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论文范文,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析歇后语修辞

  • 投稿百花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442次
  • 评分4
  • 17
  • 0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周云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1-0120-01

歇后语是一种最具我国民族特色的俗语,它以通俗易懂、活泼俏皮、含蓄深刻的特点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且前后两部分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引子”和“注释”的关系,简称为“引注关系”。本文试就构成歇后语的修辞方法及其修辞功能进行分析论述。

一、歇后语常用的修辞方法

1.从内容上来看,歇后语主要运用了比喻、双关这两种修辞方法,但除此之外,还运用了夸张、拟人、映衬、析字、摹声等修辞方法。

(1)比喻。比喻是构成歇后语最基本的方法,歇后语中的比喻具有以下两个特点:①取材广泛。歇后语前一部分形象化的材料来源广泛,涉及各种事物、人物、动物、植物、鬼魂和各种器物。比如,以动物为题材的有“大牯牛的口水——拖得长”,“癞蛤蟆的脊背——点子不少”等;以瓜果蔬菜为题材的有“七八月的南瓜——皮老心不老”,“麦田里的韭菜——难分色”等;以历史典故、戏曲、小说故事、神话传说为题材的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生不如死”,“孙二娘开店——进不得”等。②想象丰富。这首先表现在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发挥想象,创造出不同的歇后语来。比如,以“和尚”为喻体的歇后语就有十几条,如“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和尚的房子——庙﹙妙﹚”,“和尚坐岩洞——没事﹙寺﹚”,等等。此外,歇后语的想象丰富还表现在用来比喻的事物是人们没见过的或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如“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站在黄河两岸握手——差远啦”等,这类歇后语虽不合实际,但因说明部分的准确到位,能揭示一定的道理,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双关。双关是构成歇后语的另一种基本方法,它是指用一句话关涉两件事,这类歇后语可分为语义双关型和谐音双关型两类。其中,语义双关型的歇后语后一部分是运用其引申义或比喻义而不是本义或字面义,来达到“双关”的目的。例如,“酸味十足”这个词语的字面意义是“酸味很浓”,在“不熟的葡萄——酸味十足”里,字面上用“因果实不成熟而酸味很浓”的意思,实际上则是用“说话内容迂腐,引用古书词句,咬文嚼字,酸不溜丢”这样一个引申义;“吹不得,打不得”这个词语的字面意思是“物体易碎易坏,不能吹也不能打”,比喻义是“做事情左右为难”。“豆腐掉在灰窝里——吹不得,打不得”,这里用的是“赞扬也不好,批评也不好,左右为难”这个比喻义。谐音双关的歇后语后一部分是借助其中某个词与另外事物音同或音近的现象来表达意思。这种歇后语表面的意思是次要的,里面内涵的意思是主要的,听起来语意深厚,意味深长。例如,“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尽是书”是孔夫子家的特征,这是表面意思,但此歇后语是借助“书”与“输”同音来表达“较量时屡遭失败”的内涵。谐音双关又分为音同相歇和音近相歇,例如,“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冻”和“动”是声母、韵母、声调都相同,为音同相歇;“一、二、三、五、六——没四(事)”,“四”和“事”是声母、韵母、声调有不同的地方,为音近相歇。

(3)夸张。有的歇后语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通过言过其实地渲染某事物或情景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起到诙谐幽默的喜剧效果。这类歇后语分两种:①扩大夸张,如“一口吞个星星——想头不低”,“嗓子眼里吞面杖——直出直入”,“一根头发破八瓣——细得厉害”,等等。这种歇后语故意将“引子”部分无限扩大,并且语言风趣,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缩小夸张,如“笔管里睡觉——细人”,“床底下放风筝——飞不高”,“香签棍搭桥——难过”,等等。这种歇后语故意将“引子”部分无限缩小,将事物形象凝缩,从而以小见大,突出事物的特征。

(4)拟人。有的歇后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得栩栩如生,把有生命的东西写得可憎可爱。例如,“夜明珠喘气——活宝”,“泥菩萨洗脸——越洗越难看”,“蚂蚁打呵欠——好大的口气”等。有些歇后语用动物拟人,使人联想到社会上某一些人的形象,如“猫哭老鼠——假慈悲”,“井底之蛙——见识浅”,“麻雀子开会——叽叽喳喳”等。

(5)映衬。映衬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是用相似、相关的事物衬托主体,使主体更加鲜明、生动。例如,“俏媳妇戴凤冠——好上加好”,用华美的凤冠衬托俊俏的媳妇,使媳妇越来越好看了。相似的还有“绿绸衫上绣牡丹——锦上添花”,“红糖拌蜂蜜——甜上加甜”,等等。反衬就是用相反的事物作背景来烘托主体,如“十八亩地种一颗谷——独苗”,用“十八亩地”作背景来反衬“一颗谷”,突出地表明了“独苗”这个意思。相似地还有“麻布袋绣花——底子太差”,“黄鼠狼掂根文明棍——想充人物”等。

(6)析字。不少歇后语利用汉字结构的特点,通过加减、离合汉字的笔画与部位来表情达意,这类歇后语往往构思奇妙,妙趣横生。如“王字少一横——有点‘土’”,“心字头上一把刀——忍了”,“两个山字一撂——请出”,“十字加两点——斗(抖)出弯来了”等。

(7)摹声。有些歇后语的注释部分为了增强表达的形象性,运用拟声词来描摹人或事物的声音,收到了活灵活现的语言表达效果。例如,“秤锤掉在井里——噗通(不懂)”,“吹鼓手抱公鸡——嘀嘀咕咕”,“黄鼠狼戴牛铃——叮当(担当)不起”,“修锅匠补碗——吱吱吱(自顾自)”, “老鼠闹新屋——吱哩喳啦”等。

2.从词语的组合形式上来看,歇后语有时运用了对偶、反复、顶针、回环、叠字等修辞方法。

(1)对偶。歇后语中的对偶运用较为广泛,形式灵活多样,具体分为如下四种:①“引子”部分对偶,例如,“吹笙的会摸眼,打牌的会摸点——干哪行有哪行的门道”,“百年松树,五月芭蕉——粗枝大叶”等;②注释部分对偶,如“吃着甘蔗爬梯田——一磴比一磴高,一节比一节甜”,“八月十五捉个兔子——有你也过节,没你也过节”等;③“引子”部分和说明部分构成对偶,如“破了鞋帮——漏了底儿”,“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等;④“引子”部分和说明部分均为对偶,如“拔萝卜栽葱,撵狐狸来狼——一茬比一茬辣,一伙比一伙凶”,“水底捞月,天上摘星——想得到,办不到”等。歇后语中运用对偶,使得它们形式整齐,音律和谐,内容凝练集中,从而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2)反复。反复这一修辞格在歇后语中的运用也较为普遍,这里我们分析的是注释部分的反复,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具体分类如下:①AABB式,如“日头晒山芋——干干脆脆”等;②AAA式,如“三个土地庙——妙(庙)妙(庙)妙(庙)等;③ABAB式,如“扳倒醋坛,咬了青杏——酸透,酸透”等;④ABABAB式,如“二十七注钱摆三处——久闻(九文)、久闻(九文)、久闻(九文)”等;⑤ABXAB式,如“麻布袋,草布袋——一袋(一代)不如一袋(一代)”等。

(3)顶针。歇后语有时还运用顶针这一修辞格,如“观音斋罗汉,罗汉斋观音——互相帮助”是“引子”部分运用顶针;“滚水煮饭焦——你不靠我,我不靠你”是注释部分运用顶针。歇后语运用顶针这一修辞格,表达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得歇后语结构整齐、简洁,并形成循环往复的音乐美,由于篇幅有限,其它修辞格就不细述。

二、歇后语的修辞功能

天香楼主在《歇后语堪称绝妙好词》一文中提出,“歇后语是一种高明的形容,泼辣的讽刺。”徐亚杰的《古士大夫之歇后语》一文中认为,歇后语有“闻其声,不待其尾而辨之”的修辞效果。温端政认为,“歇后语最基本的修辞作用,就在于通过它前一部分所表示的形象、感情等色彩,使后一部分所表示的语义形象化,并在此基础上使语言具有诙谐性和讽刺性的特色。”的确,不管是写文章还是说话、交际,准确、娴熟地运用歇后语,既能为文章或说话内容增色,又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歇后语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这使得它具有如下修辞功能:

1.形象性。歇后语的形象性是指通过前一部分所表示的形象色彩,使后一部分所表示的语义形象化。例如,“头顶长疮,脚底流脓——坏透了”,单独使用“坏透了”虽然不影响意思的表达,但说法很抽象、模糊,在前面加上“头顶长疮,脚底流脓”,就使别人明白是怎么个坏法,意思表达就形象化了。再例如“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大眼瞪小眼”的说法很普通,但前面加上“张飞穿针”,效果就不一样了。因为张飞显著的外貌特征之一就是眼睛大,张飞眼(睛)大,针眼(儿)很小,“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组合在一起,那种滑稽、好笑的景象就跃然纸上了。

2.诙谐性。诙谐是指言语中对事物所表现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态度,歇后语的诙谐性主要表现在它的风趣、戏谑、含蓄、幽默。例如,《红楼梦》第三十回中凤姐形容宝玉和黛玉的关系用的是“黄鹰抓住鹞子的脚——扣了环了”,“扣了环了”表面上指黄鹰和鹞子的爪距相对紧扣,不易撒开,实际上比喻宝玉和黛玉亲密得不肯分开,通过双关的两重意义,说得很含蓄,听起来却很风趣。

3.讽刺性。有很多歇后语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戏谑、贬斥的感情色彩,具有讽刺性。例如,“脱裤子放屁——多一道手续”,具有强烈的讽刺味道;“头上戴袜子——能出脚来了”采用了反语,讽刺效果更强;“秋后的蚂蚱——还能乍几乍?”含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兔子尾巴——长不了”,则带有一种诅咒的口吻。歇后语的讽刺性,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歇后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以其不拘一格的形式、诙谐风趣的内容、寓意深刻的思想深入人心。但是,歇后语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是不能用的,在科学论文、总结报告、法律条文里都不宜用,在文艺作品和日常用语中也不能滥用,正如老舍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所言,“歇后语、俗语,都可以用,但用得太多就没意思。”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温端政.歇后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