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的分析

  • 投稿沈星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943次
  • 评分4
  • 77
  • 0

赵帅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我国自2001年开始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工作实施程序不合理;忽视学生、教师的利益;教学点被大量不合理撤销。本文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即遵循教育生态链法则,制订完整的布局调整工作程序;正视学生和教师的生态位,重视其利益;重视教学点限制因子的作用,合理撤并教学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生态学;教学点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53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118—02

收稿日期:2014—08—10

作者简介:赵帅(1991— ),女,河北石家庄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与教育生态学理论

建国后,我国就进行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就提出过要合理设置中小学校。2001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1]由此,全国性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拉开帷幕。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了22.94万所,减少了52.1%;教学点减少11.1万个,减少了6成;农村初中减少了1.06万所,减幅超过1/4。[2]这次大规模的调整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的、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3]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和生态学交叉的一门学科。1976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中首次提出。克雷明指出,教育生态学的思考方式应该是全面的、联系的、公开的。教育生态学的产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问题,开拓思路,产生新的想法。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实施程序不合理。相关文件颁布后,许多地方开始大规模地撤并中小学。因为没有制订完整而科学的实施程序,造成许多不该撤销的学校被撤销。“2013年,国家审计署5月份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全国52个县中,辍学人数在2006年是3963人,到2011年时增长了一倍还多,达到了8352人”。[4]有的政府部门没有征求当地村民的意见就强制撤销学校,造成村民的不满,甚至与其发生冲突,影响了布局调整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隐患。

(二)忽视学生、教师的利益。税费改革后,义务教育的责任落到了县级政府头上,教育支出在政府财政支出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政府为了减轻财政压力,在布局调整工作中重视办中心学校,注重规模效益,作为布局调整结果主要接受者的学生和教师,其利益却被忽视。例如,江西瑞昌部分地区实施布局调整工作后,大量学生上学路程加大,“有的要步行十多里山路,有的要坐渡船,孩子不敢走,家长不放心,出现了山上孩子入学大龄化或失学的问题”。[5]

随着中心校规模的扩大,班级人数增多,出现了大班额现象。按照我国的班额划分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46~55人属于大班额。以河北省为例,2008年,全省小学大班额的班有27333个,占小学教学班总数的18.9%;初中大班额的班有37075个,占初中班总数的71.9%。[6]班额的增大必然会增加教师教学的负担和心理压力,不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忽视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只会降低教学质量,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部分教学点被不合理撤销。教学点一般办学规模小,只有一名教师,通常采取复式教学的方法。在布局调整工作实施过程中,政府倡导规模办学。教学点显然是不符合规模办学要求的,因此,部分教学点在布局调整中被盲目撤销。教学点多建在偏僻的地区或者交通不便的山区,那里的学生较少,学校规模一般很小。教学点一旦被撤销,那里的学生不得不到更远的中心校上学,交通不便或路途太远都会增加学生辍学的可能性。有的中心校实行寄宿制,使学生不必每天来回奔波,但这样一来又会加重其家庭的经济负担,让不富裕的家庭无力承担,这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宗旨,使学校布局调整流于形式。

三、从生态学角度解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遵循教育生态链法则,制订完整的布局调整工作程序。教育生态学提出的教育生态链法则指出,链条上的各部分之间存在信息流的传递,前一环节的信息会影响到后一环节的信息量及其发展变化。布局调整工作是要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浪费或者不合理使用的问题,因此,必须首先了解当地中小学的实际,如各个学校的教学资源使用情况、学生数等,然后再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改进。

1.对要实施学校撤并地区的学校进行摸底。要对各个学校的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2.制订布局调整方案。首先,教育部门在充分考虑学校撤并对学生、家庭及村民可能带来的种种影响的前提下,制订初步方案。其次,面向社会征集意见,保证各利益相关者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让各方代表与政府人员共同参与到方案的改进中。最后,确定实施方案,并在实施中反思。任何工作在实际执行中都会出现一些未预料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边执行工作,边反思改进,不断完善布局调整工作。

(二)正视学生和教师的生态位,重视其利益。生态位理论指出,每一个个体或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位置,对周围的环境产生相应的作用和影响,这就是个体或系统的生态位。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学生和教师也有自己的生态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布局调整工作的接受者。学校的教学活动只有对学生产生影响,才是有意义的。布局调整实施以后,学生的辍学率不降反升,这是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态位。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如果忽视了教师的生态位,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无从谈起。

首先,应加强政府官员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使其注重意识形态资本的投入;积极开展官员思想及业务培训,督促官员进行自我学习和提高;坚持民主参与原则,让各方代表都能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其次,学生和教师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应积极提高自己的参与意识,通过有效渠道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通过走访调查进行监督,并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同时,重视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三)认识到教学点是义务教育发展的限制因子,合理撤并教学点。在生态环境中,生物的生长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一些因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些因素就是限制因子。教学点就是义务教育发展的限制因子。在很多地区,学生距离中心校较远且交通不便,教学点的存在能够保证当地学生顺利入学,享受义务教育。如果将这些教学点撤销,将会限制义务教育的发展。

因此,应重视教学点的建设。首先,对偏远地区的教学点要予以保留,教学点的日常经费应从中心校分离出来,使教学点能获得经济独立,不再依附中心校。其次,加强师资建设,对留在教学点的教师给予补贴,以稳定教师资源,并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最后,要实现教学点和中心校资源的合理流动。中心校的教学设备和优秀师资应该定期为教学点服务,而教学点的教师也应该到中心校学习其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点的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国发[2001]21号.

[2]杨东平.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R].http://zhongkao.xdf.cn/201211/9175675.html 2012.

[3]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乡村小学撤并致辍学儿童增加 多地恢复教学点[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130605/n378026807.shtml.

[5]王绍雄.江西瑞昌解决边远山区孩子上学难[N].光明日报,2004,05,07.

[6]梁永良.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班额”现状分析[J].河北教育,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