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职课程开发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 投稿剑圣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893次
  • 评分4
  • 97
  • 0

王永红1,王诗瑶2

(1.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泰州225300;2.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本文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论述了高职课程的定位,探讨了高职公共文化基础课程的开发问题、高职专业课程的开发问题以及综合素质就业导向的课程观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教育;课程定位;课程开发;公共文化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085—02

高职课程是指为实现高职教育预期专业培养目标的课业与进程的总和。广义是指所有教学科目的总和,即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和培训内容及其安排的总和;狭义是指单一的课程,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及其进程、时限,也包括大纲和教材。[1]高职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高职课程改革。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历程,高职课程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也遇到了一些回避不了的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高职教育工作者。不解决这些问题,要开发出好的高职课程是不可能的。[2]

一、高职课程的定位问题

世界上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只有近二十年的历程。我国高职教育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至今仍然没有彻底弄清楚,尚未形成完善的高职教育体系。[3]

(一)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其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

(二)高职教育课程的高等教育属性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具有高等教育的特点,所以,具有育人的功能性,受教育的学生应该得到综合性的、全面的发展,并且是可持续的、终身的发展,满足转岗的需要。

(三)高职教育课程与中职的区别

教育部16号文件并没有真正区分开中职和高职,但实际上高职教育不是中职教育,而现实情况是,高职课程有很多与中职没有什么区别,高职课程与中职课程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3]

高职教育培养的不是中职的初级技工、中级技工,也不是工程师,而是工程师的助手——技术员、助理工程师,是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之间的联系人——高级技师、技师,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和技术管理型人才,担负着现代化高新科技设备的调试、操作及修理工作,是高层次和高素质的高端服务管理型人才。中职生面临的是生存就业,而高职生面临的是机会型创业。[4]所以,高职在课程模式、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编制、课程内容、人文素质、技能等级、外语水平等方面,与中职课程应该是有差异的。

二、高职公共文化基础课程的开发问题

(一)公共文化基础课不可或缺

公共文化基础课是高等教育多年来一直开设的课程,强调了人文素质的培养。1984年、1985年,教育部职教司曾一度主张砍掉数学课程,不少学校跟进,事实证明,这是一种不可取的、急功近利的改革。[3]数学是教人逻辑思维的,是动脑的,让人聪明的一门课程。有些课程是多年形成的经验总结,经过实践反复证明是有助于人成长的,不可简单地一砍了之。

(二)公共文化基础课培养人文精神

公共文化基础课是人文课程,应该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前,应该在自理自律、继续学习和发展、人际沟通和交往、团队合作、敬业耐劳、耐挫抗压、口头表达、写作、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外语、资源管理、决策、计划、应急应变、分析与批评性思维、创新、诚实守信、自信心方面得到熏陶、训练和培养。这些都是高职所强调的通用能力,也是目前学生比较缺失的能力之一。

(三)公共文化基础课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

高职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功能。高职公共文化基础课必须具有为职业培养目标服务的教学特点,不能就课程论课程,偏向纯学术性方向的教学不是高职教育所需求的,应该在课程中加入专业元素。

三、高职专业课程的开发问题

(一)体现优质资源库思想

高职课程开发应该体现优质资源库思想,高起点的开发才能成就高质量课程。课程开发应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体现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应由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建设,课程负责人以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为主,负责课程建设的规划、组织与实施;教学资源分为课程设置、媒体素材、网络课件、网络课程、事件案例、文献资源、试题试卷、资源索引等几大类,课程网站应至少提供该门课程的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网上教学资源包含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和课程教学录像。[5]

(二)体现能力本位的思想

职业能力包括职业岗位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和通用能力。课程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注重直接上岗能力与可持续就业能力培养目标的结合,引入通用能力培养目标,形成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目标体系;课程内容以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形成课内外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评价采用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和社会参与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应探索以产学研结合开发教学资源的新途径,以及“双师型”教师培养和评价的新途径。课程目标设计应该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6]

(三)勿过度使用某种模式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加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项目课程体系受到质疑,不能完全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是中职的课程模式。[1]任务引领只适合专业课程,并不适合所有课程。理论课程开发也不主张广泛采用任务引领。学中做适合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的内容。[6]模式应该多样化,适度使用。

四、高职课程开发中的课程观问题

(一)选择什么课程观

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理论型静态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动态人才,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操作型静态人才。与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观也是不同的。高职课程开发采用的是综合素质就业导向的课程观。综合素质就业导向的高职课程发展观,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全面发展观。

(二)综合素质就业导向的课程观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具有高等属性、职业属性、教育属性,这决定了高职教育应该是综合素质的教育。[5]这也给综合素质就业导向的课程观提供了理论支持。另外,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日趋提高。现代化企业需要综合素质较好的员工,这就要求高职教育需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综合素质就业导向的课程观内容

综合素质就业导向的高职课程观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就业导向的功能化课程体系,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和渐进性,强调基础课程和模块课程的有机结合,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探索顶岗实习课程化和校内化。课程的内涵既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人格完善和体质增强。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应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雷正光.综合素质就业导向的高职课程观[R].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2012.5.

[2]冯伟国.澳大利亚TAFE人才培养模式[R].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2012.5.

[3]乔刚.高职院校公共文化课程教学思想与实践[R].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2012.5.

[4]关俊良.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R].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2012.5.

[5]陈敏.精品课程建设[R].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2012.5.

[6]徐静镠.高职实践型课程设计与实践[R].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