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经济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兰州市志愿者激励对策研究

  • 投稿总攻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268次
  • 评分4
  • 95
  • 0

杜爽,王文棣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志愿者在社会服务工作中越来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逐渐形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人力资源。我们需要通过更多的激励措施来吸引更多的成员加入到的志愿服务工作中。双因素理论恰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激励对策研究的路径,结合对兰州市志愿者激励机制中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分析,总结其激励过程中的问题和原因,从而提出了能够加强激励机制的保健和激励功能的对策及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双因素理论;志愿者;激励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4.074

我国志愿服务发展起步较晚,1981—1990年,中国志愿服务才进入起步阶段,此后十年中,志愿服务开始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已建立超过43万个志愿者组织、19万个志愿者服务站,常年开展活动的志愿者超过5000万人。但与一些发达国家平均30%~40%人群为常规志愿者的比例相比,中国在志愿者数量、服务质量、可持续发展及志愿服务专业化方面,还具有较大的差距。兰州市处于我国内陆欠发达地区,志愿服务较之以前有了更加广泛的延伸,无论是在国际马拉松赛、兰洽会、电影节等活动中,还是在社区、福利院学校里我们都能够看到志愿者的活跃身影,但对比我国发达地区仍存在很多不足。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志愿者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使我们的志愿者队伍更加壮大、志愿者权益更有保障、志愿者服务质量更高、受益人群更为广泛。让我们的志愿者队伍在社会公共服务工作中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兰州市志愿者现行管理与激励措施的现状

目前,兰州市志愿者人数已经达到30多万,志愿者人数占常住人口数为10%左右,刚刚达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志愿人数标准。单就兰州市城关区来看,2009年12月城关区文明办建立了志愿者总站,即“爱心集结”志愿者组织,总站共有各类志愿者服务站56个,志愿者服务队536支,共有各级各类志愿者共计2万余人。目的就是能够通过志愿活动,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助,促进社会进步。

1.1政策管理

兰州市的志愿者管理办法依据《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了包括注册的基本条件、注册机构、注册程序、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志愿服务要求等方面的内容。首先,规定年满十六至十八周岁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者;未成年人员参加志愿服务,应当征得其监护人的同意。志愿者要具有奉献精神;具备与所参加的志愿服务项目及活动相适应的基本素质;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志愿服务组织的章程和其他管理制度。

其次,注册机构为文明办、街道办事处和个别职能部门。申请人直接到开展志愿者注册工作的志愿者服务队或志愿者服务站提出申请或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提出申请,填写注册志愿者登记表。经过注册机构对申请人进行审核合格后,注册机构向申请人颁发志愿者证和胸针。志愿服务组织应在注册志愿者证上标注注册号,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为注册志愿者编制本地管理服务号码。

1.2志愿者的激励与评价措施

志愿者组织依据已认定的注册志愿者服务时间,实行星级认证制度和奖章授予制度;结合注册志愿者服务业绩,推荐其参加评选表彰活动。注册机构根据志愿者注册后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累计,认定其为一至五星志愿者。星级志愿者佩戴相应标志。志愿者注册后,参加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到30小时的,认定为“一星志愿者”;服务时间累计达到60小时的,认定为“二星志愿者”;时间累计达到100小时的,认定为“三星志愿者”;时间累计达到200小时的,认定为“四星志愿者”;时间累计达到300小时的,认定为“五星志愿者”;注册机构对星级志愿者认定后,在其注册证及相关标识上进行标注,志愿者注册后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累计达到500小时以上的,由相关机构授予志愿服务奖章。各级志愿者组织主要依据注册志愿者的服务业绩,参考服务时间,定期组织开展评选表彰活动,授予志愿者荣誉称号。

2兰州市志愿者激励措施中的问题分析

2.1保障因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1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兰州市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兰州市青年志愿服务条例》、《兰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管理办法》、《兰州市青年志愿者总站章程》等文件,但是并不具有法律保障效力,所以大众对于志愿者这一身份的认同感并不高,也不会增加社会各基层对志愿者的关注,这必然会降低大众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意愿。更重要的是对于现有的志愿者来说,他们并没有从志愿工作中得到应有的成就感和尊重,这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最终难以保持志愿服务持续性和忠诚度。

2.1.2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

志愿活动和服务项目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就是物质的支持,虽然兰州市的志愿服务经费来源比较广泛,但是这其中政府部门提供了最主要的经费支持,在经费筹集上并没有很好地整合社会力量。数据统计显示:其中来自政府拨款和企事业单位捐助的经费占48.3%,来自社会捐款和基金会赞助占11.7%,由志愿者组织自筹和志愿者自助承担的占25%。这使得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缺乏长期有效的经费支持,从而影响到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

2.1.3缺乏有效的志愿者绩效评估制度

当前兰州市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志愿者评估制度,“星级认证制度”和“奖章授予制度”并不能有效地激励志愿者的服务热情。评估结果并不能达到激励志愿者的效果。有的志愿者可能会因为一些特殊的服务项目而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但最终可能并没有得到与之努力相匹配的奖励,这对于志愿者的热情是一种伤害。这可能需要志愿者组织对志愿服务项目和内容的等级水平具备有效的划分标准。志愿者组织没有扩大这种评估结果的影响力,评估与奖惩往往只停留在组织内部,公众可能并不清楚组织的评估办法,更不会关注志愿者组织,但这对于组织的公信力建设和公众志愿服务意识的加强至关重要。

2.2激励因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2.1志愿者缺乏专业性

志愿者来自社会各个不同的行业,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对于相关的志愿服务技能和知识必然是缺乏的,因此志愿者接受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是必需的。而部分志愿者很少接受到正式的培训,这不仅不能提高志愿者自身综合能力,更不利于志愿服务质量的提高。从兰州市对加入志愿组织的要求来看,“报名就行”占15.6%,“报名加面试”占19.1%,“报名、面试、再加培训”占65.3%,对于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只占到16%,“没有要求,也不需要相关培训”占了13.6%。由此可见,不仅在在志愿者招募时需要有条件限制,在进行志愿服务前亦需要专业的培训,只有做好专业培训工作,才能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专业化程度。

2.2.2公众缺乏公民意识,对志愿者的社会认同不足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公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公民社会自主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在一些领域公民参与社会的意愿不强,缺乏热情。兰州市常住人口360多万人,志愿者注册人数为30多万,占常住人口的10%左右。另一方面,限于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和现行社会“利己”的社会氛围影响,公众对于这种不追求物质利益却要自我奉献的行为并不认可。社会认同对于志愿者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激励因素,由于缺乏对志愿文化的培育,整个社会对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的认可程度也较低。这源于志愿者的法律地位不够清晰,所以志愿者心理上的工作成就感自然便会降低;这样便无法激励更多的民众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3完善兰州市志愿者激励措施的对策研究

3.1加快志愿者服务的相关法律体系建设

以立法的形式来规范和保护志愿者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提供相应的适用于志愿者的社会保险制度,用法律的强制力来保障和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这需要相关部门尽快颁布《志愿者服务法》和《志愿者权利保护法》等具有法律保障效力的法规。只有法律才能确立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的合法地位,才能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建立统一的专业组织协会作为管理者对志愿者进行管理,防止多头管理,导致互推责任的现象,政府部门要放宽对志愿者组织的限制。使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在从事志愿服务时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3.2拓宽志愿者服务经费的筹集渠道

3.2.1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与社会非营利组织有着相同的使命,就是为大众服务。非营利组织由于其非营利性决定其必须要依靠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来维持组织的正常运作。政府部门承担着更多的社会公共责任,对志愿者组织的支持也是其承担公共服务责任的体现。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和相应的优惠政策来减轻志愿者组织的财政负担。

3.2.2志愿者组织

传统意义上志愿者组织是标准的非营利组织,资金大多来自于政府的资助,这更加增强了志愿者组织对政府部门的依赖程度。①要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政府部门一般承担了志愿者组织大部分的资金需求,志愿者组织需要具备政府给予组织稳定性支持的理由,这样才能得到政府部门持久性支持。其次要处理好与盈利部门的关系,确定潜在的捐赠对象。处理好与其他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对于志愿者组织的公信力建设也很关键。②慎重筹集资金方案的选择。非营利组织的筹资要求以用定筹,所以志愿者组织首先需要确定筹资目标,其次是筹资的方式、时间、渠道、活动等都需要详细的规划和选择,这对于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团队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完善志愿者绩效评估制度

3.3.1建立志愿者个人档案库

建立志愿者个人档案不仅可以建立统一的志愿者数据库,这就好比是志愿者的“身份证”,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类别、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时间、培训时间等信息纳入到“身份证”中,对志愿服务的提供者实现归档管理。这需要志愿者在注册和通过审核之后,详细地填写“服务志愿书”,不仅需要明确自己的基本个人信息,更要对自己的服务动机、服务时间、专业特长等做简单介绍,增进与组织的相互了解,提高培训和服务效率。

3.3.2确立科学公平的衡量标准

需要对志愿者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工作难度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①在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之前志愿者组织或主办方就需要对各项服务内容制定具体明确的服务规范和工作指标。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敷衍了事的现象,提高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质量,对于之后的志愿者评估也会更加便利和公平。②给志愿者发放“时间银行卡”,将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存入“时间银行卡”,当志愿者个人在遭遇困难或陷入困境时可以申请从“时间银行卡”中支取被服务的时间。通过“时间银行卡”形成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志愿者享有优先从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获得帮助的权利,“时间银行卡”可以成为志愿者在享受这一权利时的依据和标准。

3.4加强对志愿者的专业性培训

3.4.1对不同的志愿者进行合理区分

依据志愿者本身的职业、专长、经验等将志愿者进行划分,以便于对不同类型的志愿者进行分类培训,可以依据每个志愿者的个性进行相对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每个志愿者都学有所长。尽可能使志愿者能从事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服务。这样可以提高志愿者的培训效率,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质量,还能进一步增强志愿者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志愿者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

3.4.2强化培训效果

要取得专业性的培训结果,就需要专业型的培训主体。例如:专业的医疗机构、学校等都可以成为志愿者的培训主体。专业性的培训机构对于志愿者的培训效果和志愿者的服务质量至关重要,如果培训主体专业性不强,或者对于培训持敷衍的态度,那么志愿者对于培训更不会重视,同时要严格志愿者的培训考核。首先要保证志愿者培训过程的彻底性,不能仅仅流于形式。

3.5增强大众的公民意识,培育志愿文化

3.5.1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志愿者的重视度和关注度

我国社会公众对于政府有着极大的依赖性,政府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公众对于某些社会事物的态度。所以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其权威性来吸引公众对志愿服务的关注,可以运用电视、网络等手段对志愿者服务进行弘扬和宣传,使更多的人来关注和了解志愿者。可以配合志愿者组织举办一些民众可以公共参与的活动,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和社会主人公意识,设立能使志愿者组织与公民互动的专业部门或者网络平台,公民可以通过这些通道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诉求,使每一个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3.5.2志愿者组织要加强自身的公信力建设,提高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

①志愿者组织首先要认清自己的性质、使命和价值取向。志愿者组织是社会非营利性组织,要为社会公共服务和需要帮助的群体或个人提供无偿性服务。其性质决定了志愿者组织可以无偿的接受社会公共资金,在接受社会公共资金的同时,也同时承担了这部分资金所承载的公共社会责任,要赢得公众、媒体、捐赠者、志愿者等的信任和认可,就必须认真履行其责任与义务。②建立多元化监督体系。首先要确立志愿者组织无私、互助、奉献与公共责任理念。其次政府部门在宏观层面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对志愿者组织进行监督和管理,最后志愿者问责机制的建立可以在微观上对其财务状况及其他活动进行规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何杰.双因素理论视域中的社区志愿者激励机制探究——以宜昌市珍珠路社区志愿者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3.

[2]高洁.兰州市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3]宋斐然.我国NGO志愿者激励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3.

[4]彭秀清.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5]邓国胜.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模式[J].社会科学研究,2002.

[6]周澜.我国志愿者激励机制探析[J].经营管理,2012.

[7]党秀云,蒋欢.我国志愿者权益保障:困境、问题与对策[J].公共管理科学,2010.

[8]孙婷.志愿失灵及其校正中的政府责任[J].中国行政管理,2010.

[9]杨振梅,周序.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以厦门大学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13.

[作者简介]杜爽(1992—),女,甘肃临夏人,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学;王文棣(1971—),男,甘肃临洮人,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学、民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