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大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研究

  • 投稿Caib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430次
  • 评分4
  • 73
  • 0

张嫦娥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江苏南京210014)

摘要:本文从大一新生学习适应的研究背景、现状与趋势入手,对大一新生学习个体的适应性问题进行了调查,对不同个体进行分类研究和分析,探索学习个体与环境达到适应的条件与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学习适应;引导;个体;大一新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026—02

收稿日期:2014—03—11

作者简介:张嫦娥(1984— ),女,湖北潜江人。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关于大学生学习适应的研究背景与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培育新人,只具有人类智慧和人类技巧是不够的;他还必须感到他自己和别人之间融洽无间:具有一种人类和谐。”[1]这种和谐的表现之一就是“适应”,适应学习、学会认知成为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寻求发展所必备的条件之一。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是国外大学生适应性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澳大利亚学者Cynthia Leung针对移民学生在孤独感、自我效能、控制感以及学业满意度方面做了调查报告。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地进行关于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如陈会昌等人于1985年编制了青少年心理适应性调查表;于鹏等人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与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关系进行研究。在各个高校的研究中,已经开始探索研究各种引导大学生学习适应的途径,包括开展针对新生的入学主题教育活动,根据班级情况实施教育方案等。

二、关于大学生学习适应的研究

(一)适应的概念

适应是指个体与环境达到和谐状态的动态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关系的反映。[2]在教育研究中,“适应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协调的能力”。[3]许峰提出“适应性是指个体在完成某种社会生活适应过程形成的心理行为模式的能力”。[4]皮亚杰认为,适应状态是同化和顺应这两种作用之间取得相对平衡的结果,[5]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当中定义:“适应是来源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心理学中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6]

(二)关于学习适应性含义的研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构建者,在社会环境中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的组成。知识不是通过传统的方式——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交流协作并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所需的学习资源,通过自身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这种“构建”双方是学习的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构成了大学学习的基本体系,即学生本人的个体,与授课者、学习群体、图书馆、实验室等硬件、软件设备等形成的学习环境的基本体系。

学习环境基本体系有两种基本功能:一是信息传播与信息交流功能。学习者与授课者、学习群体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建构和分享知识;二是提升人格的社会强化功能。建立个体与学习环境的合作有助于满足学习者的自信心、归属感和求知欲。学习环境基本体系构建的过程等同于学习适应的过程。如果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具备这两种基本功能,并且能够逐步强化,我们可以说达到了学习适应,反之,则是不适应。

三、大一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调查

(一)《大一新生学习适应性问卷》编制原因与内容

在高校中,判断大一新生学习适应的最直接方法是观察和推断,然而,观察推断的方法存在许多缺陷:通过观察法大部分情况下得到的是个案,对于整个学习环境的检验度不高;由于观察者自身经验、投入时间、目标不确定等多种因素导致观察结果的滞后,容易错过对被观察“个体”最佳适应引导的时间。笔者参考周步成教授等人1991年编制的《学习适应性量表》,编制了《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在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学院等院校选取431名大一学生作为学生代表,调查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探讨不同专业、性别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差异情况。问卷中添加六道测谎题,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共394份。得出有效问卷中被测试者主要统计学特征(按专业):工业工程43人,工程管理54人,物流管理37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27人,电气与自动化54人,外语27人,工商管理39人,公共管理42人,法学20人,计算机51人。有效问卷中有7份性别不详,9份未注明专业。

(二)问卷调查显示结果

1.大一新生学习适应在性别、专业同向比、家庭是否农村等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理科女生学习适应测评分值低于男生,文科不存在明显差异;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自我适应、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方面存在差异;在自我适应上,农村学生对开放性课堂与实验性课堂存在一定心理不适应,自我认识与自我体验方面也存在不足,自我调控方面差异相对较小。

2.性格类型与学习适应有一定联系,但联系不大。测试结果中,外向型、内向型学生学习适应课堂学习测评得分不等,结果说明,排除部分心理缺陷个体因素,个体性格因素对学生课堂学习测评影响不大。

3.授课者的威信对大一新生学习适应影响较大,教师的威信效应、个人魅力、亲和感等影响个体对此门课程及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与适应度。

4.学习外部条件影响个体的学习适应,学习过程中应遵循逐渐分化的纵向原则、整合协调的横向原则。“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对学习适应也会产生影响。

5.内部条件中,学习者学习意义的心向和学习者本身知识水平,影响学习个体适应及同化新知识的能力水平。

6.高中时文理分班、填报志愿对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具有一定影响。

7.学习不适应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技术适应、学习内容适应、学习环境适应、教学方式适应等方面。

四、促进大一新生学习适应的途径

针对调查研究结果,我们进行分析总结,制作学习适应问题测试结果资料库,开展典型案例分析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收集参与测试的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学习环境的基本体系与影响个体学习不适应因素最大值,从中筛选五类测试者,分别以课堂评价、个体辅导、学习群体、家庭介入、课外活动等五项方法进行引导研究,均取得良好效果。但构建大学生学习环境基本体系,促进大一新生积极适应大学生活,还要从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一)学校需要完善图书馆、实验室等学习环境设施,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二)不断改进、创新课堂评价体系与管理机制,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不断探索新的学习管理模式;(三)做好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组织新生适应学校制度、课程目标、专业计划、宿舍环境,让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提高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四)提前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其自我定位、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五)探索制作大一新生学习适应性标准与量表,将其系统化,以便及时测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六)规范课堂与宿舍学习环境,树立与表彰典型,探索同辈教育,以引导新生适应学习的方式;(七)建立学习个体与学习环境的合作与互动,积极进行课外实践,与企业进行共建合作;(八)探索高校与家庭联合教育教学目标模式;(九)研究学习适应心理引导方式。教师把学习适应教育与辅导简单、片面化地理解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将学习不适应的学生视为心理有疾病的患者,用诊断病人的量表对学生进行测量与引导是不合适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

[2]Cynthia Leung.The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of overseas and migrant students in Austril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eliology,2001 (4).

[3]许峰.关于人的适应性培养的社会心理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6).

[4]曹贤中,何仁生,郑采星,王锋.国内网络学习适应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2).

[5]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6]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