果并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大多数家长只是偶尔翻翻,有些书籍更是无人问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展开了反思,最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即我们提供的书籍大多比较专业、理性,读起来并不轻松,难以引起家长的兴趣。

找准了原因,我们就改变了由幼儿园统一提供书籍的做法,改为由家长自己来推荐书目。我们明显感受到,家长推荐的书籍基本上是当前的育儿畅销书或蕴含教育哲理的经典著作,比如,玛兹丽施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帕蒂·惠芙乐的《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等等。在家长推荐书目的基础上,我们以传递正确教育理念为出发点整理好书单,以每月更新一次的频率投放到“家长驿站”。为方便家长了解和阅读,我们还附上导读卡,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书籍的主要内容以及推荐理由。

对我们投放的书籍感兴趣的家长越来越多了,很多家长觉得受益匪浅。然而由于家长大多是在接送孩子的短暂时段里到“家长驿站”阅读的,所以往往无法静心阅读,完整领悟。有位妈妈就跟我提议:“这里提供的图书都很精彩,你们是否可以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让家长们进行分享阅读呢?”这位家长的提议点拨了我。我们立马行动,在“家长驿站”增设了“漂流图书角”。家长只要在“漂流图书借阅登记表”登记,就可以借走自己需要的书籍。如果家长有好书想提供给其他家长阅读,也只要把书放入“漂流图书角”,然后在“漂流图书书目表”中做好记录就可以了。这样的循环交换方式更便于家长间的分享阅读。于是,“家长驿站”的小小图书角成了一处活跃的图书流动点,新书不断上架,激发了很多家长的阅读兴趣,家长翻阅、借阅书籍的频率明显提高了。

一个分享交流的地方

家长每次在“家长驿站”小憩时,互相之间会聊聊家常,也会交流一些育儿心得,但这种交流是个别的,零散的,没有主题的。我想,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家长的交流面更广泛,话题更集中,是否能更好地帮助家长解决一些育儿过程中的困惑?经商讨,我们在“家长驿站”开设了“互动话题”的板块,实行班级轮流制,每周由轮到的班级负责收集家长关心的话题,然后公布在“家长驿站”的展板上,同时提供笔、纸和便签条等,鼓励家长用留言等方式表达观点,试图发动全园家长来互动分享。但是,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家长对于“家长驿站”的互动话题的回应并不积极。于是,我把教师们召集起来一起寻找原因。A老师提出,可能是话题没有找准,不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所以互动不起来。B老师认为,可能是话题比较散,不够聚焦,所以家长没有兴趣讨论。细心的C老师发现,有些家长不愿意发表观点,是因为有顾虑,担心自己的观点有误,所以不敢写。针对这些原因,我们改变了做法。首先,我们把征集到的话题进行梳理,如果是家长共同感到困惑的话题,就作为“家长驿站”的“互动话题”。如果是个别家长的问题,就由教师在班级内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比如“怎么看待鹰爸虎妈的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怎么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沉迷ipad等电子产品怎么办”等话题就是现实中许多家长的共同困惑,我们就把这些问题逐一放入“家长驿站”的“互动话题”中供家长们讨论。同时,家长的交流方式不必局限于文字交流,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是简短的评论,可以是文字配简图的形式,可以是照片展示,也可以是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如果家长有顾虑,可以不署名。这样一来,家长们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了,互动平台上家长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了。

除了给家长提供话题讨论的平台,我们还会抓住契机对家长进行一些育儿理念方面的引领。例如,当发起“祖辈教育怎样扬长避短”的话题讨论时,我们适时地提出“送给家长们的10条教养建议”,从了解孩子、赏识孩子、培养习惯、言传身教等角度梳理出简单、可操作的建议,并展示在“家长驿站”的墙面上,让家长从中得到启发。我们还组织了“家长眼中的孩子”摄影展,展现家长和孩子在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有草坪嬉戏的动态照,有专业拍摄的全家福,也有孩子游戏时的特写……除了让家长写上简明的图注外,我们还有意识地配上一些传递正确教育理念的点评,比如,“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一定是个美妙的旅程”“远离ipad,走入游戏更精彩”等,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一个体验了解儿童的地方

我们常常会在离园前听到家长指着孩子刚完成的作品品头论足:“你这画的是什么啊?一点都不像!”使正兴致盎然的孩子很受挫折。为了让爸爸妈妈亲身体验孩子的创作过程,了解孩子艺术表现表达的方式,我们在“家长驿站”中增设了小桌子,提供了彩纸、橡皮泥、图画纸、水彩笔等材料,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创作。渐渐地,家长发现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是巨大的,孩子的艺术表现表达方式完全不同于成人,成人不能以“像不像”来衡量孩子的作品。后来,我们还把孩子的作品保留下来,每周五进行一次作品展,让更多的家长体验到孩子的潜能和创造性。

我们还有意识地将班里的魔尺、益智棋、拼插玩具等投放在“家长驿站”,并配上“怎么给孩子买玩具”“儿童玩积木的价值”等相关导读,鼓励家长亲手玩一玩孩子们的玩具。家长通过亲身体验渐渐了解了玩具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以及幼儿独特的学习方式,领会到家长的作用更多的是陪伴和等待。一位家长感慨地说:“我在幼儿园的‘家长驿站’里第一次接触到了魔尺,从此我和孩子的魔尺游戏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我的孩子从中班时用30多个平行四边形变出平面的长颈鹿、电话机,到后来变出半圆形,再是球状的话筒、乌龟,不断进步。现在,他还会用近300个魔尺变出超级恐龙和战舰。从孩子身上,我学到很多,我很享受与孩子一起学习、探究的过程。”“家长驿站”让家长在陪伴、等待孩子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孩子,增进了亲子情感。

一年多时间里,“家长驿站”发生了很多变化,演绎了很多故事。令人欣喜的是,家长的观念也在慢慢地发生改变。营造良好的家园合作氛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促进家园共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将继续思考、继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