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经济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南海争端影响下的中国能源战略走向及其相关投资策略探析

  • 投稿梁千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478次
  • 评分4
  • 45
  • 0

文/王征

【摘要】长期以来,能源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短缺问题越来越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能源供应不足已成为可能影响中国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在当前情形下,中国能源安全不仅取决于单纯的供求关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能源地缘政治状况。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南海争端;中国能源战略;相关投资策略

【作者简介】王征,济南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产业经济以及区域经济等。

一、南海在中国能源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与南海争端的简况

南海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能源交通要道,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和油气资源,同时也是中国海上交通的咽喉要道,在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和能源安全体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一) 能源聚宝盆

南海海域中中国可管辖的面积近2.08万平方公里,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尤其天然气水合物是中国未来开发潜力巨大的替代能源。据中国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南海海域的石油储量高达418 亿吨, 天然气储量75539 亿立方米。有专家预测,仅就南沙群岛地区而言,若实现有效开发,每天即可产石油大约在150 万桶与300 万桶之间。初步探测表明,仅在中国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就已经达到中国陆上石油资源已探明储量的一半左右。预计中国在2020年将能够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化开采,故而南海乃是中国能源供给的理想接续基地。国土资源部还披露,南海有含油气构造200多个,油气田180个,整个南海盆地群石油地质资源量约在230亿吨~300 亿吨之间,天然气总地质资源量约为16万亿立方米。新华社提供的数据显示,失去南海资源,相当于失去中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3、海域约2/3 的可采油气资源。在陆地油气资源开发增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南海油气资源在中国能源安全中的作用和地位不言而喻,它对解决中国油气储量的不足、减少进口比例、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缓解国内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南海中还蕴藏巨大的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压力差能等海洋动力资源,若能科学地加以利用,其社会和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二) 海运咽喉

南海是中国能源通道的咽喉,同时也是沟通太平洋、印度洋和连接亚洲、大洋洲的海上要道,有“远东十字路口”之称,中国的进口石油中需经南海运送的占80%左右,南海航线的运输安全已直接关系到中国石油的供应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 领土争议

南海凭借其天然的蕴藏丰富的战略性资源以及独具的重要地理区位,业已成为国际政治的新聚焦点。作为“第二波斯湾”,在石油资源越来越稀缺、石油对一国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许多国家觊觎南海油气资源是南海争端激化的主要原因。南海周边一些国家也正是看中了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近年来不断强调对南沙的主权地位,在南海油气开采量持续增加,致使南海能源争议不断升级。前东盟秘书长素林离任前曾经警示:南海很可能将演变为另一个巴勒斯坦。

中国与邻国海域主权有争议的范围中,南海占120万平方公里,占争议范畴的绝大部分。自上世纪60年代末南海争端逐渐明显,主要是因为1967 年美国海洋地质学家埃默发表了调查报告,认为亚洲最大的油气产地在南中国海。此后迅速引发南海诸国竞相占领南海各岛礁,并宣布其在南海的主权及经济海区。目前宣称拥有南海(部分) 诸岛主权的主要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另有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存在专属经济区海区划界之争。从南海油气田数据看,与中国矛盾与纠纷最大的是越南和菲律宾。

自上世纪60、70年代以来,南海周边国家已经在南海开凿油井千余口,年石油产量达5000万吨。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大庆油田最辉煌时期的年开采量,世界各大石油公司都从中分得了一杯羹。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南越西贡政府便与多家西方石油公司签订了南越海岸的勘探合同,从1974 年开始,越南逐渐控制了南海中的白虎油田、大熊油田、白犀牛油田、东方油田、Rubby油田等。越南还在南海划定若干个区块,凭借这些招标区块,越南与50多个外国石油公司签订了石油勘探和开发合同。越南在南海开采的油气资源产值,估计要占其GDP的20%~30%,越南已经成为南海争端中最大的得利者,截至2008年业已获利达250多亿美元。

南海周边国家均不掌握海上采油核心技术,他们与西方石油公司的合作,全都是采取产量分成开发模式,并以自身出具的许可权作为自己的出资比例。例如越南政府规定,外方股份最高可占到80%,外国投资商不用缴纳所得税、海关税或与石油勘探活动有关的进口税。如此廉价的开发成本在全球也很罕见。其他南海诸国,在南海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采方面,也基本上是与外国石油公司进行合作而完成的。

相比之下,中国对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进展缓慢。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没有技术能力开采,后来具有了技术能力之后,考虑到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采取了克制的态度。中国在南海的被动局面很大程度上与开发进程的缓慢有关。目前,越南、菲律宾等国开采南海石油呈现加速的趋势,南海争端不断升级,局势发展给中国留下的选择空间已经不是很大了。

二、中国能源消费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中国能源利用现状

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属于一个能源消费大国,人均能源拥有量却相对匮乏。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能源消耗也正处于上升阶段,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相当高,同时在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

1.能源总量供不应求。相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能源供需不均衡的状况长期存在。据测算,国内能源供应的缺口量,到2030 年约为2.5亿吨标准煤;到2050年则增加至约4.6亿吨标准煤,其规模约占年能源需求量的1/10。

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当中,新能源(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核电等) 比例很低,而石油产量已不能满足交通的发展,汽车拥有量的急剧增加更对能源提出新的需求。中国已成为石油纯进口国家,而且进口量还在逐渐增加,对石化类单一能源的高度依赖也成为中国经济的致命软肋。

3.能源消费强度大,利用效率不高。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发达国家的4倍,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发展方式导致总能耗不断上升,能源效率严重低下。中国能源消耗强度高于西方的程度,远高于中西方产业结构差异所带来的能耗差,这说明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低、浪费严重。总体来看,中国目前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国际先进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国民经济的一些主要部门(如工业部门、交通部门、建筑部门) 以及普通居民,对能源利用的效率普遍都很低。

4.能源转化效率欠佳,传输储存手段落后,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远远不够。以城市能源供给方式为例,供电、供水、供热基本都是通过电网、水网、热网单独完成,单线系统中过剩的能量绝大部分都被浪费掉了。

(二) 中国石油供给面临的严峻形势

1. 石油需求增长加快而供给能力日益严重不足。由于陆上老油田的资源逐渐枯竭,石油生产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到15.2%,而同时由于汽车等耗油工具的大量增加,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却不断上升,石油短缺已经构成中国国内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

从中国石油储量和产能接替的难度来看,新发现的油田规模总体呈变小趋势,而且新增探明储量中储量品质变差,可动用性较差。全国剩余可采储量仅为23.8 亿吨,储采比为14∶8,已开发油区储采比只有10∶9。根据开发油田的一般规律,在这样的储采比配置下,稳产处于临界状态,上产难度较大。另外,在役油田主要产油区目前已进入中后期开发时期,主力老油田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率“双高”开采阶段,油田挖潜效果递减,稳产难度加大,采油成本上升。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现有的主要油田都已接近生产结束期。

2.石油供给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1993 年中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 年中国原油进出口逆差出现。近年来,中国石油和原油对外依存度(年进口量占年消费量的比例) 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石油和原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57.8%和56.4%。仅从2006年到2012年,中国原油的进口量就由14517 万吨上升至27102 万吨,增长率为186%。研究表明,今后2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累计需求总量至少是目前储量的二至五倍,到2020 年,中国每年需进口的原油和天然气,将分别占国内消费量的70%和50%。根据IEA(国际能源总署)的数据,目前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1/3 来自中国,中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40%。IEA还预测,中国在未来20年石油进口量将增加到每天近1000万桶;一次能源的需求比例将占全球的16%;新增能源需求的比例将达到全球的31%。倘若中国国民经济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发展,原油需求将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只能达到2%左右,国内原油供需缺口势必逐年加大。按照复合增速3%~4%计算,到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8%,到2030年将超过75%,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的上升将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心腹之患。

3. 海洋石油开发阻力重重。近年来,周边国家在南海油气开采持续增加,南海领土争端不断升级,其基本情势是:第一,周边国家争端不断。其争端主要在于南沙,涉及到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中国台湾“六国七方”。第二,外围大国主动介入。南海问题国际化,成为南海能源开发威胁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中国海上军事实力尚难以对海上石油供应(特别是咽喉水道)、开发形成完全有效的控制和保护,海空军协同作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第四,深海开采技术不足。在海上油气开采技术上,中国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一是形成完全的深水作战能力还有待时日;二是大位移井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还面临一些新的技术问题;三是南海环境条件复杂,使得深水油气开发工程设计、建造、施工面临更大的挑战。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在中国现有海外影响和外交控制力不变的情况下,石油需求对外依存度增大,能源安全总体风险也相应增大。

三、中国能源战略的相应选择

能源供给冲击将促进中国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多元化,从生产方面来看,非常规油气和可再生能源将逐步扩大使用;从消费方面来看,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分布式能源、储能技术等高效能源利用方式将促使能源利用方式产生革命性变革。能源与互联网的交汇或将加速和放大“ 能源多元化” 进程。可再生能源、分散式生产、储存间歇式能源、基于能源互联网的智能分配,以及零排放的交通方式或将成为未来能源革命的主要特征,这些新兴领域将构成能源转型投资中的核心主线。

(一) 由化石能源为主走向能源多元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越来越受到青睐

1.多渠道的能源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基本条件。伴随着耗能量增加,能源约束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从构建新型能源战略体系的角度讲,中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是:适时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开发新能源,避免能源来源单一化和陈旧化。因此,应当顺应能源产业发展趋势,主动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非化石类能源产业。

2.发展非化石类能源,其可行选项依次为核电、风电、光伏、生物质。预计中国2020年电力装机中将有1/4 来自上述四类新能源,其中风电与光伏的增长空间更大。中国具有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而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积累,通过加快建设水电,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能使得一次能源结构逐步得以优化。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采用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氢能、超导能等,开展潮汐、波浪、地热、垃圾等发电的研究和实验。

(二) 与能源开发和节能相关的新技术将越来越受到重视,能源替代也将提上议事日程

能源工业将由低技术向高技术过渡,节能新产品和新技术将不断涌现,各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将成为决策者从产业源头上就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1.积极发展石化替代能源,加快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推进化工原料的煤炭替代,推广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中国富有机质页岩分布广泛,据推测,中国页岩气可采资源量为25万亿立方米,超过常规天然气资源,但由于埋藏深,山区多,开采成本高很多。2012年3月,中国页岩气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出台了有关的产业鼓励政策,所以近来股票市场上与页岩气相关的概念被相当看好。

2.打造能源互联网。能源互联网能使可再生能源都接入能源供应系统并加以储存,实现能源的双向按需传输和动态平衡使用。能源互联网一旦建成,人类将获得充足的能源供应。只要保证一定的能源转化效率以及日采集总量与消耗总量相匹配,水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将取之不尽,能充分满足需求,能源采集技术及智能控制技术将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供应不持续、品质不稳定、难以接入主干网等问题,让可再生能源逐步成为主要能源,采用分布式能源采集系统,可以充分采集分散的可再生能源,通过存储技术将这些间歇式能源存储起来,然后实现能源在全网络内的分配互动。

(三) 加强国际能源合作, 多渠道开拓海外能源市场

1.统筹考虑国内外能源市场的供求,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平衡开发国内外两类资源。争夺最后的丰富油气资源很可能会成为21世纪地缘政治的主题。亚太探明石油可采储量仅占世界的4.2%,石油产量仅占世界10.5%。日、韩基本不产石油,而中、日、韩都是世界主要消费大国,因此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制定,必须考虑亚太其他能源短缺国家尤其是日本、韩国的需求。

同时,还应当扩大对海外市场的战略性石油投资,以此建立稳定的进口石油安全机制,并且加强与产油区相关国家的合作,开辟稳定的能源供给新基地,确保油气资源来源的多元化,2.积极参与世界油气贸易。第一,建设全球性的贸易基础设施。在世界重要的港口、石油交换和贸易基地,加快建设码头、仓储、管道等贸易基础设施,为发展全球油气贸易提供硬件支撑。第二,做大油气贸易总量,增强中国在全球油气事务中的比重。第三,实现贸易多元化发展,分散风险,提高国际竞争力。第四,完善国内期货市场,加快形成现代高效的石油市场贸易体系。

3. 加强与能源重点地区的国际合作。包括更加积极地促进中亚合作、参与中亚能源开发,使中亚到中国东北的石油天然气管道成为连结中亚和东北亚的纽带;主动参与建立区域能源共同体,以促成包括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东盟国家、港台地区等国家和地区在内的区域能源安全体系;加强与东亚进口国的合作,争取共同开发周边国家如中亚、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共同开发中东的油气资源,共同建设输油管道和战略通道等。

4. 建立复合式能源运输战略通道,有效降低中国对于海上石油运输战略通道的依赖。加强东北亚相关国家的合作,加强天然气管道、油管道建设;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加强和中亚国家以及俄罗斯的能源运输合作;尽量避开敏感航道的石油供应线,降低中东石油供应阻碍甚至中断所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建设从中亚国家到中国的输油管道,确保油气输送战略通道畅通。

5. 积极拓展海外投资,支持石化工业“走出去”。在境外开展石油勘探、石油开采、石油炼化等业务的探索,引导中资油田在必要时期保障对中国市场的石油供给。

6. 多种手段并举,合理开发南海油气资源。划分相应的开发类型和区块,并借鉴国际上有关争议区域共同开发的成功案例,选择一些共同开发的管理模式。比如,联合经营管理模式,两国分别授权石油公司进入共同开发区域,通过订立联合经营合同的形式进行勘探开发等。

(四) 立足长远,建立和加强石油等战略资源的战略储备

在世界石油进口大国中,中国属于石油战略储备十分薄弱的国家。目前中国的石油储备尚处于低水平阶段,据测算,长输管线储存量为2~5天,铁路运输储存量为7~15天,水路运输储存量为15~25天,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备天数为21.6天,基本上都属于生产性的库存,谈不上战略型库存储备。建立和完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才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国家石油供应的安全性。在石油价格波动的时候,相关企业也要在正常的周转库存外建立和增加相应的商业储备,作为对国家战略性石油储备的重要补充。

(五) 节能降耗,扶持低能耗产业的发展,提高能源利用率

中国能源的利用率比较低,能源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在中国实行节能降耗和提高能效有巨大的潜力可挖。应该将节能放在能源战略的重要地位,切实提高能源利用率。

四、中国能源转型形势下值得重视的新投资领域

1.新能源发电。安全性高,并且有望实现平价上网和大规模应用的新能源电力品种应当首选光伏和风电。风电有望在2020年率先实现发电方面平价上网,光伏发电成本虽然比较高,但分布式利用方式使其在用户平价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在成本快速下降的带动下,经合理的扶持,有望实现超高速发展,因此相关企业中的行业龙头有望受益。其中技术路线符合市场方向的、拥有研发实力的、成本控制方面领先于同行的、经历过市场洗牌、占据行业龙头地位的优势企业尤其值得青睐。

2.新能源交通。中国新能源汽车有望进入高速发展期,受益于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电池及新能源汽车成本持续下行,整车及零部件龙头企业、电池产业链以及充电基础设施公司将成为贯穿未来多年的投资主题。其中,建议关注三条投资线索:一是技术储备丰富的整车及零部件龙头企业;二是电池产业链优选进入全球供应链体系、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三是率先加速建设的充电基础设施企业。

3.工业节能。目前中国能源利用率仅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至少50%的能量以余热形式被直接废弃,广泛存在于各行业生产过程中的余热资源约占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其中可回收率可望高达60%,尤其是300℃以下的工业余热资源的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这说明中国工业余热资源丰富,低温余热利用的巨大市场有望逐步开启。

4.建筑节能。运用智能化技术,对建筑机电设备进行节能改造优化,是当前开展建筑节能服务的主要方式之一。中国建筑节能行业发展极具潜力,行业集中度不高,发展空间巨大。

5.生活节能。LED 照明节能效果显著,空间广阔。相同亮度下的LED耗电仅为白炽灯的1/8,节能灯的1/2,寿命更延长近10 倍,是理想的替代光源。如果中国目前1/3的白炽灯被LED灯所取代,每年就可为国家节省用电1000亿度,相当于三峡工程一年的发电量。逐步禁用白炽灯,也会为LED照明带来巨大的商机。

6.能源互联网与储能技术。能源互联网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到能源领域,从而实现能源分布式供应,其运用预计将提升中国能源效率15%以上。比如,分布式储能,倘若将单线用能方式转变为分布式能源供应,把单线系统集成一个能源网,通过冷、热、电三联供技术,比如用天然气发电,对做功后的余热进行回收,用来制冷、供暖或制备生活热水,就可以实现对能源的阶梯利用,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分布式储能有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大容量储能系统有望在未来几年开始大规模建设,而现在能够抢先布局的企业有望获得丰厚收益。这里,化学储能技术值得看好,化学储能电池前景广阔。通过测算,未来10年整个国内储能市场的容量在1000亿美元以上。

通过能源互联网,分布式和离散式的可再生能源都能接入能源供应系统并加以储存。能源互联网一旦实现,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能源采集技术、储能技术、动力技术等相关技术也将迅猛发展,新能源、动力设备、智能产品、生产设备、新材料等领域也将受到促进。

(责任编辑: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