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困境、动因与路径

  • 投稿臆想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1063次
  • 评分4
  • 91
  • 0

金冶

(惠州学院生命科学系,广东惠州516007)

摘要: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普遍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实训实效性不够,服务地方能力不足,缺乏政策扶持等关键问题,生物科学专业的转型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需要在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合理调整师资结构、强化实践环节等方面构建起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地方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5.01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031—02

基金项目:本项目受“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序号76号)(粤教高函[2013]-113号)资助。

收稿日期:2014—11—22

作者简介:金冶(1984— ),男,湖北大冶人。惠州学院生命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一、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困境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很多学者将我国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四个类别。其中,研究型大学主要侧重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而其他类型的大学则偏向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然而,现行的资源分配体制是一个引导趋同和诱发攀高的体制。因为学校所需的资源几乎都掌握在政府手中或者受政府控制,谁能挤进政府认可的重点,谁就能比“非重点”得到更多的资源。 [1]

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作为一个老牌专业,攀高求大,过于求全,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脱节,导致人才供给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造成大量毕业生难以就业。

(二)教学单一,实践乏力。在教学方式上,还是坚持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室中心”,过分强调课堂讲授,忽略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导致教师教得痛心,学生学得难受。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培养出的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理论研究功底不深,动手能力不足。地方院校虽然也宣称重视实践教学,但由于经费、师资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实验教学形式单一、分散,缺乏集中的专业综合实验,多以灌输式为主,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再者,形式效果甚微,特别是对于一些重要的实践环节,学生无法深入了解和体会。

(三)服务地方能力不足。地方高校的整个教学体系偏重知识传授,轻视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的学生无法胜任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造成地方院校不能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尴尬局面。

(四)师资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足也制约着地方院校的转型发展。许多地方院校存在师资不足、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的现象。年轻教师比例过大,许多年轻教师都没有任何实践经历,学科结构与应用型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不匹配。

在师资引进方面,一是过分看重教师的学历,忽视了对能力、品行、实践阅历的要求,有些教师学历很高,但教学能力较差,教学效果一般;二是过分看重教师的科研水平,教学的中心地位没有真正体现,使教师教学积极性受到影响。[2]

生物科学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地方高校需要大量双师型教师,当前制度的瓶颈致使该类人才很难引进或者引进后受评定职称等方面的影响压力很大,以至于花费大量的精力搞学术研究,失去了双师型教师的本色。[3]

二、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动因

(一)转型发展是专业安身立命之本。生物科学是传统的师范专业,国家教师资格证的改革打破了师范与非师范专业的界限;研究生和非师范类毕业生在教育系统中受到了欢迎,分割了师范生的就业市场份额;一批在职低学历教师通过进修,巩固了其市场地位,加剧了生物师范生就业的压力。[4]

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不足30%,入学后想转专业的学生人数居高不下。

这些年

地方院校生物科学师范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严峻形势也倒逼地方生物科学专业转型,因此,为了专业的长远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二)转型发展是适应地方经济升级的需要,是国家的战略要求。地方院校一般都位于中小城市,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生物科学专业与当地的农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加工等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是生物科学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代农业已经进入到数字化、自动化阶段,所以迫切需要能够熟练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信息系统、自动控制等技术的本科层次、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此外,食品加工、化妆品等上下游企业也急需生物科学复合型人才。为此,生物科学专业的适时转型是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之需要。

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的重心正在回归实体经济,产业升级也需要大量掌握技术的人才。

三、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转型发展的路径

(一)院系层面

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一般来说,高校培养的人才类型分为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作为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要突出地方特色,服务地方,满足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为地方培养大量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正如著名学者胡瑞文所言,目前,毕业与就业的供求已经出现了新格局,新格局要求高校及时修订人才培养目标,由过去主要培养高级人才转变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5]

地方院校只有真正厘清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办学过程中少走弯路,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紧密对接。

2.合理调整师资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地方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转型的关键所在。具体做法为:一是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要敢破敢立,聘请企业的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中小学的资深教师作为生物科学专业全职或兼职教师,促进生产与教学的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二是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三是在制度上要求生物科学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和中小学挂职,获取一线行情,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

3.夯实实践基础。实践教学是指除了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3]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要转型,尤其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室、实训室建设,把应用性环节应用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地方高校缺乏重点大学“顶天”的学术优势,但却具有“立地”的便利。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只有利用“立地”的优势去弥补自身“顶天”的不足,依托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着眼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员工继续教育、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提供技术支持,才能使校企进行深度合作,实现双赢。

创新培养方式,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或者“3+1培养模式”(三年在学校,最后一年顶岗实习),使校企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使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毕业后能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缓解生物专业人才目前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消除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政府层面

1.真正落实“合理定位,分类发展,各具特色”的办学思路,对于地方转型院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在办学经费拨款、社会捐赠方面做好超前性设计。职称评聘应突出实践能力和成果的转化,而不是饱受诟病的以论文数量、课题多少来确定职称的晋级。

2.借鉴德国同类学校的做法,促进企业与高校师资的合理流通,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

3.为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提供法律保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冯向东.高等教育结构:博弈中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5(5).

[2]吴高波.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4).

[3]许洪杰.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7).

[4]金冶.地方高校生物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惠州学院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4(1).

[5]胡瑞文,张海水,朱曦.大众化阶段的人才供求态势与高等教育转型发展[J].教育研究,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