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论文范文,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任职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的设计与讲授

  • 投稿二哈
  • 更新时间2015-09-06
  • 阅读量967次
  • 评分4
  • 60
  • 0

赵春翔

(武警工程大学理学院 陕西 西安710086)

【摘要】教育“转型”涉及到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而课堂教学实现有效转型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解决好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切实实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素质积累。本文重点探讨了任职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的合理设计和讲授技巧。该教学设计在教学中能够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极大发挥教员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和学员参与教学过程的自主行动,对学员构建知识体系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任职教育;课堂设计;能力培养

任职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任职教育的对象,是未来基层岗位的初级指挥干部,在教学培养上和工程技术类干部有着根本的区别。当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发生变化后,如果继续沿用旧的教学模式,这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也是对培养对象不负责的一种表现。所以,转型是教员直接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涉及到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在此,我仅就任职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的设计与讲授谈几点个人的见解和认识。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基础知识培养为教育重点,夯实基础的同时,提高能力培养。这本身没有错,但在教学过程中,这两者的发展及不平衡,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我们教育培养的一个瓶颈,很少在这一点进行大范围推广,造成了改革的一些成果只仅仅停留在讨论上,传统的教育模式基本没有改变。

而任职教育学员,直接面对的是基层,是基层的初级指挥官。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各种能力的积累,如独立思考能力,准确判断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所以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设计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是任职教育教学的关键。

一、课堂教学框架设计注重知识的逻辑性、严密性是传统的教学优点,这也是我们教学的宝贵财富。但这些知识从何而来,如何运用是造成知识与能力转化的薄弱环节。实际上,任何一个概念、一个知识点甚至某个推理过程,都能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如果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概念,从问题的分析中抽象出理论的逻辑关系,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来构建知识体系应该是能力培养的一个有效过程。这样,学员在构建知识的同时,能够充分了解知识体系的实际应用,以达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所以,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框架设计应该是:

(一)设计案例,抛出问题。针对本次课的内容,设计一个合适的案例。案例要有针对性、真实性、有一定的内涵待启发,一定是大家所期待解决的问题。对该案例进行透彻的剖析及讲解,从中归纳本次课要研究及解决的关键问题。设计的问题应符合探索性、研究性、开放性及应用性特点。这样的问题才能展现答案的多样性,这样的讨论才能激发学员的好奇心,从而拓展学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要求教员必须树立追求思维过程的观念。也就是说,讨论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尽快得到所研究问题的结论,而是要充分展现学员研究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员不断地去发现、培育并保护学员的创造性思维。其次,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学员的知识水平有差异,难度不高的问题有利于保护学习有困难的学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员研究问题的挑战性,从而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实现面向全体的教学目的。

(二)剖析问题内涵,引导学员构建知识理论体系。问题是引子,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教学内容,依据问题的需要建立科学理论,构建知识体系。这些理论的建立是在围绕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在逻辑上要有严密的推理,概念的外延及内涵要讨论充分,一切围绕问题讨论。这样的理论体系更容易理论联系实际,更容易使受教育者所理解。

(三)根据建立的理论解决问题,完成本次课的结点。解决问题,培养学员的知识迁移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归宿,也是教学设计的终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利用构建的知识体系,合理的解决设计问题,是教学环节的关键,也是学员理解掌握好知识体系的重要手段。建立理论体系是核心,而解决问题是理论的应用。这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建立的基础理论容易自觉构成学员的知识体系,增强理论的实践性。

(四)逻辑完善,科学小结。完整的知识体系往往使人们忽视一些潜在的前提、条件和例外等,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知识体系的逻辑完善。这种逻辑完善除了归纳总结构建的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外,还应该引发学员新一轮的困惑和思考,校正学员在自身思考的顶点处产生某些自满与停滞情绪。所以课堂小结不是内容的重复,要有升华、有启示。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外延,尽量挖掘其内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尽量展现其外延,给学员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增强创新思维能力。这样的小结才具有意义。

二、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 在课堂教学框架下,组织教学内容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是否饱满,逻辑是否严密,推理是否准确,主题是否突出,重点难点处理是否得当等等,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对这些问题都应该把握得当。当然它也直接反映了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基本功。我认为,在设计教学内容,首先注意以下三点:

(一)减去浮华,求实尚真。“真”是构成“美”的生命之源。任何一件艺术品都是真、善、美完整的统一。课堂设计过程其实就是扎扎实实地备课。宋代大诗人陆游曾经教导儿子写诗的秘诀时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实际上道出了所有创造艺术的真谛。要设计一堂精品课,除了对本学科的知识融汇贯通外,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本学科的热点、难点问题,了解基层的急需,关注基层的发展,将学科建设与基层发展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做到有的放矢,成竹在胸。否则,无异于闭门造车,设计的内容也许规范华丽,但华而不实、并不实用。

(二)广采博览,纵横开拓。教师时刻提醒自己知识的更新。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为此,博采众长,纵横开拓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在纵的方向,竭力弄清本学科的过去和现在,步入本学科发展的前沿。这是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在横的方面,就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角度,甚至不同的学科提出不同的观点,以借它山之石来攻玉。

(三)崇尚淳朴,追求实效。由于教师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形象,也坚定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信不疑。如果我们在设计中故弄玄虚,频频列出一些超出听课者接受能力,连自己也未能把握的概念或观点,这对授课者的威信无疑是一个打击,也是对教学艺术的亵渎,是违背教学的基本原则。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有所失误,我们不妨坦诚的承认这些疏忽,并立即进行冷静而果断的处理。这比知错不改,敷衍搪塞更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所以,在授课中切忌说一些空话、大话、不着边际毫无意的事情,会引起听课者的反感。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过程,教师与听课者就像两个飞转的车轮,以双边思想感情交流为车轴,在共同的协作中推动车子前进。很难想象,一个教师一上台一知半解、逻辑不清将如何征服听讲者心灵?一出口便言之无文、照本宣科,又如何激发听讲者的创造新思维?所以在设计内容时,要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是内容结构上要逻辑严密。45分钟的授课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由其严密的逻辑结构和理论核心。这个核心就是本次课的纲,只有抓住了纲,才能纲举目张。否则看起来讲的天花乱坠,实则是如坠五里云中。

第二是情趣培养上要形象生动。对于一个问题,如果只利用抽象思维可能需要许多理念,判断,推理,多数情况会使人无法理解,挫伤人的兴趣。这种备课的弊端是不懂得借助于形象思维,实际上,形象思维往往能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给人以想像的空间。

第三是双边的交流中要情理交融。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双边互动的场景,互动过程紧贴主题,要有个清楚的目的,适可而止、情理交融。互动过程是精心设计的,切忌僵硬的提问式互动。

三、课堂讲授的语言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一个缺乏良好表达能力的人不会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员”。那么,如何通过语言的艺术表达精心设计的内容?很多人容易回答为语言清晰、准确、简洁、不拖泥带水等等。但这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此,我提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语言的流畅与顿挫

流畅是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从语意上讲,流畅主要是言而有序,具有意义的连贯性,结构的合理性和表达的条理性。其关键是要处理好言语的一维结构(时间先后)与思维的网络结构之间的矛盾。所以说,课堂语言是要设计的:顺序上以先旧信息后新信息的规律;内容主次上考虑到首位末位的效应,以减少前摄倒摄抑制的干扰,减少过多的重复。

顿挫则是思维的间歇、转换和深入,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停顿和节奏。顿挫应该把握“时”和“度”两个要点。“时”就是停顿的时机,一般是为了①突出重点内容,②即将思维转变,③启发思考。④需要调节气氛时。而“度”则是停顿时间的长短,要适度把握,做到恰到好处。

在一节课中,流畅与顿挫应相辅相成,课堂语言应张弛合度,疾徐有致。既有平流静湍,又有奔腾咆哮,有激情跳跃,还应有回旋曲折才好。

(二)语言的融情与入理

教学语言应该是带有情感的语言,这种情感来自于对听讲着的“热爱”、“责任心”、“荣誉感”。更是对教学内容的全身心投入,也是时常说的用“心”去讲授、去表达。只有这样,授课语言才能够精神昂扬,情绪饱满,有感染力和号召力。另一方面,情感语言容易引起教学对象间的心灵的沟通,营造教学互动场景。

激发情感是一种途径,但要把知识渗透进教学对象的灵魂化为素质则需要理性。理智型语言要求表达是有严谨的思考、周密的推理、精辟的分析及准确的判断,去解读知识的前因后果、类别关系去阐明理论的价值效用。

情感语言是途径,理智型语言是目的,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和比重,以达到有机的结合于一堂课中,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语言的趋雅与从俗

雅就是“正”的含义,文雅对语言材料和风格的要求是规范合理。在教学中要求使用尽量标准的普通话,使用专业性术语表达学科的内容。文雅的语言表达会给人以严肃,严谨和正气的感觉。但是,通篇的文雅容易让人们引入思考的疲劳。而授课的目的就是要让教学对象对抽象的概念明白化。而明白就是通俗,通俗就是为了让最大多数人能理解、接受。这就要求运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达习惯。但是通俗并不等于庸俗、粗俗。浅显也不是浮浅,只有把这两者很好的结合贯穿于整个过程,才能达到成功的教学目的。总之,教学内容要深,语言则要浅显。语言很深不等于思想的高深。能把深奥的思想用浅显的语言传授出来才是一个好的老师。

“转型”对大学教育来说,是一个大的教学课题,转型的目的就是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培养合格的现代化指挥干部为主要目的。教员是站在教学一线的岗位,在院校转型这场大变革中,我们应该从自身的教学活动中思考和实践有效的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有效转换。当然,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每个人都有所长也有所短,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个人优势,扬长避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教学结果最优是我们探讨教学法的唯一目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教育训练研究》2012年第五期

[2] 《大学的文化精神与使命》张应强著,安徽教育出版社

[3] 《高校课堂的引导艺术》邓涛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智慧之耕》刘晓健等主编,海潮出版社

[5] 《教育训练研究》2011年第四期

作者简介:赵春翔,(1962-8)男,武警工程大学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