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经济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养老经济支持研究

  • 投稿diba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809次
  • 评分4
  • 53
  • 0

沈 希

(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摘 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老龄化现象日趋加重,老年人养老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将苏州市吴江区江村作为研究点,思考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可能面临的困境,从而促进农村养老模式更新及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养老模式;经济支持;城乡一体化;社会工作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F80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070-02

1 研究背景

中国历经改革开放30年,正面临着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人口老龄化日趋加剧.尤其在经济收入相对较低、老年人口占较大比重的农村,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而经调查发现,经济状况较差成为老年人生活和养老困难的核心问题.

作为社会工作的学生,一直秉持着“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更多地从专业知识的视角来思考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可能面临的困境.如今,中国城乡一体化格局尚未完全确定,针对老年人养老问题,旧有的模式与方法难以满足新兴的需求.

吴江,自古以来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2012年,吴江在新农保制度建设中,出台了一套养老保障城乡一体化政策:将劳动年龄段被征地农民及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本区农村劳动力逐渐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正逐步实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与城市居民“三大并轨”,吴江成为了养老改革进程中的典型范例.

1938年,《江村经济》的出现,让吴江江村因而被学人看作是观察中国农村的窗口.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江村以乡镇企业起家,不断朝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农业人口比例下降14%.2010年统计的全村60岁以上老人共807人,占27.9%,江村已经是一个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的社区.

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作者选取了吴江江村作为切入点,将深入江村先通过调查经济支持这一维度,探求老年人养老问题的真正所需,以提出进一步完善健全养老机制的建议并努力促进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

2 调研内容

为全面、真实了解江村老年人的养老现状及需求,作者在江村就老年人养老问题进行了问卷发放和结构性访谈等一系列初步调研.分别在江村25个村民小组中对60-75周岁的老年人随机发放问卷85份,有效问卷80份,问卷置信率达94.10%,访谈调查对象为村中60-75周岁无子女及单身的老年人、低保户老年人和部分村干部,旨在了解特殊群体的养老需求,进而采取针对性帮扶.

3 江村养老经济支持现状和需求分析

3.1 基本情况概述

根据调研数据分析,江村60-75周岁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90%以上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程度,不太熟悉和不了解养老政策的老年人超过了半数.46.25%的老年人曾从事务农,说明土地仍是江村老年人的重要经济支撑.

江村仍以小家庭为主,历史上就有少生的传统,这也是家庭养老支持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易造成“失独”和“空巢”现象.

3.2 养老现状分析

江村有高达82.5%的老年人未购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在江村老年人心目中,养老主要还是得依靠家庭,还不习惯于购买养老保险来作为老年生活的经济保障.另外,在调查还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反而会购买养老保险,而经济条件较差的老人却无能力购买,这将加大后期两者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异.很多老人是家庭收入来源的一部分,依靠其收入在物价水平较高的苏州地区维持个人生活的同时补贴家用,这将对其经济造成压力.

医疗仍是老年人生活中的一笔较大开销,除此之外由于风俗使然,人情花费也占了足足67.75%,使得经济压力更重.总体而言,江村老年人恩格尔系数较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

在医疗条件、物质条件较高的苏州地区,60-75周岁的老人一般情况下还是有能力在老伴的帮助下,进行自我生活料理.但随着年龄的增高,选择子女照料的比率也不断上升.同样的,没有人选择养老院和康复中心等机构照料,也没有选择请家政保姆,原因一般为不愿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经济条件也不允许.

对于江村老年人来说,相比经济方面的改善,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得到的情感关怀.社区服务观念也在江村有了一定影响力,老年人们也开始渴望得到如市区和城镇上完善的社区服务.

4 江村养老经济支持问题和原因分析

4.1 家庭养老经济支持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子女为赡养主体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弱化.从之前的调查可以清楚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江村老人拥有的子女数量较少;二是许多中青年纷纷前往吴江、苏州等中心城镇或上海等大城市甚至国外工作和生活,寻求更好的发展,而孙辈一般跟随父母在外生活或住校,即使在经济条件不错的江村,“空巢”老人数量也逐渐增多.调查发现,江村独自生活的老年人占18.75%,而农村传统的几代同堂仅占1.25%.三是自己储蓄养老逐渐替代了子女赡养,57.50%的江村老年人仍是自己储蓄养老,只有16.25%是子女赡养,而且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是十分有限的,一般仅能保障老人的最低生活水平.另外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因为子女提供资金的多寡取决于子女的经济收入和孝心.

尽管家庭养老模式在经济支持上没有占主要地位,但在老人的生活和医疗照护支持及情感支持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这些特殊群体生活上无人照料、精神上孤独甚至受折磨.农村社会中又严重缺少可供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公共设施和场所,使得他们在精神上倍感孤独,这更说明家庭养老模式将来也许会从经济支持逐渐转向情感和照护支持为主.

4.2 自我养老经济支持

农村老年人本就收人低,积累少,江村60-75周岁老年人年收入分布情况与是否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有一定联系.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加上土保补贴大约为每年2000元,因此未购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且自己没有其他收入的老人收入大都在2000-3000元.而年收入在30000-40000元的老年人大部分是自己从事劳动生产收入所得加上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收入.但是农村老年人口自我养老的保障不稳定,江村老年人口大多从事的是家庭农业或工业生产劳动,收入较为薄弱,而且自我养老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身体状况的弱化而逐渐下降.此外,有些经济能力较强的老人的收入除了用于自己和老伴日常生活外,还要补贴子女,因此,经济状况较差成为老年人生活和养老困难的核心问题.

4.3 社会养老经济支持

吴江在新农保制度建设中,出台了一套养老保障城乡一体化政策.但在江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极低.一方面,很多老年人的收入被用于各种基本开支后所剩无几,个人筹资能力低;另一方面,老年人仍具有“养儿防老”的意识,认为家庭和子女可以为自己养老.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基本上都是子女自助购买或政府有补贴,因此,如果没有政府财政适度的承担,大多数农村居民无力承担较高的养老费用,许多江村村老年人必然被排斥在养老保障制度外.另外,与城镇的社区相比,江村跟其他农村一样,公共服务设施及人员配备严重不足,缺少专门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生活面临许多困难,特别是精神生活匾乏.因此在选择改善生活质量的哪个方面时,超过半数的老年人选择了社区服务.

5 解决江村养老经济支持问题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知,现有的江村养老方式存在着很多问题,家庭养老作为传统的农村养老方式已逐渐被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所取代.在城乡一体化的新背景下,新的农村养老保障经济支持体系应该是以社会养老为中心,以家庭养老为坚强后盾,优化组合的一种多元化的养老方式.

5.1 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江村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应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扶持.保险费的缴纳方式也应灵活多样,一方面可按月或按季甚至按年度缴纳,另一方面可适当放宽要求,可补交、预交.还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配套措施,提供养老院和老年活动中心场所,完善其基础生活设施、医疗、心理法律咨询等多功能服务.同时,呼吁社会志愿者投入到扶持农村老年人口的活动中,使江村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5.2 适度调整计划生育政策

政府应在保证能控制人口数量的前提下实行一些新的生育举措,减轻子女养老的负担与压力,缓解江村养老危机.虽然在调查中江村并没有出现子女不愿赡养的情况,但仍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子女赡养父母的自觉性.

5.3 发展江村经济

发展江村经济,是解决村民养老问题的关键.提高村民收人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继续传统农业种植和水产业养殖,发展多元化产业;吸收城市资金投人农村开发,城乡一体,统筹安排劳动力资源;开发以江村历史文化为中心的旅游业;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村养老保障的基础,也是实现养老模式本土化的经济基础.

5.4 运用社会工作方法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5.4.1 个案工作

基于个案工作的“亲属责任”原则,社会工作者可运用个案工作中的“联合家庭模式”介入江村养老问题,唤起子女关爱老人,物质上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生活上给予老人必要的照料,引导老人与子女间建立彼此接纳、感情交融的和谐家庭关系.

5.4.2 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将面临相同困难的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集合起来,建立互助小组.运用小组集体的经验和力量解决老人所面临的经济困难.此外,小组活动还有助于排解老人的孤独无助感,让他们获得情感支持.

5.4.3 社区工作

社会工作者要倡导政府在政策上照顾到江村老年人,并广泛开展养老助老的宣传教育活动,在社区内树立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同时,广泛开展适合农村老人的文化休闲活动,鼓励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发挥“余热”,自强自立,实现自身价值.

6 结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生都必须经历老年这一自然阶段,关爱老人、关注老年人的问题就是关注我们自身的未来.能否通过努力,构建一套可行的本土化老年社会工作模式,能否为正处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地区养老发展提供范例,为决策者提出参考,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Kathleen McInnis-Dittrich:Social Work with Elders,2nd ed.,20-24.

〔2〕李祥专.人口老龄化下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困境与出路[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5).

〔3〕阮海燕,侯文泽,等.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反思[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7).

〔4〕谢舜方.江村七十年——中国农民的小康之路[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