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德性成人:“立德树人”对工科院校育人工作的启示

  • 投稿phil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584次
  • 评分4
  • 53
  • 0

夏吉莉,刘景刚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400065)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工科院校就必须坚持德性成人这一人才培养核心,在评价标准、教育理念、教育人员、实施方式和实施途径方面进行相应的改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工程人才,为国家人才战略做出贡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立德树人”;工科院校;育人;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2—0011—03

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项目(LX2014Y074),重庆邮电大学社科基金项目(k2012-92)。

作者简介:夏吉莉(1979— ),女,重庆南川人。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刘景刚(1977— ),男,四川南充人。重庆邮电大学招生就业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一、将“立德树人”作为工科院校育人工作的根本任务的现实意义

(一)将“立德树人”作为工科院校育人工作的根本任务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高教育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校发展的根本出路。高校发展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虽然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科研成果、强大的师资力量都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但人才培养才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只有将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作为工科院校的核心工作,才能实现工科院校的内涵式发展。纵观历史上的人才培养过程,自古就有“德者,才之帅也”的古训,总是将德才兼备或者品学兼优作为培养人才的标准,并且一直将“德”置于首位,成为“才”之统领。“立德树人”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工科院校只有真正将“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才能牢牢地把握住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工科院校的长远发展。

(二)将“立德树人”作为工科院校育人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人都是有需要的,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自然而然地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1]虽然掌握一门技术以维持生计曾是工科院校毕业生的学习目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这种生存型的低层次学习需要渐渐在工科学生中淡化、褪去,而转向发展型学习需求。换言之,当下工科院校学生的学习已不再是以获得一门技术而谋求生存为必然选择,他们更需要的是实现自我价值,追求工作的幸福和生活的品位,渴求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因此,工科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另外,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其辨别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必须加强对广大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坚定其政治信念。工科院校的育人工作不能仅限于知识的输送和技能的强化,而应以“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这样才能提升工科学生的精神涵养,增强发展的内动力,从而满足工科学生的发展要求。

(三)将“立德树人”作为工科院校育人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社会发展的现实期待

第一,当今社会纷繁复杂,要求大学生必须“立德”。当今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和碰撞非常频繁,发达的互联网络使得各种文化思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波及到每一名大学生。与此同时,我国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些矛盾与问题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他们。面临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工科院校应加强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教育,使学生形成明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其辨别能力。

第二,国家的人才强国战略需要大学生“立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2]当前,国家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工程人才,因此,是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大好机遇,同时,也对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科院校只有切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工科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高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增强其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满足国家对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需要。

第三,用人单位的招录和选拔条件要求大学生“立德”。在选拔、录用工科学生时,用人单位首先考虑的是工科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工作态度,其次才是他们的实践技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由此可以看出,以“德”为基础的自我管理技能是工科生成功求职的前提和基础。从培养受用人单位青睐、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工科学生的角度出发,工科院校必须将“立德树人”置于首位。

二、工科院校育人工作现状反思

(一)重视技术培训,淡化德性培养

近些年,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表现出重“才”不重“人”的特点。换言之,即比较注重技术培训,而淡化了德性培养。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受经济快速发展、物质利益膨胀的影响,社会发展急需大批的工程技术人员,工科院校通过“短平快”的方式满足了这一需求。二是受工科院校评价导向偏移的影响,社会在评价工科院校教学质量时,过分注重学校的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科研成果、师资力量、毕业生就业率等硬性、可量化、可视化的指标,而忽视了人才培养的软性实力,直接导致工科院校人才培养建设重心偏移。袁贵仁部长在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时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本质要求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3]将对学生的德性培养放在首位,就是要培养品德高尚、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有道德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二)关注少数学生成长,难以覆盖全体学生

目前,工科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除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外,还将举行科技竞赛活动、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到企业实习等方式作为主要的技能培养模式,以提高工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此同时,还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和体育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些教育教学活动对提升工科学生的团队合作、创新意识、责任感、奉献服务等德性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全体工科学生而言,这些培养模式只能惠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多数学生不能成为其受益者。如何实现面向全体工科生,让每名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成长,使其成为德性修养高、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公民,是工科院校育人工作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三)注重局部发展,忽视全面发展

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主要是注重知识的累积和技能的培训,与长期以来呼吁的素质教育还有一定的距离,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这是长期以来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诟病的综合体现。在袁贵仁部长指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理念下,[3]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也是人的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全面发展是以德性培养为首。在注重人才质量、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只有将专业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结合,培养胸怀祖国、勇于探索创新、善于解决问题的全面发展的工程人才,才能实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工科院校开展“立德树人”育人工作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一)硬性指标评价与软性指标评价相结合,突显软性指标评价

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首先解决评价标准问题。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为目标规范工科院校的评价标准,不仅要注重硬性指标评价,更要突显软性指标评价。

首先,在工科院校办学质量评价中,要充分体现“立德树人”在学校根本任务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具体考核指标的设定、权重方面应突显出“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体现出“立德树人”在整个高校育人工作中的统领地位。

其次,在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中,要突出“立德树人”的职业标准。因为教师的工作不仅包括教书、治学、研究,还有育人,并且应将育人放在首位。在对教师的考核中,要突显出对其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同时也要突出对育人质量和育人水平的考核。在教师晋升方面,要将“立德树人”的工作成效作为重要方面。

再次,在对工科学生的考核评价中,要突出学生德性成长的发展观。众所周知,对工科学生秉持何种评价标准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努力方向。所以,要改变当前以工程技能、学业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做法,注重对其德性成长的评价。通过规范工科院校的评价标准,从顶层设计上改变工科院校重技术培训、轻德性育人的培养现状,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二)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以成人教育为本

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明确在教育理念上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要成才先成人,要成大器必有大德。由于知识经济、工具主义、实用主义思潮的盛行,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各种快餐文化的影响下,当今工科院校都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而淡化了对学生德性的熏染,将成才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从而导致本末倒置现象的发生。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工科院校育人工作应改变现状,坚持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以成人教育为本,立德为首,实现工科院校育人的根本宗旨。

(三)“主流人员”与“非主流人员”教育相结合,实现全员育人

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全员参与实施过程,共同推进目标的实现。工科院校育人工作绝不只是辅导员、学生处老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等“主流人员”的事,而是全校所有教职工的应有之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立德先正己,树人先树师。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4]工科院校育人工作的“主流人员”是实施“立德树人”育人工作的核心力量,应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作,探究更加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以便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取得更突出的成效。而作为“非主流人员”之一的专业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治好学,更要育好人,在教授学生时,要以自己严谨的作风、积极的生活态度感染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要向学生渗透学术诚信、学术伦理,传递正能量。作为“非主流人员”之二的学校行政干部和职工,也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认识到自己也是学生教育工作的一份子,在为学生办事时体现出的热情、认真、公正、公平都是教育学生的隐形力量。因此,要真正加强工科院校的“立德树人”工作,全校教职工都应发挥作用,并体现在各自的处事风格和言行举止上。工科院校只有坚持全员育人,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提供人力保障。

(四)施予式外在教育与主动内化式自我教育相结合,主动内化式自我教育是关键

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实施方式上就必须处理好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工科院校首先要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工作的重心,掌握施予式外在教育的主动权,采取一切积极可行的措施,落实对工科学生的育德、育人工作。比如,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立德树人”工作的隐形土壤。而工科院校学生则必须进行内化式自我教育。大学生较之中小学生有更强的是非观念,有一定的自知、自省能力以及自觉意识。在大学各种教育的熏陶和影响下,大学生通过自学、自悟而感知、认同,在自律中践行并提升自我,将学校施予的外化“立德”教育内化于心,实践于行,成为知行统一体。在这两种教育方式中,施予式教育是基础,自我内化教育是关键和根本落脚点。

(五)第一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以实践教育为主

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需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以学生体验、实践为主。第一课堂是工科院校育人工作的显性渠道,也是目前学校普遍重视的育人渠道。事实上,工科院校育人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需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培养工科学生的责任感、诚信意识、时间观念、集体荣誉感、团队合作精神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启迪。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工科学生的德性,更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避免仅停留于书本的理论说教层面。另外,还要在工科学生的生活中贯穿育德工作,让德性教育融入生活,实现德性教育的生活化。“立德树人”重在实践,要在实践中培养德性,在实践中验证德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工科学生真正实现德性成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袁贵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杜军.高校学生党支部制度建设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