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经济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谈大众传播环境下的女性婚姻观

  • 投稿PBsm
  • 更新时间2015-09-21
  • 阅读量828次
  • 评分4
  • 26
  • 0

谢迪

(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摘要伴随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就是信息的绝对量的增加,这就给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带来很多改变,在当代中国女性婚恋观上也有所体现。大众媒体在女性话题的议程设置方面对当代女性婚姻观形成是否有深刻影响成为本文关注问题,同时女性是否能辨别现实社会和拟态环境也值得探讨。本文从大众传播的视角出发,来研究当代女性婚姻观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树立正确健康的女性婚姻观提供一些参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女性婚姻观 议程设置 拟态环境 大众传播

社会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促使当代女性接收到的信息量倍增,在社会上扮演起越来越丰富的角色,也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电视剧、电影等大众媒介带来的解放新思潮,使得女性对自己的恋爱和婚姻进行新的审视。如此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下,大众传播已经和人们建立紧密联系,因此研究大众传播环境下的女性婚姻观十分必要。

一、大众传播环境下的女性婚姻观

婚姻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元素,是男女在婚姻、恋爱等方面价值观的体现以及在择偶、家庭观、道德观上的评价标准和衡量尺度,它对恋爱行为和婚姻行为有巨大导向作用。政治环境的稳定、精神环境的轻松,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影响着当代女性的婚姻价值观。在婚姻观方面,没了传统风俗、礼教的束缚,逐渐由过去的单一保守向多元并存的方向发展。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大众媒介向受众连续不断的传播大量信息。为满足受众不断发展的信息需求,近年来热门的“非诚勿扰”、“我们来约会”等相亲节目,其添加综艺效果赢得了大量的女性受众的喜爱。有关恋爱结婚的偶像剧以及以家长里短为主要线索的家庭剧更是各大卫视黄金时段的热播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丁克”、“隐婚”等新型婚恋模式和越来越多的“剩女”等现象已然是现实,而不再是电视剧中的内容。大众媒介塑造的“媒介环境”对当代女性婚姻观已经造成了很大影响,使其逐渐由过去的单一保守向多元并存的方向发展。

笔者于2015 年4 月19 日星期日通过CNKI数据库对“传播学”、“婚姻观”等相关关键字检索并统计,发现就研究数量和研究趋势来说,我国学者对女性婚姻观的关注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比如,龙丽达在一项针对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研究中,从恋爱观、性爱观和婚恋观三个维度对女大学生的婚恋价值观进行了调查研究,揭示出了当代女大学生在婚恋价值观上的选择倾向越来越多元;吴佳玲通过对上海交通大学的在校女学生进行问卷抽样调查法和焦点小组访谈法认为,热播婚恋剧接触的多少来划分的女性重度收视者和轻度收视者在某些具体婚恋问题上存有差异。然而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对女性婚姻观的研究方面多是从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入手,从大众传播视角对女性婚恋观进行的研究还是非常稀少。

二、当代女性婚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我国关于女性婚恋价值观的研究学说,发现国内学者对婚恋观影响因素研究多从社会学、心理学出发进行的状态性研究,而缺乏从大众传播学角度出发的过程性研究。根据这个研究现状,结合女性婚恋观的特点和内涵,笔者主要从大众媒体的女性话题设置和女性受众对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的态度来考量当代女性婚恋观嬗变的影响因素。

1.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在《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论文中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也就是说,媒体不能告诉人们“怎么想”,但是可以告诉人们“想什么”。所以,就拿一直被媒体炒作的“剩女”这一对象来讲,大众媒体通过增加报道频率和数量以及优先安排“剩女”议题,引起人们对“剩女”这一群体的关注,并且制作多档针对女性受众的电视剧或者相亲节目来潜移默化的加强传播。使得“剩女”成为一个存在感极强的被聚焦的群体,人们对议题的关注也促使媒体偏向性的传播更烈。

而“剩女”这个词出现的本义是指未结婚的有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最初是代表了女性自身地位和能力的提高,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种体现。西方社会认为大龄单身女性的出现是一种社会发展到一定地步后,再正常不过的社会现象。但是国内的大众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将剩女塑造成一个令人同情的、“被”婚姻剩下的群体。近年来的媒体不断设置与“剩女”有关的议题,使得剩女广受关注。媒体的大肆渲染,电视剧对“剩女”这一话题的消费这种媒体的议程设置给大龄女性很重的角色负担,使得她们对婚姻的态度更是既焦急又踌躇。

2.女性对“拟态环境”和客观环境的混淆。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沃尔特·李普曼在其著作中认为,“新闻供给机构”所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是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受众们对李普曼所谓的“媒介环境”采取行动,就很可能把媒介环境里发生的事情带到现实社会重演。

自从女性的恋爱、婚姻话题被搬上荧屏,观看电视婚恋节目成为大热,女性的婚恋观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以《非诚勿扰》来说,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在男权社会中话语权的增加,以及女嘉宾多元的婚恋观都在节目中都有所体现。《非诚勿扰》被视为当下电视婚恋节目的代表,它将各种不同个性的女性聚集起来制作电视节目,利用明显的性别取向带给节目巨大的内在张力,二十四位女嘉宾在节目中选择、被选择,并且将她们的婚恋态度、行为展现给观众,使得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当代女性的婚恋观念,同时这也是媒体将建构后的女性婚姻观传播给受众的过程的实现。当代部分女性在婚恋方便展现出对物质条件的追求,这源于社会结构的快速发展,节目在甄选女嘉宾时也考虑到功利性婚姻观存在的现实。功利性的婚恋观,是功利性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恋爱和婚姻观上的具体体现,是把爱情和结婚建立在对方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上,以对方优越的条件为资本,似乎爱情和婚姻的目标不是对象自身而是他的地位。所以在2010年一位女嘉宾在节目中讲到了“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要坐在自行车上笑”。《非诚勿扰》中所呈现的极度追求物质的功利性婚姻观或者对爱情梦幻化的真爱至上的婚姻观都是通过电视呈现的,习察不焉,润物无声,也就是说其大众传媒环境下的女性“信息环境的环境化”趋势越来越显著。

三、大众传播环境下健康的女性婚姻观建立

“地球村”的实现及发达的传播工具和手段为当代女性带来了更为便捷、多元的文化与价值标准。同时,多元文化的融会吸收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冲突,使得女性婚恋价值观念处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叉点上。在两种文化价值观的选择和取舍问题上,女性的婚恋观仍然处于暧昧、朦胧的状态。因此,在大众传播环境下引导女性建立健康的婚姻观很有现实意义。

1.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在媒介产品中有利于加强青春期教育和性知识教育宣传。这里的媒介产品指由媒介组织生产并提供给阅听人的媒介内容与物质载体的统一体,即载有信息内容的纸张、电磁波、胶片、磁带、光盘等最终劳动产品。而在这些媒介产品中多宣传青春期心理和生理教育以及性知识教育十分必要,落实发挥好大众传播的教化功能。首先,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关于婚姻恋爱,尤其是关于性的话题一直“难登大雅之堂”,父母在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中一直逃避提及这个话题。另外,学校是人们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来源地,而我国高校开设与青年婚恋教育的公共课程或选修课程的甚少。

当代女性群体系统的婚恋价值观体系还没稳定,她们需要的是他人的理解、体贴等从人文角度出发的关爱,是有针对性的、有具体措施的关爱。所以媒介产品应展开针对女性特殊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普及教育,以及提高女性自我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意识宣传。因此从大众传媒领域针对女性专题宣传很有必要。

2.社会媒体积极发挥其强大的感染力,充当“把关人”角色。列宁曾指出,婚恋“最重要的还是社会方面”。置身于高度普及的大众传播和广泛渗透的信息社会环境中,周围各色信息泛滥,良莠不齐。吴佳玲在她的《当下热播婚恋剧对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以上海高校在校女学生为例》中发现,女大学生的婚恋观的养成最主要来自于家人、朋友和大众媒介电视剧、电影,也就是说,热播婚恋剧是影响女大学生婚恋观的重要因子之一。从热播剧、软新闻、娱乐节目等的节奏和模式定位来看,其受众主要就是追求媒介塑造的虚拟世界的女性。因此在媒体传播的运用方面势必要要充分利用好大众媒介,正确规范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上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对人们价值观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社会各方力量应合理利用广播、电视、大众电影等资源对女性婚恋价值观进行正面引导,对媒介内容和其传达的信息进行严格把关,减少不良信息对当代女性身心发展的影响,尤其是注重社会化过程中不良的网络信息对女性婚恋价值观上产生的消极影响。当前的影视作品中,涉及宣传“小三”、“婚外情”的传播信息层出不穷,即使是一些反腐剧,也有意无意地将女性视为色权交易的工具或者高大的男人形象的陪衬。这都印证了网络媒介的规范化的必要性,也是对国家相关部门和媒体负责人的一种提醒———多只做些本土的正面积极的节目内容,寓教于乐,促使当代女性现有的婚恋价值观不断完善。

3.女性在面对媒介信息要学会辨别“现实环境”和“媒介环境”。大众传播媒介易混淆现实环境与“媒介环境”。面对倍增的信息量,女性应该自觉培养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提高自我的审美水平和鉴赏力。不可“麻醉”于电视剧、软新闻、娱乐节目提供的表面信息和虚幻满足中,亦不可对媒介过分依赖,应该意识到媒介带来的事实只是部分再现生活情景,而不能把媒介事实视为一种社会趋向。面对媒介带来的多元的婚恋价值观对我国传统女性婚恋观的冲击,我们要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自我“把关”形成理性健康的婚恋价值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4 月.

[2]彭思琦.《非诚勿扰》中女嘉其的功利性婚恋观-- 从布迪厄的资本理论角度解析[J].吉林才智,2012(17).

[4]丁汉青,论媒介产品性质的动态变化[J],国际新闻界,2008(9).

[5]吴佳玲,当下热播婚恋剧对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以上海高校在校女学生为例[J],中国性科学,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