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艺术类高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 投稿满身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794次
  • 评分4
  • 35
  • 0

陈素雅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和社会生活节奏的持续加快,健康的身体成为青年人竞争的资本和条件。但是,当前很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尤其是一些艺术类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现状却令人堪忧,学生整体的体质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重点对当前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体育活动对艺术类高校学生的重要性,并最终对如何组织、举办、改革艺术类院校课余体育活动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艺术类高校;影响因素;体育活动;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2—0064—03

收稿日期:2014—06—17

作者简介:陈素雅(1980— ),女,福建尤溪人。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收稿日期:2014—06—17

作者简介:陈素雅(1980— ),女,福建尤溪人。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身体素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对国家、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一、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素质现状

(一)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素质的评价标准

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体质健康调研,调研人员发现,受到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得到全面、科学的发展。据相关材料显示,我国从1950年到1956年,共组织了14次关于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测试调研,覆盖了全国13万名学生。调研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的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教育模式仍然十分不完善。之后,相关部门又在全国多个省市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调查内容和指标也变得更加全面,检测项目主要涉及到体能素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健康状况等。其中,体能素质测试主要包括50米短跑、引体向上、斜身引体向上、立定跳远、立位体前屈等内容。身体形态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体重、身高、胸围。生理机能的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脉搏、血压等,根据性别的不同,还分别涵盖首次遗精年龄以及月经初潮年龄等内容。血红蛋白、龋齿、视力、粪蛔虫卵等项目为健康状况检验的主要内容。

(二)对我国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的调查

根据1985年之后20多年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不同年龄段、不同年代学生的健康状况差异很大。2000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随着社会的稳定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已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学生的健康水平仍然不容乐观。另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部分学生养成了好吃懒做的坏习惯,最终导致其缺乏健康运动的能力。由此可见,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国对于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各个高校在认识到学生身体健康重要性的基础上,十分注重学生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内容,并逐渐将身体形态等也作为了评价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的重要内容。另外,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体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机能的强弱也成为反映个人身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准,并成为影响人们工作时间和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身体系统机能的评价也开始成为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评价标准。

二、艺术类院校体育教学及其学生参与的现状

(一)艺术类院校体育教育及体育锻炼的特点

根据我国的教育政策,艺术类院校通常是在学生通过了文化课考试之后还要对其进行各个专业的专业能力测试,结合两方面的成绩,对学生进行录取。尽管艺术类院校的学生都经历过高考,并在文化课知识水平、艺术专业、艺术素养等方面接受了严格的考查和筛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门槛的不断降低,考入艺术类院校通常成为很多学生进入大学的一条“捷径”,这种情况在一些综合类的高校中尤其突出。很多学生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而被迫选择艺术类院校,这种状况给艺术类院校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埋下了比较大的隐患。

除了对生源素质等方面的考查有所疏漏外,各艺术类院校对体育教育以及学生课外锻炼的能力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关注。很多综合类院校的艺术类专业以及部分艺术类院校对体育教育和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使得整个学校的体育运动氛围不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对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关注度降低,最终导致学生身体机能平均值不高(见表1)。很多艺术类院校将学校定位为培养艺术家的摇篮,而忽视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方位能力的培养。很多艺术类院校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伟大理想有所忽略,在培养目标上仅限于普通专业能力的培养。

另外,艺术类专业的教育环节也与其他普通专业的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很多艺术类院校或者是综合类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模式、课堂环境等方面都注重独特性、个性化的教学方式,避免出现艺术复制和创作雷同等情况,以此来实现教学的个性化目标。从总体上来看,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都具有独特性,因而,体育教学以及体育锻炼等集体性的活动都是十分难组织的。

(二)艺术类院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特点

1.学生对体育教学及业余体育教学的态度不积极

在当今的艺术类院校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体育课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身体情况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但是,由于这种问题相对比较普遍,因此,对待课余体育活动的态度(见表2)成为当前艺术类高校学生最为突出的问题。正是由于他们缺乏对于体育活动的关注和重视,才导致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无法正常、积极地开展起来。

2.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过于单一

我国当前高校的体育模式尽管已经经历了比较大的改革,但是,仍然存在着过度追求体育教育目标、过分强调学生锻炼的近期效益,而忽略了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的爱好、兴趣和习惯等问题。这就导致了在学校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课程的单一、大学生业余体育锻炼的匮乏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觉锻炼的积极性以及体质能力的提高。例如,在黑龙江省的艺术类院校体育教学当中,男生选择球类项目的比例可高达40%,而女生选择球类项目的比例仅为22%,选择健美操的比例也仅仅占了10%,枯燥的跑步等运动更加限制了大学生对于运动的选择。

3.体育教育缺乏对健康教育的培养

当前,很多艺术类院校的体育教学通常只注重体育技能的培养,但是,对于终身体育中最为重要的健康教育却有很大程度的忽视。例如,一些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参加体育课程只是为了拿到指定学分,以此来得到毕业许可。而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通常上的都是体育选修课,因此,体育锻炼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和管理机制,这就导致很多学生放弃了自觉锻炼的机会,最终造成了体能素质的下降。

三、激发艺术类高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积极性的途径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和创作中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加上部分学生饮食习惯不规律、营养不均衡、睡眠不足等,导致其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因此,艺术类院校应当积极推行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充分发挥日常体育活动,尤其是课余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作用。

(一)合理评价艺术类院校体育活动的目的及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不应再以体育考试为主要目的,而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和积极心理为主要目的。因此,在艺术类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课程应当以学生的锻炼频率、运动态度、运动成绩进步、身体素质提升程度等作为主要的评定标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运用体育知识、体育理论的能力。

(二)组建校内体育俱乐部,保证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在体育兴趣和意识的长期影响下,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会逐渐形成的。艺术类院校需要在重视体育锻炼的基础上,为学生培养体育锻炼习惯提供有效的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例如,学校可以组建校内体育俱乐部,提供符合学生喜好的体育项目。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增设音乐类的体育运动,以提高其身体协调性,在促进其专业水平提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当前,我国高校,尤其是一些艺术类高校对于课余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教学等都没有足够重视,导致很多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频率几乎为零,身体素质每况愈下,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而且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各个高校应当在校园内有效地开展体育比赛,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团结的体育文化氛围。

总而言之,我国当前的艺术类院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在学生的专业课、人格培养等方面重点下功夫以外,还要依据国家教育部、体育部下发的各类文件从多个方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形体等,全面落实体育教育的总体原则和改革精神,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让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姚广军,李欣等.黑龙江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与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3).

[2]陈文杰.江苏省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0).

[3]李英玲.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内外因素与高校体育课程干预措施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

[4]柳青,干懿洁.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质健康指标调查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3).

[5]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