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经济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最新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 投稿无聊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284次
  • 评分4
  • 13
  • 0

文/潘红洋

【摘要】盈余管理是目前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梳理了盈余管理的发展历程、盈余管理动机,对盈余管理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动机;IPO

【作者简介】潘红洋,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盈余管理的研究上世纪80 年代起源于美国,其定义在不同的视角下有不同的理解。威廉姆·斯考特(William·Scott,1977) 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的目的是在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的情况下,为了让企业信息正常流通,减少信息流通过程中的损失,“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出, 盈余管理是一种企业行为,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保罗·M·希利和詹姆斯·M·瓦伦(Paul·M·Healy,James·M·Wahlen,1999 ) 在《会计瞭望》中的论文中认为,公司管理者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对财务报表的编制以及交易的规划方面进行相关调整,目的在于误导使用这些财务数据的相关者,从而对公司的业绩等相关信息进行管理。雪普(Katherine Shipper,1989) 在信息观的基础上提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有目的地干预公司的财务报告,通过财务报告的信息实现自身的利益。由于他的观点是在信息观的基础上提出的,通常他的观点也被说成在信息观下的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研究主要分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Roychowdhury (2006) 认为,真实的盈余管理是在管理层(总经理、高管、部门管理者) 的意愿下改变企业的融资活动、投资活动的时间节点或结构,有目的地偏离公司的最优运营模式, 从而实现管理层的目的。Zhao, y.et al.(2011) 在Roychowdhury 的研究基础上认为,真实的盈余管理是管理者者为了短期利益而偏离企业最优经营结构。Dechow&Skinner (2000) 认为,应计盈余管理是在临近会计经营期,通过会计手段包括会计估值和会计政策,例如通过折旧计提、资产重新估值等方法对盈余进行管理。应计盈余管理只能对各期的分配进行调整,对总的盈余是不影响的,也不对现金流产生影响。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从最早的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的概念,理性经济人假设人都是理性的,所有行为都是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出发,这个假设一直在财务学中应用,当然在文献的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一假设仍然被沿用,同时信息不对称理论也在盈余管理中应用

(一) 管理者激励中的盈余管理

Healy(1999) 认为,盈余管理的出发点是因为奖金的存在,现代制度中的管理者和企业所有者是分离的,企业所有者根据企业经营者的财务数据或经营情况给予经营者一定的奖励。Holthausen 等人(1995) 发现,当管理者的盈余超过了奖金的额度时,管理者有将盈余调低的倾向。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所有者不能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只能通过经营数据来了解企业的情况,通过这些信息判断管理者的经营情况并给予特定奖励。何威风, 熊回, 玄文琪(2013) 通过对晋升激励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发现,在存在晋升激励下,管理者盈余管理的水平明显提高,同时非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有更高的盈余管理来提升自己的职位。袁知柱, 郝文瀚, 王泽燊(2014) 发现管理层持股以及薪酬激励总额与应计盈余呈正相关,与真实盈余呈负相关,通过验证发现管理层的持股计划对整个盈余管理影响不显著,但是管理层的货币激励能够明显地降低盈余管理,这和国外学者的研究是不同的。

(二) 首次公开募股中的盈余管理

Teoh,Welch 和Wong (1998) 发现,首次公开募股的企业在前一年中有调整盈余,对公司的应收项目进行调整。他们进一步研究了在首次公开募股后的几年内公司还是有盈余管理的动机,公司会通过折旧政策和调整坏账准本金率来增加公司盈余。张宗益和黄新建(2003),陈共荣和李琳(2006) 通过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也发现,首次公开募股的公司也有对盈余管理的动机,通过盈余调整在市场上表现出良好的业绩。蔡春,李明,和辉(2013) 认为,首次公开募股企业不仅选择盈余管理,而且采用真实的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目的是发行价格最大化,当企业面临较低管制水平时,盈余管理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发行价。黄福广,李西文,张开军(2012) 对国内创业板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我国风险投资对首次公开募股的盈余管理并不明显,VC 的投资并没有提高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从而发现我国的风险投资的盈余管理水平和国外不同。孙威,郝洪(2012) 通过盈余程度的研究发现,盈余管理程度高的企业在随后的时间内公司的业绩有明显的下降,说明企业在首次公开募股的过程中明显地提高了利润,进行了高程度的盈余管理。

(三) 再融资SEO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中的盈余管理

Dechow (1996) 发现,违规之前的企业都会向上调整盈余。Rangan (1998) 和Teoh 等人(1998), Loughran 和Ritter (1995, 1997) 和Spiess 和Affleck-Graves (1995) , 陈龙水(2002),张继伟(2006) 等在研究中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李增福, 郑友环, 连玉君(2011)发现,应计盈余管理会导致企业短期的业绩下降,真实盈余管理会导致公司综合分析来看,真实盈余管理是企业股权再融资之后一段时间内业绩下降的主要原因。章卫东, 刘珍秀,孙一帆(2013) 研究发现,大股东在股权再融资中有获取私人利益的动机,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和公开增发新股中都有盈余管理行为。

(四) 配股中的盈余管理

陈小悦等(2000) 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的研究中发现,公司为了获得股权会对公司的利润进行操作, 也就是进行盈余管理。刘星和徐腾(2003), 陆宇建(2003) 陆正飞和魏涛(2006),张少岩和李希富(2006) 等的研究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王良成, 陈汉文, 向锐(2010) 对上市公司配股后经营业绩下降的研究发现,业绩的下降一方面是由于盈余管理所导致,另一方面是大股东的掏空行为的存在。

(五) 亏损公司避免退市的盈余管理

雷光勇和刘慧龙(2007) 的研究发现,在出现亏损时,公司通过利益输送的调整进行盈余管理。我国上司公司规定三年连续亏损的公司将面临退市的风险,在公司出现了亏损后面临的退市风险增大,公司通过相关的会计政策调整自己的财务情况对盈余进行管理。于文君(2013) 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发生亏损后,管理者出于税收、债务等目的进行盈余管理,通过会计政策等的调整,误导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判断。谢柳芳,朱荣,何苦(2013) 通过对退市机制颁布前后企业的盈余管理研究发现,在退市机制之前公司采用应计盈余管理,在退市机制颁布之后公司更多的采用的是真实的盈余管理。

(六) 债券融资中的盈余管理

Spiess 和Affleck-Graves (1999) 的研究发现,当管理者意识到股票的价值被高估会通过发行债券或是股票的形式发出价值被高估的信号,从而通过这种手段对公司的盈余进行管理。刘娥平, 施燕平(2014) 的研究发现,发行公司在信用评级之前正向盈余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在信用评级之后公司存在明显的负向盈余管理的趋势,公司的盈余管理使得信用评级的作用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曹崇延,王阿静(2013) 对公司借款的研究也发现,公司在有借款行为的时候盈余管理的使用的频率明显增高。

(七) 迎合证券分析师和企业经理人员预测的盈余管理

Burgstahler 和Eames (1998) 通过研究发现,企业为了满足分析师公司的预测,公司管理人员通过盈余调整迎合分析师的要求,当分析师预测公司的盈余高于企业盈余的时候,企业的管理者会通过调整盈余以满足分析师的分析预期。韦德洪,文静(2013) 通过对证券分析师对盈余的预测和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发现,分析师对公司盈余的预期在0%~20%,大于20%的公司以及在-20%~0%范围内,这些公司都会根据分析师的预测对盈余进行管理,在不同的期间管理的程度有差别。苏春江(2013) 研究发现,分析师的跟踪能使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降低,非国有控股企业在盈余管理中由于分析师的影响更加敏感。

(八) 政治成本动机

Jones (1991) 发现,公司在申请进口减免税的时候倾向于进行收益递延,通过盈余管理在后期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张晓东(2008) 对石油业的研究发现,出于政治规避的需要,在油价上升的时候石油公司会进行盈余管理以调低利润,但是并没有受到政府的干扰。

三、盈余管理的新发展

喻凯(2014) 通过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了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盈余管理的一个新的视角。他发现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导致企业盈余管理的方式也不同。汪健,曲晓辉(2014)通过研究关联交易、资本结构与企业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只有把公司的整体关联交易看成一个整体才和公司盈余管理有显著关系。何威风(2012) 通过管理者异质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发现,不同背景的管理者抑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他在2014年对高管垂直特征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有些垂直特征(性别、学历、任职期限) 会对盈余行为产生影响,但不产生显著影响。

通过以上研究内容我们发现,盈余管理开始更多的和企业的特征、管理者的特征相联系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逐渐放开一些条件,让盈余管理研究更契合现实情况。笔者以为未来的盈余管理将从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财务信息利用者的角度,财务信息更加真实有效,能通过财务信息看到企业的真实情况;二是企业管理者的角度,财务数据更能传递企业想要表达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能让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何威风. 高管团队垂直对特征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5,(1):141-151.

[2]卢太平,张东旭. 融资需求、融资约束与盈余管理[J]. 会计研究,2014,(1):35-41.

[3]汪健,曲晓辉. 关联交易、资本结构与盈余管理——基于A 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12):120-133.

[4] 潘红洋. 公司资本结构文献综述[J]. 经济论坛,2014,(11):134-136.

[5] 杨兴全,张照南,吴昊旻. 治理环境、超额持有现金与过度投资——基于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分析[J]. 南开管理评论, 2010,(5).

[6] 章卫东. 定向增发新股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 管理世界, 2010,(1).

[7] 陈信元,陈冬华,万华林,梁上坤. 地区差异、薪酬管制与高管腐败[J]. 管理世界, 2009,(11).

[8] 苏冬蔚,林大庞. 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J]. 经济研究,2010,(11).

[9] Shawn Mobbs,Charu G. Raheja. Internal managerial promotions:Insider incentives and CEO succession[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 2012 ,(5).

[10] Daniel A. Cohen,Paul Zarowin. 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 2010 ,(1).

[11] S.P. Kothari,Andrew J. Leone,Charles E. Wasley. Performance matched discretionary accrual measur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4, (1).

(责任编辑: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