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新技术主义背景下翻转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 投稿傲慢
  • 更新时间2016-06-11
  • 阅读量573次
  • 评分4
  • 23
  • 0
翻转课堂是时下流行的教学模式,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所呈现出的全新面貌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然而,在我们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到底应该如何利用这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来服务于传统的语文课堂,在信息化教育的冲击下,如何来守护传统语文课堂的尊严,如何来实现语文教学与现代技术的结合,真正从翻转课堂中汲取有益成分,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命题。而毋庸置疑的是,翻转课堂于语文教学的重大意义也许就是一种借鉴与融合,从形式走向内容,从外在走向语文教学的中心意义。 
  翻转课堂应该让学生实现角色的转变。教师已经不能仅仅是“授业者”的角色,更具体说,教师不应该成为一个“信息传声筒”,也不应该成为“知识整理者”,而更多的是应该成为一个“信息引领者”,一个帮助学生“甄别信息真伪的辅助者”。学习自身,完全可以解放出教师的“蓝领工人”角色,代之更高要求的是,知识和信息掌握的引领者,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导引和一种教学课堂上的经验分享,作为一个“自媒体”的存在方式,更为真实地展现教师,以称其个人的学养和人格魅力的感染,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展现和观察。 
  翻转课堂更应该让语文教师认识到母语教学的重大意义。语文,毋庸置疑,无论其作为母语的教学,还是作为一门学科的教学角度而言,都只能通过教师本身大量的阅读、思考和写作来加以“言传身教”。试问,如果教师自己不看书,教师自己不写作,如何教学生看书,如何教学生写作?于教育者个体而言,他们的知识储备、个人素养,对技术自身的适应能力没有随着教育的“大技术、大信息”时代到来而得到相应的提升,以至于在慌乱中必然会失去一个“老教师”的水准和风范。诚然,我们不能忽视他们对于教育的贡献,并且我们还必须从“老一辈”教育者的身上汲取教学的有益养分和人格修炼,为我们自身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定不是“教技课”,而且一个好的技术拥有者并不等于他一定是知识能力的驾驭者。 
  我们想想,教育中所有的参与者都是思想的个体的话,那么,一切包裹着各种技术“外衣”的新鲜名词都只是那些鲜活流动思想的载体。因而,我们必须确认,载体永远是载体,它不能成为内容本身,也永远不能成为思想本身,更永远不能取代“人”本身。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建的一个言论和思考空间,那种“面对面”的氛围本身就是一个足够吸引我们的场域,那种魅力便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翻转课堂在一线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笔者于2015年参加了在湖南举办的全国性的信息化技术研讨会,在未参加此次研讨会之前,笔者通过阅读《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了解过达尔曼·可汗在美国对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性教育实施,此次研讨会更让笔者耳目一新。 
  会上,田家炳实验中学胡艳老师做了题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浅谈初中语文“双课堂”读写实践》的分享报告。在报告中胡教师以自问开始:以往以细讲为主的教学真的有效果吗?我们不厌其烦传授的知识真的有用吗?学生一定要按照教师的既定计划、既定目标进行学习活动吗?所谓启发,是向什么方向的启发?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标志是什么?我们从来重视中高考的成绩,但如果我们的教学一直跟着中高考试题跑,真正关注了语文学习的本质了吗?在这一系列的发问中,我们可以明显的读到这样一些信息:一线教师对语文教育现状的不满意,一线教师对语文这个学科“题海战术”的诟病,一线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教育本质提出自己的质疑,一线教师对语文育人功能的发挥在现有教育体制下的功效是持极大怀疑态度的,一线教师在对语文课堂效率的评价机制的审视是模糊的,等等。在很多教师看来,这些事实早已有之,只不过我们个体的能力有限,难以推动而已。 
  在胡老师接下来的创新性实验中,在她巧妙地利用信息化平台以来,她取得了重大效果,至少她的实践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在随后的分享中,她用八个具体案例,分别从“以课程学习为出发点”和“以某一活动为出发点”两个维度向我们阐释了基于信息化平台基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网进行论文代写和论文发表服务,欢迎光DYlw.NET联系方式QQ 712086967]础上的“双课堂”理念。她从北京四中网校的“四叶草”社区讲开,利用平台的课程资源自己建构学习社区,学生们参加由教师组织的社区。课程的视频资源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实现自主学习,对易懂的地方跳过,对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咀嚼。“进阶式”“游戏式”的测试题,让学生可以充分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学生的疑问同时也可以显示出来;对于问题集中的知识点,和学生在主题社区下的提问,教师可以一目了然,掌握学生的知识漏洞和思维误区,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上的讲解;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误区进行横向扩散和知识深挖,达到了学习的高效和集中,有效地达到了课堂的互动和师生间的有效融合。(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