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经济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重视消除农村社会排斥提高以人为本实现程度

  • 投稿Hunt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148次
  • 评分4
  • 37
  • 0

文/郭晓君徐辉

【摘要】社会排斥具有普遍性。国外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维角度研究了社会排斥问题。我国各地农村差异较大,也不同程度存在着社会排斥问题,应加强顶层设计,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提高以人为本的实现程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农村;社会排斥;以人为本;实现程度

【基金项目】本文系郭晓君主持的2013 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北省城镇化过程中的以人为本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立项编号:HB13MK018。

【作者简介】郭晓君,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河北经贸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与人的发展;徐辉,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文化与人的发展。

一、对社会排斥的不同理解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政治和经济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社会利益关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贫富差距拉大,出现了社会排斥现象,这对西方福利国家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的关注,对一些国家社会政策的制定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社会排斥” 的概念是法国的维莱·勒内(René Lenior,1989) 首次提出的。他在认真考察了一些国家的情况后,从经济领域入手描述了社会排斥现象。此后,社会排斥理论的边界大为扩展,涉及到多个领域。英国政府、欧洲共同体委员会(1993)、欧洲理事会(2004) 等对社会排斥也进行了界定。从总体上看,人们普遍强调公平、机会、权力等。Duffy (2005) 等学者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健康、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及住房等问题,讨论了社会排斥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英美一些学者还分析了社会排斥的特性,他们认为要重视其相对性、参与性、地域性及被排斥主体的重要性。

我国对社会排斥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尚处于引进、宣传阶段。石彤(2002);李景治、熊光清(2006) 等论述了社会排斥的内涵。学者们对政治排斥论述不多,对经济排斥论述较多,达成的共识是户籍制度上的排斥。

我国对社会排斥的测量维度主要集中在经济排斥、文化排斥、制度排斥及社会关系排斥等方面。近几年对农村社会排斥问题的研究逐步增多。银平均(2006) 认为,造成农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存在着经济、政治、社会福利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排斥。陈占江(2007) 等学者分别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农民所遭受的社会排斥,提出了建议。闫兴华(2009) 提出了生存排斥的概念,但主要包括福利制度和社会生活的排斥,对其他问题论述不多。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还积极探讨了社会排斥形成的原因,一种归因为自我责任,另一种认为是社会结构造成的,还有一种认为是社会政策造成的。

二、我国农村存在社会排斥

1.政治方面。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必然的要求。但是,由于官本位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在一些地方农民的民主权利还不多。长期以来,农民的公民权利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农民阶层缺少利益代表和利益表达机制,话语权少,被动接受政策,被动接受社会管理。在我们曾经的调查中,农民反映的突出问题是“民主建设”不够,一些地方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状况较差,这与乡村干部的霸道作风有很大关系。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警觉,并切实加以解决。

2.经济方面。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传统农业发展水平、农民知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农村还存在着“经济贫困”。过去我国的贫困标准一直低于国际水平,世界银行曾经做过统计,中国的贫困标准是最低的几个国家之一。中央2011年11月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按照此标准,估计贫困人口约为1亿人左右。

失地农民不仅数量大,而且收入低,缺少保障。随着城中村改造、近郊开发,失地农民大量增加,他们得到的土地补偿费较少,缺乏进入城市的就业技能,长远生计出现了问题,下一代人的生计也难以保障。虽然一些地方推出“土地换社保”、“土地入股”等办法解决农民生计问题,但总体而言,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在城镇化进行过程中,许多农民离开了土地,选择了再就业,但是由于他们文化程度低、技能差,加之户籍制度、人际关系等的限制,难以找到体面高薪的工作,影响了他们和后代的发展。即使他们回到农村,对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也做不出多大的贡献,因此,经济排斥对农村以人为本的实现程度影响很大。

3.文化方面。2008年我们曾对河南新乡地区的刘庄做过新农村建设方面的调查,通过调研,我们既看到了刘庄等样板村丰富的文化生活,也看到了落后农村的文化贫困,这种状况导致了许多农村人口长期生活在远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亚文化之中。在这些地方,公共文化产品匮乏,教育落后,人们的知识贫乏,观念落后,精神萎靡。即使在一些大中城市周边的农村中,文化贫困状况也令人担忧。从文化设施上看,大城市的状况较好,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少、设施差。在相当多的地方,即使是千人以上的中心村也没有图书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正向小康社会迈进,但相当多的农村文化却落后于经济发展,落后于农民精神文化的迫切需求。笔者在一些农村调查中发现,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单调,休闲活动仅仅是看电视、聊天、打麻将。受当地民俗、民风的影响和自身素养与能力的限制,他们受传统村落文化的影响较深,许多村民守土意识较强,很难接受外来先进文化。这虽有利于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形成特色,但同时也易于强化落后文化,反映了当地农村文化的保守性,要改变这种现状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从文化投入和消费上看,不同地区的城乡文化消费很不平衡,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这种状况并未根本改变,甚至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由于一些地方自然环境恶劣,人们祖祖辈辈从事粗放的雨养农业生产,导致人们群体心理行为的粗放性和依赖性特点。一些农民文化素质低,目标仅仅是生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农村粗放的手工生产方式、过低的生活目标还造就了人们“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有些人甚至有了余钱也不进行生产性投资,而是去挥霍浪费,这些都是主观性贫困的表现。

4.教育方面。农村教育投入少,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匮乏,办学条件差。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大部分农民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他们希望本身的技能得到提高或掌握一门新技能,但是,政府为农民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较差,组织活动较少,培训费用较高,许多农民负担不起或者不愿意支付这些费用,从而放弃学习。

笔者对一些农村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40岁以上的农民文化程度大部分在初中或以下水平,年龄越大其文化程度越低。这些农民的熟练技能主要是种植,如果失去土地,就只能靠国家的补偿金生活。所以,对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尤为重要。广大农民应该享受到职业技能培训,但是我国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投资力度较小,教育培训活动不多,农民缺少再学习的机会,掌握不了新的技能,即使有电视、广播、网络,他们也无法进行自学。长此以往,一些农民的生活状况日益下降,导致贫困恶性循环。

三、对策建议

农村社会排斥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农村以人为本的实现,对此银平均(2006),李景治、熊光清(2006),王慧博(2008),刘尚希(2011)、许小玲等(2012) 提出了一些对策。除此之外,消除社会排斥,提高农村以人为本的实现程度还应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坚决摒弃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反哺农村,有效实施城乡均等化发展战略。要彻底清理和废止阻碍消除社会排斥的政策,出台或完善有利于消除社会排斥,实现以人为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保政策。完善农村社区管理制度,打破城乡二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在制度身份上消除城乡居民的差别,消除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特权,扫除农民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基本权利的户籍制度障碍。

2.推行城乡平等、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目前,农民在就业中遭遇两大难题。一是遭遇身份歧视。如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中明确提出只接受城市户口,直接剥夺了农民的工作权利。二是同工不同酬。这是身份歧视的延续,是农民成为低收入群体的直接原因之一。城乡居民就业权利的巨大差别反映出当前劳动就业制度中的社会排斥,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纠正不合理的用工制度,实现城乡公平竞争就业,并规范用工的合法性,保护农民的合法权利。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民医疗及其他基础设施。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医疗设施、医疗服务、医疗水平等都比较差,农民看病难、报销难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要提高经济落后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扶持“老少边穷”地区乡镇卫生院改造,改善乡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要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社会保障难等实际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4.发展农村文化和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素质。

随着我国农民生活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新的农村消费热点正在形成,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消费所占的比重增加。农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一方面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健康的文化娱乐生活,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要加强农村文图书室、文化广场的建设,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消除农村文化贫困。要加大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整合乡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同时,支持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工作,改变落后地区的教育状况。要搞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多元的培训机制。建立适合农民的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其工作技能,缩小农民与城市产业工人的能力差别,从根本上为实现城乡居民的平等就业创造条件。

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抗击风险的能力。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优抚安置和社会福利四个方面。但是农村社会保障的实施效果却不好,保障水平也较低。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还要增强农民的风险意识,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农民抗击风险的能力。

6.提高干部素质,建立农民利益表达机制。首先应树立正确的理念,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自己所担负的使命。其次,提高干部的专业知识水平。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先进农业技术推广,有效建立学习型组织,对基层干部进行知识培训,提升基层干部的专业知识水平。再次,加快乡镇政府服务管理职能的转变,为农民提供所需的服务,协调各方面利益,化解社会矛盾。最后,完善农民社会参与机制,使农民在重大问题上有话语权和监督权,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René Lenior .Les Exclus, Un Francais sur dix.2nd ed. Paris,Seuil.1989.Quoted in Hilary Silver. "Social exclusion and social solidarity:Three paradigms".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1994.Vol.133, Iss.5-6.531~578.

[2]Tania Burchardt, Julian Le Grand, David Piachaud, "Degrees ofExclusion: Developing a dynamic,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In PhilAgulnik et al, Understanding Social exclus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Press, 2002, p31.

[3]彭华民.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J].南开大学学报,2005,(1).

[4]银平均.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J].思想战线,2007,(1):11~19.

[5]陈占江.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村青少年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07,(1):53~56.

[6]闫兴华.失地农民社会排斥问题研究[J].科教文汇,2009,(2):218.

[7]http://www.doc88.com/p-78640377884.htm.

[8]白田田.我国扶贫线大幅上调至2300 元已超国际标准[N].经济参考报,2011-11-30.

[9]王一鸣.中国城镇化进程、挑战与转型[J].中国金融,2010,(2):32~34.

[10]江蓝生.2001~2002 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1]郭晓君,郝宗珍.消除文化贫困:问题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4,(8):42~45.

[12]海山.论我国贫困地区贫困的原因及扶贫对策——兼析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贫困现状[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18~23.

[13]郭晓君.农村文化建设要不断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J].小城镇建设,2005,(10):20~22.

[14]徐辉.农村以人为本的实现程度及其机理分析硕士学位论文[D].河北经贸大学,2010.

[15]刘本荣.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抉择[N].中国经济时报,2009-1-7.

(责任编辑: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