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投稿愚一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944次
  • 评分4
  • 75
  • 0

王晓静,范双莉,常翔,杨洋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河南济源459000)

摘要:“病原生物与免疫”是高职护理专业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医学基础课程,是高职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针对目前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病原生物与免疫”为依托,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病原生物与免疫”;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改革;改革措施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46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102—02

收稿日期:2014—10—10

作者简介:王晓静(1983— ),女,河南鹤壁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细胞生物学。

范双莉(1981— ),女,河南焦作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讲师,研究方向:病理生理学。

常翔(1983— ),女,河南开封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助教,研究方向:管理学。

杨洋(1985— ),女,河南济源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法医学。

一、“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的定位和作用

“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包括微生物、寄生虫与免疫学三门课程,它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开设于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先修课程为“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后续课程为“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等,它既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又为临床疾病的病原诊断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定位模糊。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对口生的基础课程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基础课程开设的学期、理论课课时数、实验课课时数等基本相同,没有专门针对高职护理专业对口生医学基础课量身定制的教学模式,专业基础课的基础性、服务性、应用性体现不充分,造成教学整体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低。[1]因此,在基础医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定位,即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熟练的护理技能、良好的沟通水平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

(二)教学方法不当。“病原生物与免疫”是一门抽象难学的课程,学生会觉得枯燥,不想学,由此导致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教,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如果教师为完成教学内容而满堂灌,就会造成教师讲的越多,学生学到的越少;如果教师讲得面面俱到,重点未突出,难点未讲透,学生就会感觉模糊不清,并且容易使课堂教学死气沉沉。[2]因此,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三)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脱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应该是统一的、互相依托和互相促进的,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二者往往是脱节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先讲述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项目,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病原生物与免疫”理论课时数多,实验课时数偏少,导致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衔接不好,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考核方式单一。很多高职院校的考核方式依旧采用试卷形式,且考试一般在学期末举行,学生考试的结束也意味着本门课程学习的结束,对于考试前和考试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教师和学生无法进行交流,教师从学生那里得不到有效的反馈信息,导致教学效果得不到质的飞跃,因此,要全面地评价教学效果,就要从日常教学,考核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并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的考核制度。

三、“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章节课时分配的改革。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免疫应答的过程与机制以及在疾病防治诊断中的应用的一门科学。它对疾病的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免疫学能够使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应该增加免疫学的课时数。

80%的临床疾病都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病原生物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了解病原生物引起疾病的原因、机理机制、常见疾病及防治原则,再结合临床实际及护理专业特点,强化护理学生在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使学生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增加了微生物的课时数。

教学内容应体现时代性。[3]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卫生意识的提高,我国的流行性寄生虫病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五大寄生虫病基本消失,但是,肠道寄生虫病感染率居高不下。这就要求结合目前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因此,寄生虫学只安排了两个学时的内容(见表1)。

(二)理论课结构比例的改革。1.删除临床已经不用的内容。[4]例如:“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材中依旧有检测临床疾病的旧方法,对这部分内容可予以删减。2.减少临床上比较少用或者未涉及的知识点。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强调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例如:细胞因子这部分不需要讲得面面俱到,只需要讲授细胞因子的基本作用即可。3.重组各章节内容。免疫学是非常抽象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对细菌、病毒、寄生虫没有一个基本概念上的认识,多数学生听不懂,理解不了。因此,我们将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了调整,先讲细菌总论、病毒总论、寄生虫总论,在学生对抗原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之后,再讲免疫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抗体、补体等抽象的知识点。

(三)实验课结构比例的改革。“病原生物与免疫”这门实验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无菌意识和无菌操作技术。实验课课时少,不利于学生无菌观念的强化和无菌操作习惯的养成,因此,应增加实验课的学时。我们将微生物学的实验由两个学时增加到六个学时,让学生观察房间角落、自己手上的细菌等,使学生认识到细菌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非常必要,对于不同的教学章节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仅能满足学生今后学习专业知识的需求,还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如病例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多媒体教学法,组织学习兴趣小组或基础知识技能竞赛等,提高护理学生学习医学基础课的兴趣,使其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为了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即卷面成绩60%+平时考勤和平时作业20%+实验考勤和实验报告20%=100%,其中,实验考核是检验学生掌握实验技术的重要手段,这种考核手段更能促进学生牢固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也改变了一部分学生认为实验课是理论课附属的观念,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使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素质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四、“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本次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对课程章节进行了前后顺序的调整,增加了重要知识点和实验课的比重,减少甚至去掉了不重要的知识点,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展现教学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考核方式上,采用日常教学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考核从学期初跟踪到学期末,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赵玉秀.高职教育中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J].山东纺织经济,2011(2).

[2]侯云华.高职护理病原生物及免疫学教学改革的尝试[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1).

[3]杨朝晔.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9).

[4]杨正安.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在临床课程中的分布[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

[5]朱晓霞.《病原生物与免疫》“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自然科学教学,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