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当代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标识

  • 投稿九毛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771次
  • 评分4
  • 98
  • 0

范茗

(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00)

摘要:19世纪中期,第一代华人移民美国,200多年来,他们定居美国,繁衍后代,这其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华裔作家群。本文论述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标识以及美国文化与中国元素的碰撞和融合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体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华裔;美国文学;中国标识;华裔作家群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57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126—02

收稿日期:2014—07—02

作者简介:范茗(1973—),女,浙江宁波人。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及英语语言教学。

美国华裔可以分为三类:1.植根于中国文化,受美国文化影响较少的“一代华裔”;2.介于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受美国文化影响较深的“二代华裔”;3.生在美国,长在美国,受中国文化影响小却无法完全融入美国的“新华裔”。在这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下,就形成了华裔美国文学。

一、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形成阶段。19世纪中期,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远渡重洋去谋生,从而掀起了淘金的浪潮。他们成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并且开始对美国社会产生影响。由于美国社会劳动力紧缺,因此,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被排斥。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带着向往涌入美国,给美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于是,中国人开始受到排挤、殴打,甚至被杀。为了生存,他们只能放弃淘金,选择从事别的行业,但由于受排挤严重,他们只能从事高危行业。所以,此时的华裔作家的作品主要是代表劳动人民的心声,渴望得到公平的待遇,由于他们是后期移民到美国的,因此,中国文化深植于心。当时的华裔作家作品的特点是:向美国人展示中国的风土人情,展现中国的美丽与多彩,以淡化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排斥,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是沟通中美文化的纽带。代表作品有李恩富的《中国人必须留下》、林语堂的《吾国吾民》等。

(二)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美国人的排斥,最初留在美国的“一代华裔”并不多。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排斥逐渐减弱,华裔数目渐渐增加,“二代华裔”几乎占据了所有华裔的一半。由于他们的成长阶段主要是在美国度过,对于幼时,也就是在中国时的记忆比较模糊,因此,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没有其父母那么深刻,只是介于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缝隙中。“二代华裔”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开辟出通往美国主流社会的道路。所以,这一时期的华裔作品的特点是:试图打破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与种族主义的宰制,言说自我,探求身份认同,并尝试修改美国文学的既定典律。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赵健秀、陈耀光的选集《唉咿》,黄玉雪的《华女阿五》。

(三)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民主运动的开展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一个新的群体——“亚裔美国人”诞生了,它是由中国华裔、韩国华裔、日本华裔等亚洲华裔构成的。这一时期的华裔作家出生在美国,成长于美国,受美国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很深,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大多通过父辈或其他途径获得。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在作品上大胆创新,为华裔美国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此时的华裔美国文学,尤其是小说可谓是百家齐鸣,百花齐放。朱路易的《吃碗茶》打破了之前为了吸引读者大篇幅描述中国文化和个人经历的叙述方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成功地完成了由异国情调风格转向真实写照的蜕变。谭恩美的《喜福会》对故事的结构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创新,使这种古老的体裁与书中的母女关系主体紧紧结合在一起,焕发出勃勃生机。此时的华裔美国文学渐趋成熟。

二、当代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标识

出生在美国的华裔作家即使没有在中国生活过,但受其父辈和中国血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一些中国情结,在其作品中或多或少地都有中国神话故事、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的影子。

比如,汤亭亭的《女勇士》以中国为背景,通过虚构和白描的手法讲述了生活在困难时期的一个小女孩及其周边人的故事。全文分为5部分,其中的第二部分借鉴了中国人尽皆知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小说讲述了花木兰的传奇人生:花木兰通过修炼,下山与丈夫一起杀了昏君,凯旋归来后,带领百姓斗恶霸、惩乡绅,最后,脱去战袍,回归家庭,相夫教子,侍奉公婆。这其中显然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情感与希冀——希望人们能勇敢地与种族歧视作斗争,获得平等的地位,同时,也想振兴华裔美国文学。

又如,谭恩美的作品大都以美国华裔女性为主角,这些女性不仅面临社会的压力,也面临来自父母的压力。其父母由于漂洋过海,远离故土与亲人,在异国他乡定居,都有一些心酸的经历,因此,他们希望子女能过得好,能在他乡立足,以至于对子女的要求特别严厉。在《喜福会》里,谭恩美以4对母女的故事为主线,生动地描写了母女之间微妙的感情,作品中的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并不像美国的父母那样以鼓励为主,而是非常严苛,从中也体现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思想观念。

赵健秀在其作品中广泛借鉴了中国古代英雄神话,借以突出中国传统英雄主义形象。他的作品《唐老亚》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唐老亚从小在唐人街长大,在一所白人占多数的私立学校上学,因而饱受歧视,再加上老师对中国文化的贬斥,使他非常讨厌自己的华人血统,为此,他的爸爸特意为其做了一套画着梁山英雄画像的面具。唐老亚在梦中梦到了108位梁山好汉和自己祖先奋斗的故事,经过查阅资料证实后,他改变了想法,为自己有着华人血统而自豪,并在课堂上与老师据理力争,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赵健秀通过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108条好汉的形象,以笔为矛,反击了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特别是华裔男性的歪曲认识。

三、美国文化与中国元素的碰撞和交融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体现

(一)家庭方面。由于“新华裔”出生于美国,因此,他们与父母不只在年龄上存在代沟,在价值观念上也存在代沟。华裔年轻人有着美国文化价值观,其父母却深受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另外,随着种族歧视的减弱,华人开始与美国人组成家庭,直接导致其在价值观念上的冲突。

比如在《女勇士》里,母亲以讲故事的口吻向女儿传授中国的妇人之道,要求女儿谨守妇道,甚至还虚构了一个姑姑的故事,说姑姑因为不守妇道投井自尽,用来警醒女儿洁身自好。女儿则不以为然,将此事说了出去,母亲认为这是家丑外扬,女儿却认为母亲封建。直到女儿长大成熟后,才渐渐理解了母亲,懂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这就是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典型例子。

(二)社会方面。以前的华人受到排挤,只能从事一些社会底层的高危职业,但随着中美建立友好关系,互通往来,华人在美国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开始进入美国主流行业工作,比如金融界、学术界,甚至是政治领域。随着华人涉足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中国文化元素也渐渐渗透到美国的各行各业,中美文化经过碰撞与融合将会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此外,美国大学也向中国学子敞开了大门,这为中美文化的交融创造了条件。

四、总结

美国华裔作家由于特殊的经历与背景,在文坛上有着不同于其他中国作家的地位与影响。其作品的读者主要是美国人,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大量中国元素对美国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可以引导美国人领略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也对宣扬中国传统、革新中国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雅伦.简述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海外英语,2013(16).

[2]杨秋娟.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元素[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13).

[3]孙永,张伟伟.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元素[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1).

[4]靳小燕,马永良.浅论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物形象[J].作家,2011(18).

[5]胡勇.文化的乡愁:论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认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