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论文范文,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课程整合的误区

  • 投稿毛线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631次
  • 评分4
  • 86
  • 0

编者按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它涉及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教学管理等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的诸多方面,是一项整体性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但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偏重目标导向的课程组织形式、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等问题。本期专题就课程建设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充分准备,教师角色灵活适当是核心;整合思维,铭记双主体因素是基础;开放模式,发挥本土资源优势是关键的特色课程建设策略,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山东省沂水县沙沟镇泮池中学 武光慧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开始注重课程整合的意义与功能,积极投身于课程整合工作中,不断尝试制作并开发使用多媒体课件,借此辅助课堂教学,以期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当承认,课程整合给课堂教学造就了传统教学模式不曾有过的优势,如:形象生动,直观具体,方便快捷,多感官刺激,多媒介影响,多素材配合,等等。但由于认识上有一些偏差,很多一线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时存在着一些误区,从而导致多媒体教学并非如想象得那样完美无缺,有时甚至出现被其所累、适得其反的不良局面。这需要我们给予高度重视。

一、课程整合的核心是学科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本身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加以整合,关键在于将能给人以多种感官刺激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学科课程中,借助现代先进技术,让学生在多种媒介、多种素材的引导下,更方便地理解教材,更牢固地记忆知识,更有效地开发思维,但不是本末倒置地突出信息技术本身的内容,更不能为整合而整合、为电化而电化。一些教师常常不理会这一基本要求,总是在有意无意间炫耀信息技术的功能,特别是刚刚学会制作课件并尝试使用课件的教师,最容易犯类似的错误。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特别喜欢在页面中加入一些素材性资源,包括那些好看的图片或漂亮的动画,这原本是合理的想法,目的是点缀课堂,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但关键问题是,图片或动画与呈现的课堂内容必须具有良好的匹配性,起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不能过于注重表面形式而不顾内在质地,如果风马牛不相及地胡乱搭配,就是自作聪明、画蛇添足。比如,需要讲解的是一些理论性很强的专业知识,教师却要在课件中插入一些花卉照片,甚至是卡通人物的FLASH动画,就会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让人搞不清楚作者的意图到底是什么,这实际上就是把“整合”给理解错了。

再如,在PPT课件的页面切换中,配合使用一些音响素材,能够让课件具有更好的吸引力,让学生长时间保持兴趣,防止在课堂上出现思维疲劳,避免分散注意力。但如果为了追求所谓的强刺激效果,把声音插入得太突兀、太尖锐,如很唐突地插入紧急刹车声、打碎玻璃声、射击声,不仅不能给人带来愉悦感、审美感,反而让人觉得尖锐刺耳,甚至给人惊悚的感觉,那就会适得其反。这不是真正的“整合”,这实际上是不顾需要的生拉硬拽。还有的语文教师喜欢在课件中加入音乐素材,这是语文阅读欣赏的需要,能够调节课堂气氛,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但如果音乐过长、音调过高,或者插入的不是优美、抒情的轻音乐,而是动感很强、旋律很快的舞曲、流行曲,搞得整个课堂像音乐欣赏课,让人觉得不是进了教室而是进了舞厅,那就很糟糕。当然,即使是匹配性很好的抒情音乐,如果音乐元素过多,或者使用的媒介过多,学生的兴趣点也会旁移,在主观认识上出现错位,也容易错误地把背景当作主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发现,有的教师喜欢把自己的解读声录下来,插入到课件中,将辅助性的课件变成了主体性的自学课件,教师只是一个课件的播放者,课堂上没有了生成,没有了即时的互动,这样组织教学,课堂效果也不会好。这样的做法显然都是将整合的重心偏移了,如此“整合”,只能被整合所累,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却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课件仅仅是组织教学的手段,而不是实施教学的目标

在课程整合的理念上,很多教师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备课时,常常将整个教案全部搬到多媒体课件上,导致课件的信息量过大,甚至每一个页面都密密麻麻地“字满为患”。在组织教学时,一个页面需要四五分钟才可以浏览完毕,课堂上一页一页地浏览下来,教师是方便了、省劲了,学生却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课堂上被动地跟着行走,感觉很累、很不给力,有穷于应付的感觉,无法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由于学生不知道重点在哪里,所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高。

在整合的实施策略上,有些教师也存在误区,以为课件做得越漂亮越好,忽视了教学对象的主观感受,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基本结构,这样也不会产生理想的整合效果。如:有的老师牛劲十足地把课件做成艺术观赏片,除了精美的图片外,还有众多的视频或动画,无论是色彩、构图,或是音频,都异常精彩艳丽。课件徒有华丽的外表,却唯独没有认真处理好教学内容,难免给人花里胡哨的感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被精美的画面所吸引,更多的时候是在看热闹,注意力并没有真正集中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如此偏移重心进行“整合”,课堂教学效果当然好不到哪里去。

另外,由于具有简便、快捷等明显的特点,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时,PowerPoint往往成为教师们首选的软件工具。的确,PowerPoint易于掌握,无论是前期制作,还是后期应用,一般教师都没有多大困难,学生也容易接受。但同时我们要看到,PowerPoint是一种以线性展示为基本结构的多媒体创作软件,其超链接功能很不完美。有些教师在使用PowerPoint制作辅助课件时,喜欢把课件做成目录式结构,所有问题的纲目均呈现在目录页中,每个问题加一个超链接,解决完一个问题后,就要返回到目录页中,在课堂上如此反复操作,会给人手忙脚乱的紧张感,页面越多,这种感觉越明显。如此一来,信息技术的媒介作用就会人为地拉错位置,变成课堂的主体,甚至成为教学的累赘。

其实,无论怎样整合,信息技术都只是便于组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组织教学的核心;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课件只是一件顺手的工具,帮助教师完成那些依靠传统手段不容易完成的教学任务。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画面形象、图像生动、色彩亮丽的优势,以优化教学过程并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但不可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占据主导地位,也应该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所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考虑人的因素,包括授课对象,以及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而在课件的制作上,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灵活选用软件工具,要根据所选软件的特点,决定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课件的制作应该始终遵循着一个宗旨,那就是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页面要简单大方,素材应运用合理,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适当进行处理和安排,绝不能哗众取宠、喧宾夺主。

三、整合是教学变革的需求,传统教学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新时代的教师如果不懂得整合,不会整合,只会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在掌握了良好电脑操作技术、知识面迅速扩张的学生面前,就难以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但现代技术再先进,电脑也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的大脑、嘴巴和双手,因为毕竟只有“人”才能更好地主导课堂,传统教学手段永远都有可资借鉴和发挥作用的宽广舞台。但很多教师在课程整合过程中过分依赖课件,过分放大了多媒体的功能,忽视了教学中“人”可以随时进行调整的动态作用。如有些教师在利用课件组织教学时,自觉不自觉地被课件所左右,只是机械地呈现课件的页面,甚至让学生自己欣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教师被游离出去的课堂,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态课堂。

再如,很多语文教师在课文赏析这个环节,喜欢在课件中插入从网上搜集来的朗诵音频素材,而不是自己现场即时朗诵,这些朗诵语音特别准确和生动,富有韵律,富有激情,富有美感。但毫无疑问,与现场朗诵相比,它们缺失了课文本身的某些韵味,又因为没有教师丰富的表情变化,不会很好地烘托现场气氛,不会传神地表达文章的意境。好的文章其实需要我们细细地玩味,教师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把富有自身特点的韵味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把文字的意境传递出来,学生也可以从老师朗读的语气与表情变化中,对文章有更高层次的理解和更深入、细致地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师无法用语言来准确传达,却完全可以通过神态变化和肢体动作生动传神地演绎出来。所以,在应用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课堂中的动态作用,该用传统手段的地方,比如朗读、板书、打手势,一定要适时、适量地灵活运用。

很多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不管内容是否需要,不管环境是否适宜,都在一厢情愿地强行使用多媒体课件,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甚至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让所谓的整合被现代技术所累。如美术课,课堂教学最需要教师按照构图的步骤,一笔一笔地画给学生看,让学生体味,让学生模仿。可有些教师却从网上搜来现成的课件资料,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在演示课件,让学生生硬地依葫芦画瓢。好课的标准不在于是否使用了多媒体,而在于学生积极参与,在于学生知识习得和技能成长的效率很高。多媒体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使用课件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流程时,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在设定的环境中一步一步接近学习目标,要真正让课件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而不能被课件所驾驭,被课件牵着鼻子走,把学生和老师变成课件的奴隶。

整合是必须的,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但教师与学生的现场交流与即时互动,才是课堂中最不可忽视的因素,这是多媒体课件无法达到的高度。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忽略人的能动性,要为我所用,不能被其所累。不管技术多么先进,传统教学媒体不能完全摒弃,在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我们应该学会选择、学会取舍。

(编辑:杨迪)

《新课程研究》稿约

《新课程研究》由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是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分会会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基础教育类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湖北省第八届优秀期刊。《新课程研究》瞄准课改前沿,立足课改实际,以重建课程文化为目标,积极探索课改新方法,交流课改新信息,展示课改新成果,为实施新课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内容丰富而深刻,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率在教育类期刊中一直名列前茅,是广大教师,校长,教育行政管理者,教育研究机构和关心教育的社会人士案头必备的教育教学指导性期刊。主要栏目:本期策划;教育自由谈;环球长镜头;名师星论坛;理论新航道;教研新干线;教苑耕耘录;名校大点兵;桂馨科学课;特级讲艺堂等。

关注重点

1.我国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与现状分析;2.地区和学校课程改革走过的道路与反思;3.国外和华语圈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分析;4.新课程改革与新教学观的形成;5.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6.校本课程建设成果、经验与反思;7.综合实践课程的新尝试;8.课程改革与新型师生关系建设;9.课程改革与教师绩效评价;10.考试与评价改革;11.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2.课程改革与德育创新研究;13.新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14.课程、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15.课改先进学校和优秀教师典型通讯;16.关于课程、教材、教法、学法的各类特色课题研究。

投稿须知

一般学术论文字数在6000以内,来稿请投往本刊邮箱:xkcyj2012@126.com或xkcyj2012@163.com。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论文应包括:题名(20字内)、作者姓名、所在单位及所在城市、邮编、中文摘要、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4~8个)、分类号、正文、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属基金项目资助的请详细注明基金项目具体名称及编号,并附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学历、职称、研究方向),以及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本刊一经采用,即奉寄样刊,并全文上传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资讯网。

联络我们

期刊博客:http://blog.sina.com.cn/whxkcyj

期刊微博:http://weibo.com/xkcyj2012

期刊网址:http://www.xkcyj.cn电话:027-50738351

课改专家QQ群:253936549QQ:248538331

编辑部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78号18楼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