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家庭教育论文范文,家庭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鲁迅的爱情与婚姻观之我见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25
  • 阅读量280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伤逝》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以爱情为题材反映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短篇小说。小说通过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讲述了他和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追求婚姻自由,组建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泯灭于生活的柴米油盐中,两主人公最终以一“伤”一“逝”结局。本文通过此小说,窥探其中折射出的鲁迅先生的爱情和婚姻观。


  关键词:《伤逝》;爱情婚姻观;孤独;空虚


  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伤逝》中,开头便写道:“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从字面上看,他是以涓生的口吻将故事娓娓道来,但这其中,不免也掺杂着鲁迅对爱情与婚姻的思考与反省。


  “会馆里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寂静和空虚”并不是来自房屋的偏僻破败,也无所谓是否因此才被人遗忘,而是来源于涓生的内心,或者说是鲁迅本人的内心。寂静可能会让人感到孤单,甚至是孤独。“孤单”和“孤独”之间,有着微妙的差别。人在独处的时候,周遭的寂静可能会催生出孤单的感觉,但孤单只是外在形式上的,人的内心或许还是饱满充盈的,足以抵抗外在的寂寥;而孤独则是心灵深处的一种萦绕不尽的感觉,它总是毫无预兆地出现,至于为什么会有孤独之感往往是连当事人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在我看来,孤独是内在精神上的,你可能身处繁华,佳人在侧,但出于某些原因,内心总是空虚寒冷的,无法寻得心灵的充实与温暖。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小说中的涓生、子君两人同居后,日子始终过得紧巴巴的。没有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缺乏充足的物质基础,这给他们的生活埋下了隐忧。子君在婚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家庭主妇,家里的所有开支都依靠涓生的收入,后来涓生的工作发生了变动,这成为他们之间情感破裂的催化剂。


  爱情和婚姻中的个体不仅要保持经济上的独立,人格上的独立更为重要。文中提到,“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但孤独空虚是来自于人的内心而非外界,它只能依靠你自己去排解。从《伤逝》所讲述的故事来看,涓生并没有因为子君的陪伴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反而更孤独空虚。子君虽然高呼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但她在爱情中却没能保持这种独立,以致于当她发现自己失去涓生的爱之后,无法面对残酷的现实,心灰意冷。所以,我想鲁迅先生其实也是不认同“仗着”这种说法的。在婚姻生活中,谁也别过分依靠谁,谁也别仰仗着谁。夫妻双方虽然有着相互扶持的责任和义务,但自己的生活却不能完全围着对方转。这样,在有一天他或她终将离开的时候,无论这种离去是发自本心,还是出于自然的不可抗力,你还可以好好地过自己的日子,起码可以保持基本的生活步调。在接下来的人生里,也不至于过于寂寞空虚,甚至像涓生、子君一样失去人生动力和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在恋爱和婚姻中,心灵上的沟通必不可少。从《伤逝》一文中细细体会,鲁迅先生似乎也是这样认为的。涓生和子君在同居后,正是由于缺少这种情感交流,才慢慢失去对彼此的兴趣和关心,进而导致爱的一步步消逝。“伤逝”不光是对子君之死的悲伤,更是对爱之泯灭的哀婉。现实中,鲁迅先生和妻子朱安也存在着一些沟通问题。朱安是江南水乡小镇封建教條禁锢下的保守妇女,而鲁迅是怀抱着唤醒民族麻木灵魂之志的新知识分子,他们之间缺乏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谈论话题。更为不幸的是,从一开始,他们的婚姻就不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的。鲁迅先生当然也曾试着让他们之间的相处模式发生一些改变,为此他努力过。他建议朱安去读书,去接受新思想,不想却被斩钉截铁地拒绝。所以我始终认为,包括爱情在内的所有感情,是不可以生硬地去培养出来的。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的差异,有些人生来就注定此生无法成为一路人,他们之间自然寻不到一个情感的交汇点。即使出于某些外界因素的助力使两个人的命运勉强相遇,最终也只能在发生交集后渐行渐远。相爱的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是再好不过的了,但更重要的是能够互相理解并且包容彼此不同的喜好。子君不爱花,涓生买回来的花草总是枯死在壁角;子君喜欢小动物,但涓生却厌恶她养的小油鸡和小狗阿随。涓生觉得子君“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他们之间迫于生活的压力而缺少沟通,连昔日共同的兴趣爱好也因无暇顾及而渐渐地抛弃掉了。同时,他们不但不能体谅彼此,反而还互相埋怨,有问题不亮出来讨论,也不主动想办法改变这一状况,任凭厌烦和嫌隙日渐积累。


  鲁迅先生也相信,婚姻不同于爱情,爱情里充斥着各种浪漫的小惊喜和刺激的新鲜感,而婚姻却多是柴米油盐的平淡日子。就像涓生和子君,在恋爱之初,子君几句话就能震动涓生的灵魂,让他狂喜,使他心中有希望,他也将纯真热烈的爱表示给她。这是多么强烈而真挚的感情!然而同居仅一两月后,这所有的一切便消失殆尽,“化作无可追踪的梦影”。同时,子君过得也并不开心,涓生从前的一言一行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她总是温习着过去,试图依靠回忆取暖。然而,“一个人要是只生活在回忆中,失去了希望,那他的生命就已经开始终结。回忆不能鼓舞我们有力地活下去,回忆只能让我们逃避,好像囚犯逃出监狱”。从文中看,鲁迅先生大概也认同这一点。子君正是如此,当热恋时的激情褪去,生存的压力和生活的拮据愈发明显,使她不自觉地思念过往的美好时光,她开始逃避现实,像个“囚犯”似的,那个她整天转不出去的小出租屋就是她的“监狱”。“每日的‘川流不息’的吃饭,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她的生活过于单调乏味,让人提不起劲儿来,不仅她自己不满意,连涓生也无法忍受,“也不想到我的构思就常常为了这催促吃饭而打断,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她总是不改变,仍然毫无感触似的大嚼起来”。另外,涓生本就对他按部就班、毫无波澜的工作感到些许厌烦,“我的路也铸定了,每星期中的六天,是由家到局,又由局到家。在局里便坐在办公桌前钞,钞,钞些公文和信件”。而回到家中,这无趣的循环仍得不到些许调剂,“在家里是和她相对或帮她生炉子,煮饭,蒸馒头”。凡此种种,使他们之间的感情岌岌可危。


  被祝福的结合尚且不一定能恩爱如初,相守直至生命尽头,何况是备受阻挠、众叛亲离的爱情。这点鲁迅先生应该也深有体会,他与许广平相恋,也是受到过不少非议,经历了一些坎坷的。再看涓生和子君,同样是不被祝福的两人,感情又不够坚定,只能迎来一个悲剧结局。所以,在不够了解彼此的时候,最好不要贸然地发展进一步的关系,对方身上总有些短时间内还未被发现的特质。涓生说子君,“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可是人总是会变的,尤其是在生活发生很大变化的时候。在爱情和婚姻中,你爱的是眼前这个人,而不是完全按你的喜好臆想出来的拥有全部美好特质的“男神女神”,想要维持关系,就需要理解和包容,必要的时候或许还需要作出一些改变和牺牲。最后,鲁迅先生还认为应“怜取眼前人”,没有现在,谈何未来,不要等到失去才悔恨和悲哀,如同涓生一般,在苦闷和绝望中挣扎,“用遗忘和说谎做向导”才算能跨进新生路。


  纵观《伤逝》全文,鲁迅先生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爱情与婚姻观,归根结底可以理解为:在爱情和婚姻中,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是个大试炼场,维系一段关系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个体的独立和彼此间的沟通理解至关重要,并且,在做好充分的物质、思想准备之前,不要贸然开始,更不要轻易承诺。


  作者简介:张琳(1995-),山东烟台人,本科大四在读,研究方向: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