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什么是教育》与《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中的一些教育思想

  • 投稿狂奔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904次
  • 评分4
  • 19
  • 0

汪小红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重庆400031)

摘要:《什么是教育》与《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都对教育进行了探讨,其中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更指引着现在和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教育思想;《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1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028—02

收稿日期:2014—09—11

作者简介:汪小红(1987— ),女,四川达州人。四川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

一、《什么是教育》中的一些教育思想

作为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研究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性和自由性。

《什么是教育》是雅斯贝尔斯的重要著作,在他看来,教育就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的天性”。基于此,雅斯贝尔斯认为,知识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使人“自由地生成”,在于启迪人们自由的天性,因此,对知识不能单纯地死记硬背。在当时,人们对教育还不能很好地加以理解,总是误解教育的本质,由此,雅斯贝尔斯深刻地指出:“本来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求取最佳发展,现在却变成了虚荣心,只是为了求得他人的看重和考试的成绩;本来是渐渐进入富有内涵的整体,现在变成了仅仅是学习一些可能有用的事物而已;本来是理想的陶冶,现在却是为了通过考试学一些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雅斯贝尔斯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当时的西方国家把教育变成了一种促进科技快速发展的手段,使教育成为了国家谋求政治利益的一种重要的工具,而不再是为了人的发展的教育,“使教育变得丧失根本目标而不稳定和支离破碎”。他认为:“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因此,可以发现雅斯贝尔斯所赞成的是这样一种观点——人的自由生成与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也是教育的本质。

作者在《什么是教育》的第十二章“教育与文化”中还专门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学习是德行的保存。”如何理解这句话?学习与德行之间有关系吗?它们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用这样的话语来描述他自己所著的学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说,我并不是生来就知道那些东西,而是我自己热爱知识、热爱学习,长期坚持不懈的结果。孔子认为,学生要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道德与修养,不停地奋斗,才能够学有所成。如果一个学生品行不端、道德败坏,那他永远只能被拒在知识的大门之外,永远也学不会真正的“道”。在笔者看来,对学习与德行关系的认识,现今社会非常流行的一句俗语倒是与之非常贴切——先学做人,后学做事。

雅斯贝尔斯说:“学生联合会是一种强制性联盟,它把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毫无价值的事情上。”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组织里再也嗅不出精神的气味,而精神恰恰正是引导青年进入成熟期的基础。学生会组织也再无真正的教育可言,而是一种社会类型的翻版,而我本人则最痛恨这种类型”。他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与他本人所处的时代和经历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学生联合会这样一个组织是有其存在的必要的。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一直都在学校、家庭生活、学习,所接触的也不过是老师、同学、亲人、邻居、朋友等。他们并没有拥有很多可以让其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上能够很好地生活的本领,如与人进行良好沟通的技巧、处理各种复杂事情的技能等,而学生会为其提供了一个锻炼各方面能力的舞台,它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这个组织里,他们可以提前学会很多东西,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不可否认,学生会并不是社会的全部,不可能包罗万象,但它至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平台,可以让学生提前做好一些准备。

二、《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中的一些教育思想

该书选译了西方古代和中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的具有代表性和影响较大的教育论著,所选编的人物从苏格拉底一直到培根,其目的是为更好地了解与研究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教育思想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该书内容极为丰富,所包含的教育知识也极其广泛,笔者要重点探讨的是关于公共教育与私人教育的问题。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教育与政治密切结合起来。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他认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应该由国家组织进行,并且指出公共教育优于私人教育。在《政治学》第八卷第一章中,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既然全邦具有一个目的,显然所有的人就应该受到同一的教育。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不要像现在这样,每人只分别地照顾自己的儿童,给予自以为最适合于他们的教育。”很显然,亚里士多德从国家整体角度出发,主张实行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公共教育事业,而非仅仅是为了个人发展的私人教育事业。

另一位极力主张公共教育并从多方论证公共教育比私人教育优越的是西班牙著名的教育家昆体良,他的教育思想全部体现在其所著的被誉为“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的《演说术原理》一书中。为了培养未来优秀的演说家,他要求他们必须生活在最公开的和阳光普照的公共生活之中,并要善于与社会交往,经常受到新的刺激和鼓舞。在该书中,作者明确指出:“让我现在来说明一下我自己的观点。最重要的是,我们未来的演说家将必须生活在最公开的和阳光普照的公共生活之中,从幼年时代起,就应习惯于无所恐惧地在社会中交往,并习惯于一种远不是苍白书生的、孤独的和隐居的生活。他的心灵需要经常的刺激和激发……”

被德国教育史家朗格称为“近代欧洲的昆体良”的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人文主义者、教育家维夫斯。他在其重要教育著作《知识的传授》(或译《论教育》)一书中,认为知识和德行是教育的目的,一切学问都是为了公众的幸福。在关于公共教育和私人教育孰优孰劣的问题上,作者首先指出:“一所真正的学院是这样的:这是品学兼优的人们的一个学社和协调的组织,他们集合起来,对所有为了学问到那里去的人给予同样的祝福。”他还进一步指出,如果真有这样的学院,“那肯定最好把孩子从婴儿期就送去”。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英国近代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就是17世纪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教育漫话》作为其代表作之一,系统而又全面地表达了作者的主要教育思想——绅士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即有道德、有学问、有礼貌的人。基于这样的教育目的,洛克认为,私人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优于公共教育,因为绅士的良好品德与行为主要是在家庭中培养的。

可以看到,出于不同的角度、立场与目的,不同的教育家对公共教育与私人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孰优孰劣持有不同的看法。亚里士多德从国家整体角度出发,认为公共教育优于私人教育;为了培养未来优秀的演说家,昆体良认为公共教育优于私人教育;由于主张知识和德行是教育的目的,维夫斯认为“最好把孩子从婴儿期就送去”到这样的“一所真正的学院”; 为了培养绅士,洛克指出,私人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优于公共教育。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1991.

[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浙江大学教育系选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孙喜英.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研究[A].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

[5]唐黎明.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情感教育问题[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