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明清时期怀庆地区的教育状况初探

  • 投稿鼎天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455次
  • 评分4
  • 10
  • 0

邢怒海

(焦作师专文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摘要:怀庆地区地处中原,自古以来文化昌明,经济较为发达,对教育事业也颇为重视。通过方志和文献资料可以发现,特别是自明清以来,该地区建立了较为完备和规范的教育体制,官办学校和私立学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办学遵循礼教要求,有祭祀先贤的乐舞,名人乡绅热心资助,使得地方教育彰显出多种特点,并长期兴盛不衰,为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明清时期;怀庆地区;教育状况;官私互补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5.007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014—03

收稿日期:2014—11—27

作者简介:邢怒海(1977— ),男,河南焦作人。焦作师专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与传统文化。

焦作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绵延屹立,黄河滔滔东流,形胜所据,古称“覃怀”,《尚书·禹贡》记载:“覃怀底绩。”[1]商周时为畿内地,后来改称“山阳”、“河内”、“河阳”等,《汉书》:“有司请河内属冀州。”[2]明清时称“怀庆”。本地区历史悠久,传说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就发生在这里。怀庆地区地处晋豫之间,自古以来就是东西南北之交通要道,糅合了三晋与中原两大地域风俗文化之特点,同时,又与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开封、安阳等距离较近,也接受了河洛、河朔等地域文化的辐射,最终形成了极富自身特色的怀庆地方文化。结合方志和相关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在明清时期,怀庆地区的教育事业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传统文化昌盛、具有崇教尚学风气是怀庆地区教育发达的先导

崇文重学是怀庆地区历来的传统,这一优良传统使得怀庆地区教育文化事业格外发达。怀庆府治河内县西的山间,百姓曾在石壁上刻孔子及十哲塑像,上刻“兰堂花水”四字,号称夫子岩。怀庆地区的韩愈、许衡是儒家道学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主张深刻地影响着家乡父老,《宋史·地理志》中有“人性质厚少文,多专经术”,《元史·地理志》曰:“风土得四方之正,是以习俗好尚,奢俭得中,熏染许鲁斋道学之化,好性理,崇礼义。”怀庆人魏万,唐上元初考中科举,结识诗人李白,李白在阅览他的文章后称赞说“子后必著大名于天下”,并为其文集作序,称其“爱文好古”。

怀庆地区大儒云集,常常设学收徒,汉代著名政治家晁错在青年时期就曾“学申商形名于轵”(《汉书·本传》),“轵”即怀庆轵城。民间士人多勤奋读书,宋代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等兄弟四人在怀庆济源沁水旁筑屋读书,后来相继中科举,担任宰相职位,其读书处号曰“四令堂”。许多士人放弃仕途,返乡教学,如元代李俊民,研习程朱之学,曾举进士第一,授翰林,后弃官不做,“以所学教授乡里”;张鲁辉“博通五经”,“隐居教授”,人称张夫子(《怀庆府志·人物志》)。在《嘉庆重修一统志·怀庆府志》人物篇中,共记载了77个历史人物,喜好读书的人物有40人,其中崇尚儒学者17人。历朝历代均有著名者,如先贤卜商,即孔子门徒子夏,汉代张无敌、张长安、赵子、张元等大儒,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还有著名诗人李商隐、卢仝、李愿,宋代文彦博等,元代大儒许衡,明代宿儒何塘,清代的曹瑾、李阶棠等。他们以传播儒学文化为己任,或著书立说,或开办书院,在怀庆地区形成了浓厚的崇教尚学风气,《府志》中有“民多敦本好学,力耕桑而鄙贩鬻,尚清谈而多寿考”,正是对此种风尚习气的集中描述和展现。

二、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怀庆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

怀庆中部地区是肥沃辽阔的冲积平原,早在上古时期,先民就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夏代初年,擅长种植小麦的麦族也迁居到沁阳一带”,[3]经过历代人民群众的辛勤劳作,怀庆地区成为了富饶的农业区,《通志》曰“太行北峙,沁水东流,近带黄河,远挹伊洛,舟车郡会,号称陆海”,是当时一大交通、经济中心,景象兴盛;《郡志》也说“太行雄峙于后,丹沁交流其中,士旷民殷,号称小江南”,直到元代,金仁山称赞这里说:“覃怀当太行,山尽地始平旷,田皆腴美,俗称小江南。”[4]富饶的农业区更容易接受儒家文化思想,由此形成了耕读并重,热衷兴办学校书院,重视文化教育的社会风气。

三、体系完备、官私互补是怀庆地区教育事业的特点

明清时期,怀庆地区的教育体系由官办学校和私立的书院、义学等组成,它们两足并立,形成了一个多级互补的教育机制,有效地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统的官办教育历史悠久,制度谨严。郡县的学校又称学宫,是与中央的太学、国子监相呼应的,最早起于汉代,晁错就曾担任过“文学”,即郡国学校的教职。唐宋时期学校教育开始兴盛,元明清以来遍布城乡各地,明代各省、州县都基本建立了儒学,清代达到鼎盛。元至元八年(1271年),设置怀庆府学,下辖各县也逐步设立县学,入学人数根据地方人口数量按比例设定,学生分为廪生、增生、额进三种,府学学生定额为20~40人,县学多在15~20人之间,每年考核确定人选。府县之学的费用主要由地方官府负担,很多时候官员、乡绅等人也经常加以捐助。

怀庆府学是怀庆地区的最高学府,位于府治河内县东南的察院街。它的形制采用庙制加学舍的框架,这是为了突出道源和师范而有意设计的,具体而言,东为文庙(孔庙),主体为大成殿,东西廊庑,前设大成门,后设棂星门,左右另设天地坊和道冠古今坊。泮池在南坊之南,周遭砌以条石。大殿东西各设仓库,存放祀典所用乐器和祭器。庙北为崇圣祠和敬一亭。学舍位于西部,首先是大门和仪门,后是明伦堂,堂东西为斋房,堂后为尊经阁和御书楼。仪门东为名宦祠,西为乡贤祠。教职工宅第位于最后,分别是教授宅和训导宅。怀庆府学由元代怀孟路总管杨果修建,明洪武年间由知府王兴宗重修,其后每隔数十年便重新由官府修葺一次。清顺治时由朝廷颁旨勒石立碑,康熙时御书“万世师表”匾额,雍正时御书“生民未有”匾额,由此可见,国家对地方教育也是非常重视的。

怀庆府下辖各县也都设立有县学,形制基本仿造府学,但规模较小。河内县学在县衙西侧,建于明洪武年间,其后多次整修,其学设教谕和训导等教职,雍正时增建忠义节孝祠。济源县学为元至元十年由县尹刘源创建,其教谕宅在明伦堂后,训导宅在文庙东,康熙时增乡贤、名宦祠和神厨。修武县学在金天会时由县令翟中舍等人创建,该学在明清时期不断增设教学设施,规模日益增大,四周有垣墙,内建大成殿、明伦堂、斋房、泮池等主体建筑。武陟县学创立于元至正时,清乾隆时设崇圣祠。温县县学位于晋宣帝故宅,创于元至正十二年,训导宅位于温公祠后,雍正时建忠义祠。孟县学创于金大定年间,在怀庆地区是创立最早的县学,明嘉靖时建尊经阁,崇祯时建启圣祠,清康熙时建文、武二亭。原武县学年久失考,元大德年间重建。阳武县学也已失考,明洪武时重建,嘉靖时增日新、时习两斋,万历时建射圃。

县之下设社学,构建了较完备的“金字塔型”三级教育体制,从而保证了优秀人才能够得到培养与选拔。另外,各县还设有算学、医学、阴阳学等专科性质的学校,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

除此之外,据府志、县志记载,明代后期以来,怀庆地区先后开设了数十所书院、义学,分别为官吏、乡绅等筹资创办,清代多次重修。著名的有河内县义学,它拥有八个教学点,县城四处,乡镇四处(清化镇、柏香镇、崇义镇、徐堡镇),乾隆时知县胡睿坚持十多年捐俸助学,这所书院的办学声誉名扬各地,柏香镇教学点名为“延香馆”,明代宁夏巡抚杨嗣修还曾专门为该学馆写文作记。自成体系的官办学校与私人书院在怀庆大地上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了怀庆文化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四、学田、捐赠等是怀庆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

为维持学校各项日常开支,资助贫困学生就读,各类学校一般都附有学田,用其收入来补贴学校经费。学田通常由官府从官田里直接划拨,如怀庆府学共有学田四顷三十亩余地,分布于周边五个地方。清乾隆时,因丹河洪水冲毁三十多亩,剩余土地每年可收租银四十多两,这些钱完全由教官负责使用,只需登记备案即可。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怀庆知府王命爵与河内知县袁应泰创置河内县学田,共八顷三十八亩,以资助府县两学的贫寒学子。这些学田的地契还被刻在石碑上,保存于学堂。修武县学有学田五顷十二亩,在官府的田簿上,登记为“赡士田”。温县学有学田四顷五十亩,乾隆时由知县购置。原武县学有学田一顷,每年租银为八两。这些收入对学校教育事业起到了重要的资助作用。

在遇到灾害困难时,官府和官员、乡绅还多方予以帮助和扶持。如怀仁书院建于明万历时期,清雍正时总督田文镜捐赠学田三顷二十亩,并以“河滩地”为由“例不起科”;河内县刘公书院在乾隆时遇水灾,房屋倒塌,知府沈荣昌出资予以重建;修武宁城书院拥有学田十一顷,每年收租一百五十多贯,享受优惠税率(30%),后来县令朱近会又募捐银一千多两,放贷给商户,用利息资助书院。

五、推崇孔子、重视礼教祀典是怀庆地区教育事业的重点

怀庆地区的各级学校都非常重视祀典,把这看作是推行礼教的时机。在学校的文庙中,正殿是大成殿,殿内主祀至圣先师孔子,配祀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子、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同时还有先贤十哲,即孔门著名人物闵子骞、仲子由、冉子耕等,大殿两庑按照史传、年序排列各个先贤,如原宪、南宫适、司马耕等人,各个先儒如公羊高、董仲舒等,左右分别设61位。崇圣祠正位祀肇圣王木金父等五人,两配为先贤颜氏等四人,两庑配祀先儒周氏辅成等五人。自明洪武年间开始,怀庆各个学校设立孔子木主,以仲春、仲秋、上丁日为祭日,派员祭祀,后来增加斋戒、省牲环节。嘉靖时改木主为塑像,改大成至圣文宣王为至圣先师,貌似如今学校去行政化之行为。雍正时追封孔子五代,改启圣祠为崇圣祠,每年春秋在祭祀孔子时,提前一刻加以祭祀。至于祭器,仿照周礼,参考历代做法,有白瓷爵36个,铜爵36个,锡登一个,锡尊8个,锡侀11个,木簋30个,竹笾、木豆各122个,牲俎29个,木盘8个。祭品圣位以侀、豆盛和羹、太羹,其次为芹、韭、黍、盐、榛、白饼等八样,其次为豚、兔、粱、稻、菱、黑饼等八样,再次为笋、菁、枣、芡等,再次为鱼、鹿、牛、猪、羊、粟等,中间摆放祝文,最后设酒、帛和烛等。配位和崇圣祠则数量减少一些。太羹用牛肉白水煮成,不加任何调料,和羹用猪肉加葱丝、姜丝、盐煮成。白饼、黑饼分别用白糖、红糖制成。

乐舞也是祀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器计有编钟、编磬、琴瑟、箫笛、排箫、笙、埙、应鼓等。专门演唱歌词的有4人,伴舞36人,康熙时,经巡抚阎兴邦批准,比照周礼设佾舞生64人,礼乐、祭器遵照礼部规定。祀典主要由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望燎等六个步骤组成,同时在进行每个步骤时相应演奏咸平、宁平、安平、景平等乐章。清乾隆八年、五十二年,还专门颁发了各府、州、县学的新乐章,使得全国乐章一致。

教材以儒家经典著作为中心,通常由朝廷指定、颁准,如《十三经注疏》、《孝经衍义》、《朱子全书》等;还有史书之类,如《御批通鉴纲目》、《明史》等;为加强学生遵纪守法和满足将来做官所需,有律法之书,如《大清律》、《律例较正各条》和《外官相见仪注》等;为适应学校生活,有《学政全书》、《学宫备考》等;有适应科举考试的学习资料,如《科场例》等;还有皇帝专门颁布的各种文件、批示,如《上谕》、《圣谕广训》、《驳吕留良四书讲义》等。

怀庆地区的各级学校每年在正月和十月还举行乡饮酒礼。乡饮酒礼起源很早,据《周礼·乡大夫》记载:“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乡老及乡大夫帅其吏,与其众寡,以礼礼宾之。”目的主要是为了选拔人才、尊老敬长。怀庆地区的各级学校把它看作是推行教化的重要手段,地方官员每到祭日前一天,就亲自前往学堂筹备各项礼仪事务。知府、县令居主位,在东南,上宾位居西北,乡里长者位居东北,其余来宾位居西南,“齿德俱优者居上,高年者次之,以次序齿而坐。作奸犯科者、不与与者,以违制论”。[5]宾客的位序根据年龄大小来安排,官员则按照官阶排序,教官按照教职安排。会场的气氛是非常严肃的,“其有喧哗失礼者、扬觯者,以礼责之”。[5]

怀庆地区的教育事业受优良传统的影响和官民的大力支持,在明清时期蓬勃发展,形成了由官办学校和民办书院组成的多级教育体系,该体系体制完备,设施完整,为怀庆地方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为传承和发扬怀庆地区崇文重教的优良风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江灏.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杨玉东,程峰.覃怀文化论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4](雍正)覃怀志(点校本)[M].焦作:焦作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2006.

[5](乾隆)怀庆府志(点校本)[M].焦作:焦作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2005.

[6]沈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