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城镇化视阈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 投稿克里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531次
  • 评分4
  • 19
  • 0

吴 琼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江西南昌330003)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与契机。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对待城镇化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农村文化的现状,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快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做到城镇化与农村文化现代化的有机结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城镇化;农村文化;传统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139-02

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开始了重大的变迁,这种变迁集中体现在社会的现代化。现代化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席卷了整个全球,对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历史潮流。在现代化中,城市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甚至可以说,现代社会的一些主要特征首先在城市里呈现出来,因为“城市化作为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各种特征发展的综合反映,表明整个国家结构和经济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为人们分析社会现代化过程的主要指标之一”。

当然,每个国家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特殊性,其城市化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就我国而言,学术界采用的是城镇化这种方式。显然,城镇化这一表达方式要晚于城市化,它也是我国学者依据城市化概念,结合我国实际发明的一种表达,具有中国韵味与风格。从整体上看,学术界目前对城镇化概念的理解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城镇化问题的探讨。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巨大成就,城镇化率在不断地提升,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在新的历史阶段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可以说,城镇化既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又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尤其是对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挑战。

从文化的物质层面上看,在当前农村,物质文化受城镇化的影响最直接,冲击也最大。一方面,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逐渐改变,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另一方面,在现代文明的劲风吹遍农村时,传统文化也面临逐渐衰落的危机。从当前农村现状看,农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服饰潮流上,人们不但已经接纳西装革履,而且还从心理上加以认同;在建筑风格上,农民逐渐抛弃了传统的建筑风格,采取了中西合璧的形式;在饮食变化上,农村饮食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饮食品种与方式,西式餐饮进入农村市场,麦当劳、肯德基不再是陌生的食品;在交通方式上,传统以步行或以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慢慢被摩托车、小汽车所取代。乡村和外面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存方式。传统的农民以农耕为生存方式,然而,现在大量的农民背井离乡,农业收入已经不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原有的山水、树林、农田交织在一起的田园风光慢慢改变,不同风格、富有乡村特色的房屋和村庄布局变得千篇一律,越来越有城市的影子。

从文化的制度层面看,城镇化增强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流动性,从而打破了农村原有的稳定结构。首先,城镇化改变了传统社会以血缘或地缘为主的社会关系,确立了以业缘为主导的现代社会关系。随着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在逐渐减弱,甚至促使一些农民的社会身份发生了转变。其次,城镇化不断地冲击着现代家庭,一方面疏远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一些农民成年累月地外出务工,与家庭成员团聚机会较少,从而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依赖性,家庭所承担的情感调节功能在弱化;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许多社会问题,代沟问题、道德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等都成为现代农村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难题。最后,传统的民俗受到了挑战。可以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一些传统风俗、民俗以及节日仪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成为历史的记忆,这些民俗、风俗乃至仪式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将变得遥远而不可理解,它对人们生活的干预功能也将失去。

从文化的精神层面看,农村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其一,民主意识已在农村扎根。过去以“家长制”处理村务以及农村纠纷的方式不再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广大农民民主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这不仅表现出农民对自身利益的关心,还表现在他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其二,法律意识增强。人们在现实社会处理矛盾与纠纷的方式不再采用家族式的“群殴”,而是诉诸法律。其三,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一定程度发生了变化,过去人们以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并以此指导生活,调节与处理现实问题,而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资本魔力的诱引下,利益作为人们衡量与处理事情的一种砝码,在道德与经济的抉择中,道德逐渐变得苍白,其四,科学意识兴起。但其影响范围有限,无论在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社会中,人们既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对生活的意义,又享受了现代科学的便捷与服务,但在精神层面上,一些恶习与迷信随之挤进了人们的头脑,从而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影响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可以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文化已经并将继续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城市物质生活方式刺激并加速了农村文化物质的转变,城市文化的价值观念消解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不断侵蚀人们的精神家园,道德问题日益突显出来。一句话,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肢解了农村传统文化。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城镇化是现代化的表征,在一定意义上,城镇化的规模反映了现代化发展的程度,而现代化正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中国社会转型也就意味着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由此观之,城镇化对农村发展,尤其文化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面对城镇化的进程,我们必须顺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努力做到城镇化与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首先,加强党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必须建立起科学的领导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结合本地区实际,明确党委、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职责,确立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落实从规划、实施、建设到监督全过程的责任到位,保障文化建设稳步开展。

其次,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文化作为“软实力”一定得有经济“硬实力”的支持,因为“硬实力衍生出软实力”。然而,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硬实力”不强,资金不足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问题。因此,一方面,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采取多种渠道,通过市场手段来筹措资金,为农村文化建设解决难题。

最后,加快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其一,处理好农村文化建设的“点”与“面”的关系,做到“点”“面”结合。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文化建设应以传统文化为“点”,以城镇化为“面”,重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形成以“面”带“点”、以“点”促“面”的良性互动;其二,处理好农村文化建设的“快”与“慢”的关系,做到“快”中有“慢”,这就是说.城镇化与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必须注意到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一味地追求“快”;其三,处理好农村文化建设的“新”与“旧”的关系,做到推陈出新。城镇化是一种趋势,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现代的历史是乡村的城镇化”,所以,城镇化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推动力,可以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契机,促进农村文化内容与表现形式的革新,但又必须认识到,农村文化有着割舍不掉的优秀传统,应当将其融于城镇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缪塞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创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崔霞,山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刍议[J]前进,2006(9)

[5]何兰萍,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难点与重点[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