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经济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民生支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

  • 投稿七睬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884次
  • 评分4
  • 27
  • 0

文/魏蔚 贾亚男

【摘要】财政支出手段是政府发挥调节收入再分配职能的重要手段,民生支出是财政支出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公共财政的本质体现,因此研究民生支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具有更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以归纳调节收入分配的基础理论为前提,分析民生支出中教育、社会保障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民生支出;收入分配;调节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与扩大内需研究——以新疆为例”(10YJC79013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新疆民生支出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XJGRI2013134);新疆财经大学重点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魏蔚,新疆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税务筹划;贾亚男,新疆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

一、概念的界定

(一) 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全体社会成员按固有的标准分享一定时期内国民总收入。按照国民收入取得渠道分为: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是指生产成果在生产部门内所进行的直接分配,属于交换性质的分配。再次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部门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市场失灵引起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部分进行调节,保证社会上的每一成员都能获得一定的收益,促进公平。第三次分配是指慈善事业机制,通过募集、自愿捐赠等慈善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分配。初次分配主要体现效率原则,让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勇于创新、积极努力工作的人得到较多的报酬,首先富裕起来;再次分配主要体现公平原则,主要是政府部门通过宏观调控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次分配主要体现社会责任,富人们应该自愿拿出自己部分财富帮助贫困者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条件。初次分配会产生收入差距,具体表现为社会各个经济主体之间收入的不均等。而再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是政府部门及个人来缩小收入差距。本文重点考察的是收入再次分配,即民生支出对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的研究。

(二) 民生支出

现代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生是指与人民生活有关的,包括直接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而狭义的民生主要从社会层面着眼,主要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状况等。本文主要从狭义的民生来理解,即民生问题就是与人民生活发展直接相关的问题,如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等。广义的民生支出主要包括教育支出、文化体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保障性住房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环境保护支出、城乡社区卫生支出、农林水事务等,主要指与民生直接及间接相关的支出。狭义的民生支出,是指教育、医疗卫生和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支出,这是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支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可见狭义的民生支出惠及民众更直接,效果更明显。本文的民生支出选择狭义上的民生支出,仅选择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项目作为本文分析的重点。

二、调节收入分配的基础理论

(一) 福利经济学理论

福利经济学家庇古认为福利是指人们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庇古基于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大福利命题:一是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社会经济福利就越大;二是国民收入分配越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越大。在第一个福利命题的基础上,庇古提出资源最优配置的问题,他认为只有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才能增加社会产量,进而增加国民收入。只有每一单位资源要素在各种用途中的边际效用都相等时,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资源配置最优,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即增加一个人的福利,不会改变其他人的福利状态。以第二个基本福利命题为前提,庇古提出收入分配均等化的问题,他认为要通过实现收入均等化提高社会经济福利水平。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推断出高收入者的货币边际效用小于低收入者的货币边际效用。庇古认为的收入均等化就是指国家通过累进所得税政策把从富人那里征得的税款用来筹办社会福利设施,供低收入者享用。通过这一途径实现“把富人的一部分钱转移给穷人”的“收入均等化”,从而使得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

(二) 罗尔斯与阿玛蒂亚森的正义理论

罗尔斯(John Rawls) 主张收入和财富、自尊和自由等社会基本物品都应该平等地公平分配。因为个体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应该共享社会基本物品。同样,罗尔斯还将最大最小原则限定在基本物品的适用范畴,要求国家给予社会弱势群体在物质方面的保障和支持。由于这些低收入阶层的出身和掌握资源禀赋与其他社会阶层不同,为实现所有的社会公民受到平等对待,享有同等机会的目标,社会只能更多地关注这些天赋较差、掌握资源过少的群体。而且也只有政府和社会有足够的力量为此群体安排资源,最大限度地改进社会福利,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在罗尔斯正义论的基础上,阿玛蒂亚森提出:国家再分配的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给低收入阶层适当的收入方面的照顾,更重要的是为提高他们的能力创造适当的条件,以便使他们最终能够依靠自身的能力,而不是依靠永久的帮助甚至是连续的施舍来摆脱困境。

(三) 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经济学理论中将社会产品分成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每个人都有消费该种物品或劳务的机会,且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消费机会。私有产品都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所有权由个人享有,他人不得擅自享有别人的私有产品。公共物品的特性:一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个人可以通过付款对私人产品具有占有性,将私人产品效用分割成许多份,而公共产品是属于整个社会集体的,具有不分割性,如国防、治安等最为典型。二是受益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均能从公共产品中受益,且不用多付出成本,最典型的事例便是“搭便车”现象。三是消费的非竞争性,任何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同时享用该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个人无法调节其消费数量和质量,如不拥挤的马路等。

市场和政府同时通过提供公共物品来满足社会需求。市场主要提供私人产品满足私人需求,成本由受益者承担,而政府通过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由政府承担其成本,这是由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运行不同所决定。公共产品的成本主要由政府承担,故其成本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收入,而税收是公共产品的价格,是人们享受公共产品和劳务付出的相应代价。根据市场经济和公共产品理论,为保证市场经济合理运行,政府不仅要为其提供必须的外部环境,而且还要发挥其调节作用。公共产品的建设,能够使得低收入者或贫困者享有更多的机会,提高其精神生活水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都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

(四) 财政的收入分配调节职能理论

调节收入分配是政府重要的职能之一,收入分配职能指由于市场失灵导致的分配不均,政府通过财政手段调节收入的分配,实现公平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一是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间接税调节商品的相对价格,进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二是通过公共支出调节,促进社会公平,通过教育支出,促进社会成员有享受教育的均等机会,促进教育公平;通过医疗卫生支出,扩大医疗卫生体系规模,解决人民“看病难”的问题,实现医疗公平;通过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生活水平。政府通过税收从财富丰富者那里获得收入,通过公共支出的方式分配给财富稀缺者,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公平分配。

三、民生支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

民生支出是调节收入不均的手段,这里主要探讨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和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

(一) 教育支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就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即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公共教育支出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的转换来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的。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只有教育公平,才能使得人们都有获得知识、提高个人技能的权利,进而拥有获得高收入的机会。

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是劳动收入而非财产性收入,劳动收入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个人能力与劳动效率,而教育则是提高这种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教育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教育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一方面提高生产能力,即劳动者从事日常工作生产所应具备的能力,它决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和从事的行业,进而也决定了个人的收入水平。具有较高生产能力的人就可以从事一些复杂的脑力劳动、高收入水平的工作,生产能力较低的则只能从事那些简单的体力劳动、低收入的工作。教育公平能够给生产能力低的人提供获得高能力的机会,进而获得高收入的机会,缩小贫富差距。另一方面是提高配置能力,即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高的回报的能力。高知识水平者更能善于发现机会、抓住机会并利用机会创造财富。第二,人力资本的积累,能够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减少贫困人口,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稳定,进而保证经济的迅速发展。舒尔茨曾对美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人力资本能够借助物质资本实现利益最大化,促进经济可持续循环发展,提高劳动者收入。因此,政府的公共教育支出对于调节收入分配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 社会保障支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或政府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给予生活保障的社会制度。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以社会保险为其核心。社会保障的调节机制主要是通过转移支付帮助弱势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的初次分配不公,实现社会公平。

任何人当其基本生活不能得到保障时,都可以均等地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企业和个人。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主要体现在:第一,社会保险具有再次分配功能,具有补偿性。它能够分散风险,当遇到年老、失业、疾病、工伤和生育问题时,能够及时分散由这些问题给生活带来的风险,降低收入减少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减少收入差距。第二,社会福利是指在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其更侧重于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社会成员得到更多的享受,旨在提高全社会的生活水平。第三,社会救济,是指国家或政府部门为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权利,而对低收入者或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第四,社会优抚是主要针对军人及其家属所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对军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各种优待、抚恤、就业安置等福利。

社会保障制度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不同程度的保障,通过转移支付为有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提供保障,有助于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保证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社会保障水平还是比较低,不平等的社会保障制度反而会拉大收入差距,故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依然需要不断完善。

(三) 医疗卫生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

增加医疗卫生支出,主要以三个方面为重点,即医疗、医保和医药。加大医疗投入,改善医院医疗设施,如更新医院设备,增加病床数和医疗服务人员数,提高医疗水平,有利于增加病患就诊机会,壮大乡村医疗队伍,提高乡村医生技术水平,有利于缓解大医院的“拥堵”现象。加大医保投入,有利于减轻患者就医压力,报销患者的一部分医疗费用,解决“因病致贫”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已开始实施。这一政策是指通过减少农民以及城市无工作者看病费用,节约人们手中的可支配收入,有利于缩小居民因消费较高带来的收入差距。降低医药价格,有利于患小病的人及时就医,以防引发大病。

医疗卫生支出与社会成员的健康问题直接相关,健康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部分,对收入分配主要体现在:第一,健康投资最显著的经济效益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延长工作时间,增加个人劳动成果,进而提高个人收入。第二,健康投资能够延长预期寿命,从而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个人知识水平丰富,加之多年的阅历,能够提高创新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有机会提高全体人民的收入,推动经济增长。此外,医疗卫生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全体人民健康的身体是最大的资本,它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公平。

四、总结

解决收入分配问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明确解决问题的理论机制,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法及路径。财政政策是政府调节对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民生支出是直接贴近人民生活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政策,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及专业技能,提高人力资本,进而实现收入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主要是对弱势群体提供帮助,降低生活成本,提高人民收入积累;医疗卫生支出提高医院、医疗等条件,减少人民就医费用,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杨俊,黄潇.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内在作用机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0,(7):20-25.

[2]杨春玲,陈炜雅.民生支出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效应分析——以浙江为例[J].财经论丛,2012,(3):8-43.

[3]王晓芳,高榴.教育提升了劳动收入占比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科学,2011,(9):57-65.

[4]李智.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 当代经济,2011,(11):37-39.

(责任编辑: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