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文章的衔接艺术

  • 投稿愚一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778次
  • 评分4
  • 91
  • 0
  摘要:街接,在语篇的构建中起着组织篇章结构的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衔接理论,以朱自清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为例,着重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衔接艺术,以便对衔接在文章语篇性构建中的作用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散文;衔接;连贯
  衔接,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1976年在他的专著《英语的衔接》中提出的。韩礼德对衔接的界定是把它融入语篇中:“衔接的一般意义是包含在语篇这一概念当中。衔接的角色是为语篇提供‘语篇组织’即衔接帮助创造出语篇。”也就是说,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在语篇的构建中有重要作用。其实,所谓的语篇性其实就是文章的连贯性。连贯是文章的基本要求,而衔接作为产生文章连贯性的一种手段,与连贯紧密相连。文章能否具有连贯性依赖于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关系,进而使文章的中心得到充分的表达。在衔接关系的识别可以提高读者对内容的理解.有意识的衔接手段可以使读者的认知更迅速把握文章的内容。衔接语篇组织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话语凝聚力的关系,从而建立一个连贯的系统,读者不仅可以明确文章的内容,并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把握话语结构和含义。衔接的手段主要有三种:语法手段,词汇衔接和逻辑关系语。结合文章的实际,在这里,我们不涉足语法手段,主要侧重于词汇衔接与逻辑关系两方面的分析,具体表现在中心词的复现、层进、照应、转折关系等衔接艺术手段。众所周知,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对衔接手段要求极高。而朱自清的散文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地位,而他的散文艺术更是广为赞颂。本文选取了朱自清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为例,着重分析其散文中的衔接艺术,以此对衔接手段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重复是词汇衔接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尤其是文章中心词,在一个语篇中以其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则有着连贯全文的重要作用。如朱自清的《绿》这篇游记散文,主要是通过描写梅雨潭的绿,来抒发作者真挚的感情。“绿”字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点,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衔接作用。文章共有四段,“绿”出现达九次之多,而且每一段都有“绿”字贯穿其中(下划线着重标明):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第1段)
  “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第2段)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第3段)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第4段)
  从中可以看出,“绿”字将整篇文章衔接起来,贯穿于文章的始终,使文章的整个组织构建具有完整性,文章的中心也更加的鲜明突出,使读者深深感受到梅雨潭的“绿”,文章中心思想清晰明了。
  照应也是朱自清散文衔接艺术手法的一种,他的散文通过前后的照应手段加以衔接,使文章在组织结构上更为完善。如《绿》通过段落间语句的重复,首尾呼应,结构相当完善。第一段的一句话,“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起笔突兀,但是却点出了文章的主旨,使读者对文章中心内容一目了然。“梅雨潭是一个瀑布”,写瀑布的飞流直泻,飞花碎玉般的美景,正是为了映衬梅雨潭的奇异;写梅雨亭,却是为了过渡到写亭下深深的梅雨潭的。这都是在为下文着意刻画梅雨潭的“绿”作好铺垫。紧接着作者顺着游历的足迹来写,对瀑布、对梅雨亭作了简洁而形象的介绍,在描写梅雨亭与瀑布的中间,插入了两句话:“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既交代出游的季节时间,也从那“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中,扣紧“绿”字,时时与文章中心内容相照应。最后,全文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一句话结尾,仍然把话语落到“绿”字上,与开头相互映照。总之,文章处处在照应“绿”字,尤其是文中第一段的“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与最后一段的“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段落间的前后照应,形成形式上的衔接标志,使整篇文章的脉络极为清晰、连贯。
  朱自清的散文不仅通过词汇的重复和段落的前后照应等形式上显著的衔接标志,而且通过语意衔接的潜在方式来组织文章,如语意的层层递进。层层递进是逻辑关系的一种,在朱自清散文的衔接艺术中多处体现。他常常运用蓄势法,层层铺垫,使段与段之间在整体上有关联,衔接巧妙。如朱自清的《春》,文章通过描绘春天景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感情,层层铺垫,极富逻辑性。“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文章一开头,就抒写了盼春的热切的心情,并为全文奠定了活泼、轻快的感情基调。接下来,作者抓住春天的特征,粗略地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由于抓住春天的特征来点染,给这幅轮廓画抹上了一种迷离的色彩,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引起读者对春之美妙的热烈向往。然后,作者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画面,细致地描写了春天的动人景象。画面之间连接自然而又紧凑,并以前四幅春天的画面作为第五幅迎春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为揭示中心作准备。最后作者用了三个排比,气势强烈,开拓了意境。文章通过运用层层递进的逻辑手段,使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极为连贯。
  并且,这种潜在的衔接方式通常也运用语意的转折手段,达到相反相成的文意效果,使文章衔接更为紧密。如朱自清《绿》,细腻光滑的深度和真诚的美丽,真诚的表达了“作者心灵之歌”,全文充满了诗意。最重要的是,作者这表情不像奔腾的河流,而是在设计采用欲擒故纵欲抑先扬的笔法。首先“惊诧”这个词说池梅雨的整体绿色的感觉,给读者设置了悬念。然后,通过转向对梅雨潭的描绘为梅雨潭的潭水的“绿”作铺垫,紧接着从梅雨潭转向潭水的“绿”,对其进行拟声绘色、细致入微地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梅雨潭周围环境的立体画卷。文章一转再转,跌宕起伏,富于变化,连贯性极强,在文章的组织衔接上相当有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