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经济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简论“新常态”下安徽省的经济发展

  • 投稿丁丁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804次
  • 评分4
  • 92
  • 0

关琬琦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本文首先从概念和特点两方面介绍目前经济学界以及社会学界广泛关注的热点——经济“新常态”;然后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所表现出来的现状进行描述;接着分析了现阶段安徽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安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为应对“经济新常态”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安徽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01-03

纵观近年来中国GDP增长数据:2003年到2007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7.8%、7.7%,再到2014年的7.4%.数据显示,我国进入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2014年5月,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首次提出了“新常态”的概念.

1 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1.1 经济“新常态”的含义

在2009年,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首次提出新常态(New Normal)这一概念,主要描述了欧美经济发达体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很难再回到之前的发展状态,它的主要含义是:低增长、高失业将长期持续;企业利润缩减、资本回报率将降低.中国近些年来的经济现象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产生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与以前年份的经济发展形态有不同之处;新常态之“常”,则意味着在新的发展形态到来之际中国的经济发展保持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速适宜、生产结构优化、社会和谐.中国迈入“新常态”的经济发展阶段,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逐步产生重大改变.

1.2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

2014年,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表现

与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发展形态对比而言,2011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呈现新的形态.

2.1 从发展速度上来看,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4-2011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以接近10%的年平均增长率增长,在这段时期,中国的经济呈高速增长态势.但是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GDP增长速度开始回落,2012年GDP增速由2011年的9.3%下降到7.8%,2013年增速为7.7%.国家统计局于2015年1月公布中国2014年GDP增速仅为7.4%.现实经济发展现状表明:中国正在经历新的经济发展形态——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2.2 从结构上看,产业结构由不合理转为合理

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对比来看:近三年产业结构随着GDP增长速度放缓的同时发生了优化.从产业结构的发展来看,三次产业中的服务业所占比重与之前年份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农业和制造业的比重下降,服务业已经开始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逐渐改变了长期以来借助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的产业格局.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第二产业中的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速度也明显快于传统制造业.

2.3 从发展质量上看,低质量的发展转变为高质量的发展

201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效率有所提升.中国开始意识到发展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成败的“胜负手”,逐步摒弃了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的产业.节能降耗水平逐步提高,2014年上半年,单位GDP 能耗下降4.2%,能源消耗量达到六年来最大跌幅.中国的经济发展开始出现GDP与企业利润、财政收入大体同步,国民收入的实际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新格局.

2.4 从区域与城乡格局上看,不协调发展转变为协调发展

2011年开始,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开始快于东部地区.2014年上半年,中部地区的六个省(山西除外)工业增加值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10%以上;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和投资增速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在城乡结构方面,中国进入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阶段.2011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达到51.27%,首次超过50%,2012年为52.57%,2013年为53.37%,我国城乡不协调发展的格局正在加速改变.

3 安徽省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安徽省近些年的经济保持着快速、健康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增速快、结构优化、效益高、后劲强的良好态势.2006至2014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12.9%,2014年较上年增长9.2%,高于全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从经济总量上来看,2009年是安徽经济增长的分水岭.2009年以前,安徽省国民生产总值虽然在不断增长之中,但经济总量始终未能突破万亿大关,2009年安徽省实现10062.82亿元的GDP总量.2014年安徽省GDP达到了20848.8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高于全国水平.我省全年GDP总值首次突破2万亿元,人均GDP达34427元.

在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新常态”经济条件下,整体实力不强,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差别大,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也会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安徽省的经济发展虽有所提升,但是与我国其他发达城市相比,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3.1 安徽省经济发展基础薄弱

虽然与全国和其他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比,我省的GDP增长速度较快,但是总的来说我省的经济总量仍不大.虽然2013年我省的GDP总量达到19038.87亿元,但是与东部城市的生产总值比较来看,仅为江苏生产总值(59161.75)的1/3,浙江生产总值(37568.49)的1/2;在中部省份中仅高于山西和江西的生产总值,我省的生产总值在全国31个内地省份中位于第14位.由于安徽省人均生产总值为31684元,仅在全国位于第26位.

3.2 安徽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不合理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两者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产业作为就业的载体,其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在就业结构上反映出来;同时,对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合理的就业结构体现出重要作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典型的“三、二、一”的倒金字塔产业结构布局,而且这些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同系数都比较高(接近于1),也就是说各个产业的就业分布与三次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发展较为一致,与这些发达城市相比,包括安徽省在内的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布局,第二产业是支柱产业,它能够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但现在正处于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时期,第二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安徽省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较低的劳动生产率以及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占很高的比重是我省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通过与发达城市相比得到如下结论:在三次产业中,安徽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远远超出一般水平,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略低于一般水平,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与一般水平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目前来看,安徽省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与产业结构存在不协调,应采取相关措施改善这一现状,使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3.3 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低,居民收入低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投资和消费这三驾马车.然而受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出口放缓,经济发展更依赖于国内的投资和消费.安徽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更多来源于投资的拉动,特别是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但是并不会一直存在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并不会持久.在全国总体经济放缓、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的现阶段,若要实现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则需要依赖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居民消费能力主要取决于其拥有的可支配收入和持有现金等因素.我省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为上海的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上海的2/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上海的1/3,城镇化水平、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均处于较低水平.我省的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不到城镇居民的1/3,说明了我省的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都较大,对于安徽来说,消费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4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安徽省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在中国整体经济面临经济增速换挡的时期,安徽省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镇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发展仍存在不合理之处等问题.在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和方式都开始发生转变的重大关口,如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认识新发展趋势,改善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实现“新常态”下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对我省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4.1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以消费带动安徽经济发展

政府应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居民的劳动报酬收入.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应加快农村居民转移就业步伐,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城乡居民公平就业,缩小城乡差别.

另外,政府应积极优化创业环境,引导居民通过积极创业来增加收入.完善投资环境,建立健全投资保护机制,将居民的闲散资金更多引入实际生产领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增加居民财产收入.在增加居民财产收入的同时也应完善消费环境,让中低阶层居民敢于消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刺激居民消费,提高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带动居民的消费积极性,进而带来经济的增长.

4.2 大力发展创新产业和服务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5年,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明确提出: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为创业创新搭建新平台,首次提出“众创空间”概念.当今,中国各大城市都在发展创新产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机遇,安徽省也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并完善创新产业的服务,积极推动创新产业的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发展.从目前安徽省的现实情况来看,安徽省应充分利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验点和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等平台做好产业转移、自主创新等试点工作.安徽省应做到顺应时代的发展,鼓励创新创业,建立面向大众的创业服务平台,不仅有利于激发亿万群众的创造活力,更能够实现有效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迅速发展,从而实现扩大就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这对于安徽省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表明,服务业的比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上升,并将在工业化后期阶段逐步超过第二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安徽省应借鉴发达城市在服务业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加快服务业的发展进程,在服务业发展方面政府应加强其引导力量,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服务业的整体发展,着力解决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扭转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4.3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拉动经济增长

我省应促进产业结构重心的转移,主要集中在三大产业结构比例的调整,促进产业发展重心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大力深化改革传统服务业,尽快实现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结合,重点是推进信息软件、工业设计、互联网金融、商贸物流、旅游文化等产业的发展,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增长.在立足于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应加快传统支柱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转变,使传统优势行业的发展与现代新兴行业相结合,更有利于安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鼓励创新,不断促进技术和产品的革新进而带动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强信息、汽车、化工、家电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对于安徽省来说,第一产业仍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显得更加任重而道远.当前就业的主要部门仍然是第一产业,农村仍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急需转移出去.为此,我省应建立各种培训机构和宣传平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和技能培训,以市场为导向设定各具特色的培训内容,做到有针对性的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使农村居民掌握一技之长.同时,利用当前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会,积极承接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把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流通、服务等领域,实现农村劳动力“因地制宜”,从而实现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就业的协调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胡家勇.经济“新常态”下区域发展动力的转换[J].区域经济评论,2014(06).

〔2〕赵凌云,辜娜.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湖北发展新机遇[J].湖北社会科学,2014(10).

〔3〕王庆丰.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整体协调性测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112-114.

〔4〕刘世锦.进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J].中国发展观察,2014(04).

〔5〕张慧莲,汪红驹.中国经济“新常态”[J].银行家,2014(06).

〔6〕袁维海,吴波.“新常态”下,安徽经济如何作为?[N].安徽经济报,2014-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