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中师者的引导艺术探究

  • 投稿黄宇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447次
  • 评分4
  • 37
  • 0

黄敏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400700)

摘要:高校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主阵地,师者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取向的引领者。在社会转型时期,受各类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仰危机凸现,简单教条化的教育施教方式严重弱化了教育的时效性。政治信仰教育中师者的引导需要讲求艺术,通过有效引导触动学生心灵,感染学生,切实发挥学校政治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师者;引导艺术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0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014—02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2013年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项目“重庆市高校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艺术探索研究”(项目编号:2013QNMK07)阶段成果,立项者:黄敏。

收稿日期:2015—01—07

作者简介:黄敏(1978— ),女,四川隆昌人。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中师者的引导艺术探究

政治信仰是个人或群体对某种社会体系及理论学说的信服、尊敬,进而奉为言行准则并身体力行的精神体系。[1]如何积极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2]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政治信仰教育中,教师的引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引导,可以达成心灵之间的沟通与共识,让教育在心灵的互通中实现。

一、设定目标,在感悟中启迪思想

当代大学生热情开放、独立意识强、思想与行动都充满个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们对于许多政治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见解,他们的政治信仰更多地建立在自身对政治理论、政治思想、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等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因此,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引导应确定理性目标,循序渐进。

第一阶段,引导大学生感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认识自我。大学是人生的一个新阶段,也是思维的跨越阶段。大学生在新的环境中重新认识自我,设定目标尤为重要。师者应充分把握时机,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对过去进行总结,使学生在总结自我得失中领悟人生的价值,从而设立未来发展的目标。这样的引导必须走在学科教学之前,可以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引导其反省人生、归纳人生,充分认识自我,并以热情积极、独立担当的大学生形象引导他们,使其找不足,知奋进。

第二阶段,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实现自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并将其列入教育战略主题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善于把党的方针政策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把社会的发展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紧密结合。引导大学生基于对社会、国家的高度热爱,主动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形成勇担重任的勇气和气魄。教师要寻找社会需求与学生自身所从事专业、将来事业的结合点,从学生动机需求出发,增强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提高其观察能力,活跃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第三阶段,引导大学生将政治信仰的价值观内化为个体行动,超越自我。当前,我国的政治信仰是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核心,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取向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因此,要充分把握教育目标的现实意义,联系大学生的期望需求和社会现实,找准结合点。要让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充满信心,对党和政府充分信任,师者就要学会挖掘在学生自己成长经历和对外界的感知中,国家、社会、党和政府给他们带来了些什么,让学生在深切的体会中去领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并能够转换为自己的主观行动,在实现“小我”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最终成就“大我”。

二、正视问题,在交流中疏通情绪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笔者认为,这里的“传道”就是对学生人格品质、价值取向的塑造,而“解惑”除了“解”专业知识之“惑”, 更多、更重要的则是解决事关人生选择、道德抉择和价值取向等思想层面之“惑”。因此,教师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正视问题,当好听众。当代大学生文化水平高,个性特征强,思想活跃,价值观念多元,教师要真正走近学生,首先就要当好一名听众,主动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倾听中学生应该是主角,教师不能随意打断学生,要尊重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倾诉,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的关键。

第二,分析问题,当好翻译。针对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教师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遇到理论与现实相矛盾的问题时要保持清晰的头脑,理清逻辑关系,当好学生的政治翻译。坚持贴近学生、服务学生,积极更新理念、创新手段,力求用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大众语言来教育引导学生,把党的方针政策生动化、简单化、具体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生动、具体、形象地普及到学生当中去,让学生自觉地理解和践行党的方针政策。

第三,沟通交流,当好导师。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达成思想的一致和感情的通畅,良好的沟通方式和效果是达到预期教育目的的基本保障,也是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3]当代大学生与以前的学生相比,他们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个性发展突出,但也存在诚信意识淡薄、团队精神欠缺等问题。处于虽已成年但未长大的时期,世界观还未完全形成,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会产生很多困惑和焦虑。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导师,积极关注学生的困惑和焦虑,捕捉教育时机,进行沟通交流。在沟通交流中,师者要深入了解情况,理解、包容、关爱学生,善于以理导其行,用爱动其心,用情暖其心,通过沟通交流切实让学生口服、心服。

三、树立典范,在示范中激发斗志

首先,教师应以身示范,当好楷模。教师的行为是学生关注的焦点,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学生。教师要做有德、有识、有爱之人,正如2014年9月在北大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指出的,“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4]师者必当有师者之风范,方能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是各种社会要素与价值观念的不断流动、碰撞,教师首先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能够在金钱、物欲、名利面前守住底线,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弘扬社会正能量。

其次,在学生中树立标杆,昂扬斗志。教师既要充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又要结合时代的要求,在学生身边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的道德标杆,不求“高、大、上”,但求“真、善、美”,让学生从身边这些可以直接感知的榜样中受感动、受鼓舞。

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是大学生的引路人,既要注意大学生政治心理特征的变迁,又要重视大学生微观个体的心理需求,在引导教育中运用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才能真正加深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5]切实发挥学校政治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井中雪.论政治信仰[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07,01.

[3]黄达人.沟通艺术与大学和谐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23).

[4].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