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试论禹倬对朱子学在高丽传播的贡献

  • 投稿猫王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1046次
  • 评分4
  • 69
  • 0

刘刚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禹倬是第一个将《易》在高丽传播的高丽大儒,受到朝鲜半岛的敬仰。禹倬为了在高丽传播朱子学不遗余力,除了钻研易学之外,还倡议建立礼法和教育新体系,甚至不惜白衣持斧,贬斥君王,以维护伦理纲常,他为朱子学在高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禹倬;朱子学;高丽;易学

中图分类号:B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4—0141—02

收稿日期:2013—10—26

作者简介:刘刚(1972— ),男,山东滕州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外关系史。

禹倬(1263~1342),字天章,号易东、白云,谥号文僖。高丽丹阳人,世称易东先生。高丽末期著名的朱子学者,易学研究的先驱。禹倬是高丽时代将《易》参透并在高丽传播的第一人。1290年,“政堂文学郑可臣知贡举、判秘书事金賆同知贡举,取进士,赐崔咸一等三十一人及第”。[1]其中,乙科三人,丙科七人,同进士二十一人,禹倬便是登丙科的七人之一。[2]据说禹倬曾奉使入元,请赐《易》东还。后禹倬归隐于高丽福州礼安县。

一、禹倬维护伦理纲常,冒死进谏

朱熹非常重视君心的正与不正,“盖欲治人者不可不先治己,欲体道者不可不先知道。此则天下国家之达道通义,而为人君者,尤不可以不审”。[3]而且由于君心不正而导致君王肆无忌惮的行径往往是国家灭亡的主要原因。禹倬为了维护封建纲常礼教,对于忠宣王不合礼法的行为进行了不留情面的直言进谏。1308年7月,忠烈王去世。8月,忠宣王由元朝回高丽即位。10月,忠宣王临幸金文衍家,偶遇金文衍的妹妹淑昌院妃(忠烈王的妃子),暗生情愫。当忠宣王再次临幸金文衍家时,蒸淑昌院妃。第二天,在得知忠宣王的乱伦行为之后,时任监察纠正的禹倬决心冒死进谏、血洒朝堂。他身穿白衣,手持利斧,背负藁席,上书进谏,近臣展开上疏而不敢宣读,禹倬则厉声对近臣们说道:“卿为近臣,未能格非,而逢恶至此,卿知其罪耶?”[4]朝堂之上,众人皆为禹倬正义凛然的气势所震慑,忠宣王也面露羞愧之色。这就是高丽历史上著名的“白衣持斧”事件。这成为后来忠臣冒死进谏的榜样。李氏朝鲜著名学者李瀷赞颂禹倬的忠义之气说:“提携腔血出,神目左右睹。徐步入金门,直犯千乘主。”[5]韩国学者金忠烈对于禹倬也是非常钦佩,称禹倬是一位“有勇气的儒者”。[6]禹倬的正直忠义,不畏王权的气概为其赢得了后世的尊重。

二、禹倬首先研习易经并在高丽传播朱子学

禹倬是高丽王朝第一个将《易》参透并在高丽传播的学者。据《东国名儒录》记载:高丽忠宣王时期,禹倬奉命出使元朝。当时高丽国内还没有《易》,于是禹倬就向元帝请求赐《易》来阅读。元帝问禹倬:“你虽然饱读诗书,但能否达到理解易理?”禹倬回答:“东国没有《易》,臣如何能够知道易理呢?臣知道《易》是天下最早的文书,虽然臣知识浅薄,但还是请陛下赐书,以满足臣阅读《易》的心愿。”元帝于是赐禹倬一套《易》,并问他:“十天之内是否能阅读完?”禹倬回答:“差不多。”禹倬返回住处后,便通宵达旦地阅读了《易》。第二天上朝,禹倬便将书还给元帝。元帝问:“你不是要读《易》吗,这么快还书回来,这是为什么?”禹倬回答:“涉猎而已。”元帝说道:“我不相信你的话。那你就讲解一下你对《易》的理解。”禹倬便开始讲解《易》,没有他不知晓的内容。元帝非常惊讶,赞叹道:“真的厉害呀!只可惜出生在小国,东国也出了个朱夫子。”后来,禹倬返回高丽,便将他在元朝一晚上阅读的《易》全部默写下来,其中他对传录、小注有些地方不甚明白,于是便闭门参悟,一个月之后,便全部参透了其中的玄机。第二年,高丽使节入元,将禹倬在高丽默写出来的《易》带到元朝,与赐给他阅读的版本相比照,竟然一字不差。元帝惊叹:“吾易东矣。”于是大家都称禹倬为“东方夫子”。 [7]关于禹倬入元的记载,史籍中只有《东国名儒录》有较为详细的记录。但笔者认为该条记载可能是后人将史实与虚构杂糅而成的。原因如下:首先,正史中关于禹倬解读《易》的记载为“程传初来,东方无能知者。倬乃闭门月余,参究乃解,教授生徒,理学始行”。[8]这个记载并没有认定《易》是禹倬从元朝引入的,只是说禹倬是高丽首先参悟、理解并传播《易》的学者。其次,《东国名儒录》中的记载有非常多的疑点,其中夸张和演义的成分颇大。例如,元朝皇帝是否能与高丽一名普通官员展开如此愉悦而诙谐的交往;禹倬是否真的有能力在一夕之间将《易》全部背诵,且在回国之后仍能一字不差地默写出来。再次,《尚贤录》是禹倬后裔辑录禹倬各种资料最为全面的册子,其中也没有《东国名儒录》这种记载。另据《尚贤录》所收录的《栎翁稗说》原文为:“先生(即禹倬)精通易义,深推其理。尝与中州学士论易中疑难处。学士大惊曰:‘吾易东矣。’吾东学问,实由先生而阐明。”[2]通过比较该条记载与《东国名儒录》的记载发现,两则记载在描述“吾易东矣”时完全一致。如果真有上述元帝与禹倬的故事,那么《高丽史》等正史和李齐贤介绍禹倬的情况应该都会记载,因为毕竟这是光耀高丽的事件。因此,笔者猜测《东国名儒录》中的记载可能是后人根据《高丽史》和李齐贤的记载,再加以艺术加工而撰写出来的。

虽然《东国名儒录》中这则史料有夸大禹倬的成分,但禹倬首先对《易》进行研究,而且其研究水平在高丽首屈一指却是毫无疑问的。除此之外,禹倬还非常重视对后辈的教育和培养。在参透《易》之后,禹倬便开始教授门生,传播朱子学,学者们也纷纷“靡然从之”,[9]从此“理学始行”。[8]

三、禹倬建议建立礼法和教育新体系,革除陋习

高丽末期,随着朱子学的传入,最早一批接受朱子学的高丽士人便开始按照朱子学的礼法、教育等理念来约束自己,继而致力于建立符合理学标准的高丽新制度体系。禹倬以朱子学为准绳,并从高丽的实际状况出发,对于革除近亲结婚等陋习以及崇尚教育等具体事宜向元朝上书。史载:“先生(即禹倬)累请于朝,禁亲戚中婚嫁,始制礼文、正冠服、节丧纪、设四学、立州县乡校事,请于中朝。时值胡元称制,忠宣淫昏,虽未允许,以是东人稍变夷风。至从孙禹玄宝、郑梦周议请施行之。”[2]尤其是对近亲结婚的请禁,反映出禹倬对于朱子学中伦常观念的认同。族内通婚一直是王氏高丽的一个陋习。高丽王室为了保持其血统的纯正,同时防止外戚专权,自太祖开始便实行王族内通婚,由于近亲结婚,弊端甚多,结果导致王族人丁不旺。虽然高丽一朝“传世五百年之久,而宗支终不过数十人”而已。[4]虽然这些建议由于统治者的昏庸而未能得以实施,但禹倬的上书还是对于高丽末期的移风易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禹倬焚毁妖祠,破除迷信

早年禹倬登科之后,调任宁海县司录。其郡内有一座八铃祠,有奸猾之人利用高丽民众多沉溺于谶纬的迷信心理,妖言惑众,当地民众多为蒙蔽,常常将财物供奉该祠,这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当地民众生活更为窘迫。禹倬到任之后,得知此事,便下令毁掉该祠,并沉之海底,以正视听。自此,宁海县的民众不再受谣言所惑。[8]禹倬对于高丽末期社会上的迷信风气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作用。

在禹倬隐居的礼安县,李氏朝鲜大儒李滉为了纪念禹倬而创建了易东书院,继续发扬着禹倬的忠义精神。李氏朝鲜肃宗于1683年10月御笔亲“赐高丽祭酒禹倬书院额曰易东。”[10]禹倬对于高丽朱子学尤其是易学的传播贡献颇大,后被誉为“东方夫子”、“理学之宗”、“后学师范”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二册)[M].平壤:朝鲜科学院,1958.

[2](高丽)禹倬.尚贤录(卷2) [M].古籍,1871.

[3](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15)[M].上海:涵芬楼影印明嘉靖本.

[4](李朝)金宗瑞.高丽史节要(卷22)[M].明文堂刊本.

[5](李朝)李瀷.星湖先生全集(卷8)[M].《海东乐府·白衣持斧》.韩国历代文集丛书本[C].汉城:景仁文化社,1999.

[6](韩国)金忠烈.高丽儒学思想史[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

[7](李朝)东国名儒录(卷1)[M].古籍.

[8](李朝)郑麟趾.高丽史(卷109第三册)[M].平壤:朝鲜科学院,1958.

[9](李朝)金允植.云养集(卷10)[M].《丹阳禹氏族谱序》.韩国历代文集丛书本[C].汉城:景仁文化社,1999.

[10](韩国)朝鲜王朝实录(卷14)[M].首尔: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