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经济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郑州航空城发展与建设研究

  • 投稿熊伟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343次
  • 评分4
  • 49
  • 0

王洪梁 WANG Hong-liang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郑州 450005)

摘要: 全球经济陷入极大不确定的徘徊,中国经济则在调结构转方式的背景下进入了中速或中高速增长时期;在国内,航空经济被发现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增长点,2013年中国有超过50个城市把航空大都市建设列为重要发展内容,作为航空经济高级阶段的航空城建设方兴未艾。郑州航空城更应紧抓机遇,赶上世界经济变革潮流,抓好顶层设计,加快进度,早日成为“中原经济区”这一国家战略的核心增长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经济新常态;郑州;航空城

中图分类号:F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7-0256-03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4A630025);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42400410512)。

作者简介:王洪梁(1979-),男,河南南阳人,郑州航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航空经济发展、信息化评价。

0 引言

目前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专家学者认识到,航空经济是中国经济未来新的增长点,航空城是航空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要载体、实现形式和抓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截至2014年12月,全国民航已经有超过200个颁证机场正常运行,其中有超过50个运营机场的地方政府试图依托机场建设航空城或发展航空经济区。(罗兰贝格咨询公司,2013中国机场发展报告)

1 培育郑州航空城成为核心增长极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1.1 国内外已有航空城发展成功经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的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巴黎,美洲的沃斯堡、亚洲的香港和仁川都极力发展航空城并在本世纪初成为成功典范。特别是迪拜最近10年凭借地理及资金优势,迅速成为沙漠中崛起的航空城典范。我国的北京、上海(虹桥和浦东)、广州等4个机场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航空城发展模式。这为建设郑州航空城提供了范例和参考

1.2 经济新常态下国内航空经济规模稳步增长

近年来,我国经济在调结构转方式下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而航空经济规模依然保持较高增长速率。2013年民航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671.7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61.40亿吨公里,增长10.1%,其中旅客周转量比上年增长12.3%;全行业完成旅客运输量353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8%。国内航线完成旅客运输量32742万人次,增长10.6%,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架数2145架,比上年增加204架,增长10.5%。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均远高于国内GDP增速。与之相关的航空产品制造、研发、销售、售后等产业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作为航空经济的另一领域通用航空领域,包括机队规模、作业时间、经济效益等指标,发展速度同样迅猛(2013年民航业发展统计公报)。

1.3 航空港/城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对当地城市经济贡献越来越大

航空城作为各地航空经济的物理载体,对当地经济影响逐渐增大并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根据相关数据,选择4个国内试图发展航空城的城市连续2年相关经济指标,从表1中可以看出,每一个城市年GDP增长率均超过了13%,远高于当地GDP增长。特别是郑州航空港/城发展迅猛,优势明显。

1.4 郑州航空城发展框架和趋势逐步清晰

在富士康的带动下,UPS、俄罗斯空桥、南方航空、深圳航空、联邦快递、阿里巴巴等2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纷至沓来;超过70家富士康配套企业已在航空港区办理注册登记手续,上百家富士康协理厂商落户周边地区,并将带动100多个产业、400多个配套企业陆续落户河南,亚洲最大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基本形成。航空偏好性产业如高端服务业、电商、医药、电子信息等已初具规模,成聚集态势。郑州机场空港区周边土地已按照规划,陆续建成了大量道路、桥梁、商业区、仓储区、居民社区。产业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人员也开始向港区周边聚集,郑州航空城的框架和发展模式逐渐清晰。

1.5 各地航空城经济竞争加剧,郑州航空城需加快进度

航空城逐渐成为各地政府加快本地快速发展的“法宝”,截至2013年12月,国内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的有24个城市,具备了发展航空城的初步条件;其中郑州排名第18位,吞吐量为1314万人。郑州在国内8大区域枢纽中排名最后,同时远低于多个干线机场如深圳宝安(3227万人)。河南省提出“以货代客”战略后,郑州货运市场发展迅猛,2013年、2014年货运吞吐量稳居中部6省首位。

距离郑州较近的西安、武汉都提出了自己的航空城计划,基础设施进展迅猛,并争取国家级扶持政策,都试图通过航空城的建设拉动本省国民经济高速发展。除此之外,青岛(黄岛)等一大批干线机场城市也在积极谋划本地航空城发展,郑州处在更加激烈的航空城发展竞争之中。另据报道,渤海湾一带2013年近10个机场新开工上马,这些不太知名的城市也在加快跟进。在此情况下,河南省必须整合各类资源,加快二期航站楼、跑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航空城的发展,使之尽快成为地区经济核心增长极。

2 加快郑州航空城建设与发展的对策与路径

2.1 进一步优化航空城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郑州航空城的建设将郑州甚至河南推到了和北京、上海等城市同等的竞争平台,实践中一定要坚持“规划引领”。目前在国务院大的规划下,航空城的各项分类规划和详细规划陆续出台,在此过程中,应考虑机场核心区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周边经济发展、功能区域划分、产业引进政策等,继续细化功能性区域的设计,应瞄准国际性航空城标准,超前规划。

在此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完善一套良好的引人、用人、管人机制,对航空城建设作用发挥大的干部、人员,给于充足激励,由此带动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和氛围。具体说来:一要建立项目建设全程监控机制,强化跟踪反馈,确保项目质量和进度,一旦出现违规行为和建设能够及时纠偏。二要建立违规建设的责任追究机制,强化合同约束和违规责任追究,确保规划得到刚性执行。三要建立严格的规划调整机制,确需调整的,要经过政府、规划单位和专家组的严格评审且不得影响整体规划品质前提下,方可进行局部调整。

2.2 加快构建以机场为中心的综合交通枢纽

按照美国航空经济专家的观点,空间摩擦力严重影响航空城的发展,为此必须加快构建以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降低机场的空间摩擦力。上海浦东便利的立体交通为当地航空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也为郑州航空城建设树立了标杆。郑州航空城也规划了高铁、城际铁路、地铁、高速公路,还应继续完善,实现郑州主城区任意一点30分钟到机场候机楼的目标。

2.3 引进战略型投资者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开发

航空城的建设需要巨额资本投入,融资问题是每一个航空城面临的头等大事。为了加快进度,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郑州航空城建设应创新融资思路和模式。引进战略型投资者是可供选择之一,选择投资能力在100亿美元以上的大财团、大基金公司、大投资公司或地产公司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政府可以把项目进行拆分打包,采用BTO或BOT模式,引入民营资本,提高项目效率和质量可靠性。

2.4 培育多个特色支柱产业

航空城建设初期都面临着“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产业体系规划问题。在国务院通过的规划中,郑州航空城产业体系规划是:航空物流、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产业创新中心、绿色智慧航空都市;但实践中还要根据郑州的区位特点和自身优势,细化产业政策,培育出几个大规模特色产业。目前形成了智能终端制造集群,但是否能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高端奢侈品集群?这要求政府负责前置审批的部门在引入企业时就明确标准,细化规则,向着国务院的规划和郑州的特色考察和引进企业,逐渐形成支撑航空城发展的大产业。

2.5 绿色发展,培育软实力,树立品牌和包装理念

郑州航空城有良好的生态基础,南水北调中线贯穿全境,规划中的新107国道两侧绿色走廊会让整个区域有良好的生态基础,但依然要按照按照“绿色智慧都市”标准进行建设,包括绿色公交模式、绿色低碳建筑模式、绿色生态水系、绿色经济等,逐渐培育出绿色郑州航空城的发展模式,培育和增强郑州航空城的软实力。在这个基础上,还应树立品牌和包装意识,扩大郑州航空城的宣传和推介,形成与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加速推进郑州航空城融入世界经济和中国航空经济的进程。

3 结语

郑州航空城的建设是伴随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获批而产生的,是航空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和多因素经济条件达到后的产物,属于中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的范畴。全球经济陷入中高速增长背景下,在重大机遇面前,应严格规划,依托国家战略给予的“先行先试”优惠政策,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加强顶层设计,大力引进人才,绿色发展,破解金融难题,加快进度,才能在国内经济中速增长新常态下真正使郑州航空城成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成为世界经济链上关键节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大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经济全球化时代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探索与实践[J].区域经济评论,2013(3):5-13.

[2]John DKasarda,Greg Lindsay著.航空大都市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M].曹允春,沈丹阳,译.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曹允春,席艳荣.临空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J].商场现代化,2009(1).

[4]郝爱民.航空经济的基本内涵、特征和分类[J].开封大学学报,2014(3):24-26.

[5]中国民用航空局.2013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Z].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