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经济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重庆武陵山区生计型农业转型的机遇、挑战和路径选择

  • 投稿雪上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356次
  • 评分4
  • 85
  • 0

文/汤鹏主

【摘要】重庆武陵山区尽管农业经济总体实力持续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持续增长,但依然是生计型农业。现在该地区的生计型农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资源机遇、环境机遇和区域机遇。但是其挑战也不少,如十分薄弱的经济基础、脆弱的保障体系、较低水平的农业产业化、严重缺失农业信息等,为此我们要通过树立复合型特色农业思想,积极创建一批高标准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农业龙头名牌企业等,实现重庆武陵山区的生计型农业转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重庆;武陵山区;农民;生计型农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重庆‘两翼’民族地区农民生计方式变迁与转型研究”(KJ131317)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涪陵区软科学项目“基于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涪陵榨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LKJ,2014ACC2123)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汤鹏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农业经济、区域经济等。

一、引言

武陵山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边境邻近地区,包括71个县(市、区),涉及3600多万人口,这些地区主要包括:重庆市渝东南地区;湖北省的恩施州,所辖恩施、利川、建始、巴东、宣恩、咸丰、来凤、鹤峰8个县市和红庙开发区;湖南省的湘西州,所辖县市有吉首市、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湖南省张家界市,辖永定、武陵源两区和慈利、桑植两县,以及湖南省怀化市的部分区县等;贵州的铜仁地区,辖铜仁市、万山特区、玉屏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南县、江口县、石阡县、德江县等。

重庆武陵山区主要集中在渝东南地区的“一区六县”:黔江、石柱、彭水、酉阳、武隆、秀山、丰都,该地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部,是重庆市惟一集中连片地区,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渝东南地区自然山川秀美、生态环境优良、民族风情浓郁、民俗乡风淳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重庆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后劲所在。

本文主要是在分析重庆武陵山区的生计型农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就创新重庆武陵山区的生计型农业转型路径进行分析。那么什么是生计型农业呢?百度百科对生计型农业的解释,是指农业生产者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进行劳作,其产品除主要为了自己家庭成员所消费外,剩余量不大,仅用于交换其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如农具和衣服等。赵玉琴(2006) 则指出,生计农业的经营目的是为了获得农业产品,以维持自身或是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或者有交换但目的是为了维持生计的农业。

二、重庆武陵山区农民的生计型农业基本状况

尽管重庆直辖15 年来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重庆武陵山片区的7区县至今仍是全国最贫困地区之一。这7个区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总和仅占全市的6.5%,不及主城一个区;财政收入总和仅占全市的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全市平均水平的78%和84%;城镇化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以上。按照国家制定的贫困线标准,重庆武陵山区贫困人口达55.3万人,占全市的1/4;贫困发生率达16.8%,比全国、全市分别高出3个和4.8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贫困人口中,有一半生活在高寒偏远地区,有10 多万人低于年收入1144元的绝对贫困线,占重庆市绝对贫困人口总数的30%。

数据显示,重庆武陵山区公路总里程1.8 万公里,占全市15%,路网密度仅为全市的64%;截至2011年底,重庆武陵山地区的道路通畅率为56.3%,比全市水平低14个百分点;通客车率为66%,比全市水平低18个百分点。与外界连通的“动脉”,只有两条高速公路和一条渝怀铁路,且后者还存在站场小、运力不足的情况。

该地区水利设施的欠缺也严重影响着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数据显示,在重庆武陵山区,农村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2%左右,水土流失面积和石漠化面积分别占50%和18.8%。与此同时,该地区的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农村有效灌溉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22%,局部地区还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

由于历史欠账太多,重庆武陵山区教育设施严重滞后,师资力量薄弱且流失现象比较普遍;考出去的大学生,大多不愿回乡工作。截至2011年底,重庆武陵山片区的7区县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平均年限仅7.3 年,受过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农村人口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8%;掌握实用技能的农村人口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6%。以石柱县为例,全县农村人口44.25 万,其中半文盲约占0.5%,小学文化程度约占68%,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仅为31.2%。因为贫困,大批青壮劳力选择外出打工,也使得一些扶贫项目如道路、水利设施建设缺乏足够的劳动力支撑,从而又反过来给当地农业发展带来严重不利影响,这种恶性循序致使重庆武陵山地区农民的生计型农业面临困境。

在重庆武陵山区,因病、因灾致贫和返贫的案例举不胜举。“脱贫三五年,一灾回从前”,“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便是当地农民对这一现象的生动描述。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1990~1992 年,武隆连续三年遭遇干旱,农业几乎绝收,当地返贫率连续三年都在50%以上;1993年的低温阴雨灾害,又使得当地的农业发展雪上加霜,致使武隆当年返贫率达到了惊人的73.3%。

由于上述事实的存在,致使重庆武陵山区依然处于生计型农业状态,这种生计型农业对于这个地区的农民家庭而言至关重要,其主要功能就是维持家庭生计和发展,即农业生产经营的收入能够满足家庭的日常生活、人情往来等各项开支,使得家庭能够维持、发展下去。对于重庆武陵山区的大部分家庭来说,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并不是为了获得扩大再生产的经营性资本,也即农业生产不是货币伦理取向,而仍然是家庭伦理取向。为此很有必要改变现有状况,加大力度促进重庆武陵山区的生计型农业转型。

三、重庆武陵山区的生计型农业转型的机遇

(一) 重庆武陵山区生计型农业转型的资源机遇

重庆武陵山区历史上长期同属一个中级行政区域,区域内各县有较强的认同感,具有相似的民族组成,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创造了以“郁山盐丹文化”为核心的“黔中文化”。现在具有丰厚历史底蕴的“黔中文化”已成为重庆武陵山区各族群众共同的宝贵财富和共有的精神家园,这必将成为重庆武陵山区的生计型农业转型的强大动力。另外重庆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具有开发潜力,水能资源相对富集,可开发水力蕴藏量达340 万千瓦, 占全市的40%。生物资源丰富,为培育特色产业创造了先决条件。同时重庆武陵山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带,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境内崇山峻岭,深沟峡谷,溪洞密布,植被丰富,为该区域的生计型农业转型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

(二) 重庆武陵山区生计型农业转型的环境机遇

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全党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十分有利于重庆武陵山区的生计型农业转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重庆市委三届六次全委会都提出了更加注重民生,对农业和农村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更加有力的措施,把“三农”作为宏观调控中的重点予以加强。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将朝着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方向变化,这必将为重庆武陵山区农民的生计型农业转型注入更加强大的推动力。

(三) 重庆武陵山区生计型农业转型的区域机遇

随着综合交通网络的逐步形成和完善,重庆武陵山区区位条件不断改善,区位优势将逐步显现,成为重庆通往东南沿海的陆路大通道,抢占其他武陵山区市场的“桥头堡”,与“一小时经济圈”联系也将更加便捷,为承接东部地区和“一小时经济圈”农业资本、农业技术和农业产业转移赢得更多机会,具有进一步拓展农业经济市场和发展农业经济大流通的潜在条件。

四、重庆武陵山区生计型农业转型面临的挑战

(一) 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重庆武陵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地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以彭水县为例,近几年来,通过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在国家重大项目的拉动下,地方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是常年地方财政收入仍徘徊在1.5 亿元左右,这只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等乡镇水平。彭水县财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靠自身财力维持正常的运转都十分困难,所以大部分资金需要上级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项目补助等形式给予扶助,这样就导致根本没有多余财力进行自主建设,在绝大部分项目建设过程中常常成为被动业主,在经济发展中的自主权、发言权和行动权就大打折扣。该区域内的石柱、武隆、酉阳、秀山等县的财政收入情况与彭水相当,所以,薄弱的经济基础是制约重庆武陵山区生计型农业转型的最大瓶颈。

(二) 农业保障体系十分脆弱

目前,重庆武陵山区各区县均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县,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基本上仍采取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和自我补偿能力极差,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没能得到有效改善,正由于农业生产水平低,经济效益差,产业风险大,农业保险无法开展,没有产业保障。当前,该区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刚刚起步,保障能力较弱,大量的农村贫困、弱势群体难以获得社会的有效救济,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有相当数量。农村教育、卫生设施陈旧落后,基础教育质量差,大部分乡镇学校高中升学率不足10%。乡镇医院和村卫生室条件简陋,难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要求,无法承担群众的卫生保障。脆弱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更会影响群众大力发展农业的热情。

(三) 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

当前该地区的农民合作组织尚未形成大的气候,在为农民提供技术、资金、物资和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另外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特色产业布局不够集中,生产基地相对分散,缺少覆盖面大的专业化生产基地也是其产业化水平较低的重要表现。与此同时农业标准化水平也较低,部分农产品质量不高不稳,市场竞争力不强,资源的有效利用相对滞后。总之,重庆武陵山区农业资源相对富集,但都没有很好整合,品牌多而杂,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 农业信息缺失严重

重庆武陵山区的少数民族多数居住在边沿山区,不仅相距发达的长沙、重庆、武汉几百公里以上,离县城也很远,电信、互联网等相关基础设施缺乏,致使其信息严重闭塞,也很难得到中心城市对经济发展的有效辐射和推动。

(五) 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

重庆武陵山区属典型的农业山区, 山地丘陵面积占90%左右,开发难度大、成本高;7 个区县55.3万贫困人口中,有一半生活在高寒偏远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频发的自然灾害,这种“地无三里平”的现实给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极大难度。尽管全区县际之间虽已通公路,但乡村的路况极差,甚至有部分村寨至今未通公路,更不用说田间地头,严重影响了农业原材料和农产品输送,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严重制约了规模化生产。

(六) 农业科学技术落后,人才奇缺

目前重庆武陵山区正面临着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不强的困境,这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历史上造成的文化落后。与此同时,该地区现有科技人员相对而言也还较少,且专业单一,又无力对知识和专业进行学习培训。由于民族地区条件艰苦,引进人才措施不力,每年分配来的大中专生也不易留住,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五、重庆武陵山区生计型农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一) 在总体指导思想上要积极发展多层次的立体性复合型特色农业

重庆武陵山区冬无严寒,夏季温度较高,春秋雨水较集中,全年雨热同季,这是北方山区所不能比拟的。同时,这里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石灰岩比重较大,土壤类型多,以山地为主,谷深坡陡,垂直差异明显。从立体上看,由于地势高低不同,区域内部温差也很大,形成的垂直气候带相当于我国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温带5个气候带,并且各气候带气侯相差悬殊。因此根据重庆武陵山区这种资源分布的立体性,垂直地带性,地形地貌与土壤多变复杂性,以及纬度与东西向差异性,给山区带来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各种各样的小范围的复杂生态条件的特点,必须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基础上来发展特色农业生产,安排特色农业布局,并且力求建立起一种多层次的立体性复合型特色农业体系。

(二) 积极创建一批高标准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在种植业基地建设上,要严格按照优质农产品生产标准,多施有机肥和生物肥,以生物防治技术为主防治病虫草害;在养殖业基地建设上,要饲喂无污染饲料和生物添加剂,采取综合措施防止畜禽接触污染源。另外就优质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而言,还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如在生态资源尚未遭到破坏的山区、草原和江河划定优质农产品生态保护区,作为天然的AA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加以持续有效利用;对一般地区,要重点开发A级优质农产品。目前重庆武陵山区应重点建设好几大基地,即优质水果生产基地、优质油料经济作物基地、名优茶叶生产基地、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名贵中药材生产基地等。

(三) 培育一批农业名牌龙头企业

以先进的生产方式实现农产品产业化生产,这就要求不仅良种要标准化,而且每道生产环节和饲养程序都要按标准规范操作,要做到“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监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只有这样才能使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精品,才能成为抢手货。

(四)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出新型农产品

在重庆武陵山区良好的自然条件基础上,把农业科学技术和重庆武陵山区的农业资源相结合,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引进优秀的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者,从而培育出具有重庆武陵山区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同时积极对农产品申请专利,引入风险投资和战略投资,实施产业化生产。

(五)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发展农业,特别是绿色农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其自身发展的物质条件,即地域、气候等资源优势,而要保持好这些优势就必须保护好其所在地方的自然环境,因此在重庆武陵山区,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善其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另外还要特别禁止城市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危险废弃物、城镇垃圾以及其他污染物向重庆武陵山区转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戴楚洲.新时期武陵山区统筹区域发展政策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0,(4).

[2]牟显田.渝东南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对策探讨[EB/OL].2008-9-15,秀山网.

[3]王前忠.武陵山区的特点和开发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农村经济,1986,(9).

[4]周爱萍.合作型反贫困视角下贫困成因及治理——以重庆市武陵山区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5]袁明宝.生计农业: 中国小农的现实表达与发展转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12).

[6]赵玉琴.再造中国农业——生计农业向营利农业转变[J].发展,2006,(10).

[7]提高素质治穷根——对重庆武陵山区扶贫攻坚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之七[EB/OL].http://www.cqfp.gov.cn/contents/415/39124.html.

[8]重庆武陵山区扶贫工作再启程:烟草带动农民增收致富[EB/OL]. http://yc.ce.cn/gd/201208/14/t20120814_572242_1.shtml.

[9]重庆武陵山区扶贫攻坚“试验田”破解贫困问题[EB/OL].http://cq.ifeng.com/zhongqingxinwen/detail_2012_08/13/285798_0.shtml.

[10]百度文库:渝东南农业经济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7fa50184ec3a87c24028c4af.html.

[11] 百度百科: 武陵山区[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408476.htm.

(责任编辑: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