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论文范文,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少教多学”在语文诗歌鉴赏中的有效施行

  • 投稿傲慢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726次
  • 评分4
  • 93
  • 0

黄琳

“少教多学”理念要求教师“不能激发兴趣的内容不教,学生自己跳一跳就能得到的不教,不能举一反三、启发深思的不教,未经慎思的不教”,在高中三年教学活动中,针对诗歌鉴赏这一教学专题,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益,从而真正地做到“少教多学”呢?

一、高一重在积累

高一的学生,对诗歌鉴赏虽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说到鉴赏,大多数人的积累还只局限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课本知识上,所以,面对高一学生,教师应主要从量的积累上对他们进行引导。

从必修一诗歌单元开始我就要求学生依次在每节课前三分钟每人向大家介绍一首诗歌,无论古典还是现代,只要能说明一点介绍理由即可,比如说:我觉得这首诗读起来上口;有一个词用得好;有一句诗让我联想到了什么,等等。说读着上口的,大家就一起读读感受一下;说词用得好的,就说说好在哪;说联想到什么的,就描述一下联想的内容……即使是迫于课前要当众展示,学生也会认真去了解一首诗歌,在别人介绍的时候也会认真听,和自己的展示做做比较,这样一段时间之后,全班就掀起了读诗热潮。

有时候,课内的几句点拨,学生就会立即联想到他们课前三分钟里碰到的诗歌,比如在讲《再别康桥》的时候,讲到“三美”,就有不少学生想起之前有同学介绍的闻一多的《死水》,当时的推荐理由是,读起来上口。提起了“三美”,学生自然就明白了为什么上口,这样课内外互为印证,学生觉得自己学有所用,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激发,虽然课内只有几节诗歌讲读课,但是在兴趣的感召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高一结束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不但诗歌阅读量大大增加,对诗歌的感受力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二、高二在体悟

阅读诗歌时,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鉴赏,最基本的是要读懂诗歌的含义,因为诗歌本身具有短小精炼、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鉴赏诗歌离不开“感同身受”的体悟,阅读者要借助联想、想象、涵咏意会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再现诗歌中描绘的情境,以便把握主题。

高二伊始,我引导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写点眉批、夹批、总评之类,内容注重读诗歌时体会到作者的心情,诗歌表现的情感,诗歌展示的画面、人物、故事,等等。学生开始只是简单地批注,比如《登高》课前预习时学生能在批注中描绘出诗人所见之景,标明诗人因何而愁。

在课堂朗诵的时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内推选出朗诵好的同学,展示后,在小组自评、组与组之间互评的过程中,使学生基本做到还原诗境,体悟到作者的情感,对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感同身受。

后来我又引导学生把阅读诗歌和写作结合起来,把不同题材的诗歌改写成散文、故事,在改写的过程中注重还原文本的情境和情感,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对诗歌意境的体悟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娴熟。

读懂了诗歌.鉴赏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三、高三重在方法

到了高三,时间紧,任务重,留给诗歌鉴赏的课堂时间就更少了。这一阶段,要坚决执行“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课堂上,主要是针对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在答题技巧和答题思路方面进行引导。

由于在高一、高二的积累和训练,学生在大量的诗歌阅读中已经有了自己的鉴赏认识,所以高三课堂对诗歌类型的识别就变得简单了,什么赠友送别诗、咏史怀古诗等,只要给学生一个概念,他们很快就能把碰到的诗歌归到某一种类型里去,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就能准确表述在答题卡上,所以,建立在读懂诗歌基础上的答题方法与技巧指导是关键。

如果一首一首地讲方法,时间不允许,学生也会觉得枯燥乏味。所以,我把诗歌鉴赏高考类型问题做了一个归类,比如分析意象意境类、表达技巧类、炼字析句类等,每一种类型以一两个问题为例,总结出一套答题的基本模式,然后让学生在大量的诗歌鉴赏习题中找同类题目去做,利用早读、自习、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的训练进度做展示,有疑问的地方全班合力解决。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把在课堂上学习的方法反复应用于课外,既对答题的思路方法有了进一步的熟练,又增强了信心,不再担心“看得懂,答不出”的情况发生了。

在“少教多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三年的不断引领,学生在诗歌学习中以兴趣为动力,增加了阅读量,提高了自己的鉴赏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技巧,取得了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诗情的熏陶中,他们获得了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文学素养、文学气质,并受益终生。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电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项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