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校思政课PBL的问题设计与过程实施

  • 投稿PBsm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195次
  • 评分4
  • 47
  • 0

颜新跃,仉慧卿,邵建平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0)

摘要:PBL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形成自主学习能力。[1]PBL中的问题非常重要,问题设计与过程实施直接关系到PBL的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PBL;问题设计;过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5—0040—03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思政课PBL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13C40)。

收稿日期:2013—12—05

作者简介:颜新跃(1970— ),女,湖南娄底人。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仉慧卿(1978— ),女,山东菏泽人。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邵建平(1974— ),男,安徽怀远人。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工办公室主任,高级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译为“问题本位学习”或“基于问题式学习”,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形成自主学习能力。[1]

一、PBL中的“问题”和“问题情境”

信息加工学派心理学家把“问题”定义为:“给定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2]美国学者纽厄尔和西蒙认为,“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可见,心理学界认为“问题”是一种与缺乏、困惑、矛盾联系在一起的心理状态,即“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个体对客观方面的问题作出主动反应,觉察到一定的目的而又不知道如何达到这一目的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困境,是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3]

二、高校思政课PBL问题设计的原则

(一)高校思政课PBL中的问题应从生活经验与课程目标出发

1.思政课PBL中的主题问题应源于生活

PBL中的问题应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中所有问题都能成为PBL中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要成为思政课PBL中的问题,需考虑三个方面内容:(1)问题与思政课课程目标相关程度有多大?课程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2)问题与学生现状是否切合?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能否顺利解决?问题能否激起学生兴趣,是否对学生具有挑战性?(3)在目前情况下问题解决的可能性有多大?

2.思政课PBL中的问题应从思政课课程目标出发

问题初步形成后,教师还要比照思政课课程目标,了解学情,明确问题价值所在,修正问题,并以适当方式表达出来,使之成为有价值又可在当前解决的问题。

如:“毛泽东同志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预示着我国社会进入了什么性质的社会?”这一问题既源于生活,又符合课程目标,且学生经过努力是完全可解决的。因此,我们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学习”中就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开国大典》,向学生呈现这一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探索。

(二)高校思政课PBL中的问题设计要考虑可用资源

学生在自我探索中很可能因缺乏足够信息而不能继续,为避免这种情况,在设计问题前,教师必须事先了解学校互联网使用情况、图书馆藏书情况,充分了解学生可利用资源,确保学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

(三)高校思政课PBL中的问题应是ill-structured的问题

Ill-structured,是指没有确定性法则、解决方法和途径多样的问题。因其在日常实践中较常见、需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解决方法多样、答案多元、趣味性强,对学生具有很大吸引力和挑战性。因此,思政教师创设问题应是ill-structured的。在《概论》课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学习”中,“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这一问题的探索学习需整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不同领域的知识;“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则答案多元,趣味性强,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吸引力。

(四)高校思政课PBL中的问题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

“只有好的教学才能走在发展的前面,并且引导发展;教学不能过多地以发展成熟为目标,而要以使之成熟的功能为目标”。[4]思政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及可挖掘的潜力。如,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概念不陌生,但对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缺乏理性认识。他们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从多角度积极思考问题,如果引导得当,通过对网络的运用,经过团队合作,是完全有能力解决诸如“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等问题的。

(五)高校思政课PBL中的问题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去探索实践。因此,思政课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语言一定要有情境,内容要直观,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六)高校思政课PBL中的问题要能包容多种教学风格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各有不同,因此,思政教师创设的问题要能包容不同的教学风格和不同的学习方法,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行动方案解决问题。

三、高校思政课PBL中问题实施的步骤

(一)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教材和学情。问题创设前,教师应认真研究大纲,全面分析教材,了解学情,对教材的知识脉络心中有数,充分了解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重难点。

(二)确定可用资源。教师要确保学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信息,创设问题前,要弄清图书馆与课程相关的书籍、学校互联网的使用情况等。

(三)选择教材章节里核心的概念或原理,设计典型的、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新概念或原理的问题,列出解答问题后学生应达到的目标。

(四)把问题设计成故事,或真实案例。

(五)呈现问题,帮助学生确认议题。

(六)制订教师指南,详细说明在课堂中运用这一问题的教学计划和过程。

四、教学案例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学习”为例,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课前设计准备

1.教材分析

本章节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三章的内容。

2.学情分析

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对其形成过程缺乏理性认识。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对网络具备简单的操作能力,但信息收集能力不强,团队意识、服从领导意识较弱。

3.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前浏览网站和图书,收集资料,形成观点,学会学习;课堂上通过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遵循的原则和步骤,经验和教训;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3)情感价值观目标

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难点: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改革和改造的关系。

5.学习环境的设计

(1)学习环境与工具

环境:多媒体教室。

学习工具:笔记本电脑等。

交流工具:QQ、微信平台、大学城云空间等。

(2)学习资源

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相关的教学视频、案例;教师制作的课件、教案。

(二)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过程分创建学习小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情境、探究问题、评价与反思几部分进行。具体操作如下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

[2]邓根法.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4).

[3]任其平.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4]余震球选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李清茂,邵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网络信息服务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