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经济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医养结合”机构模式研究

  • 投稿美少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688次
  • 评分4
  • 19
  • 0

区慧琼

(天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300000)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采取居家养老模式,实践证明其弊端甚多,对传统机构养老模式的更新,是经济社会发展后对养老服务提升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和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基本现状,认为向社会化养老过渡,引入“医养结合”机构模式,将医疗与养老功能相结合,是应对我国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新思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老龄化; 机构养老; 医养结合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6-0009-03

收稿日期:2015-05-06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已于20世纪末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而且老化速度快,1990年代以来年均递增3.4%。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采取的是居家养老的模式,实践证明其弊端甚多。现今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加上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矛盾重重,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和突发性,患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治疗和看护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则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的方式。而现状却是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医疗和养老分离。纵观发达国家养老服务体系改革历程,对传统机构养老模式的更新,是经济社会发展后对养老服务提升的必然要求,服务整合和养老机构转型也已是必然趋势。向社会化养老过渡,引入“医养结合”机构模式,将医疗与养老功能相结合,是应对我国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新思路。

一、何谓“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

.所谓“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内容的充实以及服务质量的提升,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更加关注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以区别于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突破了传统医疗和养老分离状态,是集医疗、护理、康复和基础养老设施、生活照料程度、无障碍活动范围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还覆盖了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治疗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医疗健康保健服务项目。

“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慢性疾病、易复发、大病恢复期、残障及绝症晚期老年人,为其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的内容是为需要医疗护理的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但医疗水平因人而异,因为一般对医疗技术含量要求不会很高,因而应当至少达到一级医院的医疗水平。因此,相比于普通的传统养老机构养老模式,“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中,服务内容除了传统养老机构提供的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休闲娱乐服务外,疾病诊治、住院护理、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一定水平的专业医疗服务项目也是“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最重要的服务内容。老龄问题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服务的提供主体需要政府部门发挥宏观调控主导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元素,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多方服务主题资源,使其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责与任务。一方面,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包括民间私人资本和慈善基金等)进入“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市场;另一方面,引导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和组织、志愿组织和其他公益组织共同参与到养老服务提供中来,使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能够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得到适宜的、持续的医疗和养老服务。

二、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基本现状

.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等特点,根据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1.8 亿人,占目前总人口的 13.3%,其中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了一个亿,占目前总人口的 8.9%。与 2000 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中国 60 岁与 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率分别上升了 2.9%和 1.9%。据推测,2025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率将达到25.6%。纵观发达国家老龄化发展历程,都是属于先富后老或者富老同步,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国却是未富先老,在经济尚不发达、仍未实现现代化的情况下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老年人特定的生理决定了其对医疗服务需求较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显得尤为突出,庞大老年群体的医疗养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压力越来越大,人口老龄化问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目前,老年病专科医院和专科门诊规模小、数量少,大部分医疗机构仅对老年患者提供门诊和病重时的短期住院。近年来由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规划指导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给予支持和资金上的支持,许多城市的社区养老卫生服务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然存在服务水平发展不平衡、业务能力有限、辐射面窄等问题,仅能满足其周边生活自理能力尚可的老年人的一般医疗服务需求。究其根源,主要由于社区养老医疗护理时间较短、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健全、专业水平过低、人力资源缺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中科院院士钟南山教授就曾经对媒体表示:社区养老除了缺少全科医生外,医务人员普遍素质都不太高。传统的养老机构同样也存在数量少、资金匮乏、组织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大多医疗设施配备简单,没有规范的医疗管理,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同样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实际需求相比尚存巨大差距。由于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照料服务分割、各级服务机构之间服务供给分散,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医疗卫生和社会照料处于分割状态,服务碎片化,最终导致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质量低。

据调查显示,大部分老年人都希望在晚年时期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得到生活照顾和医疗服务。通过宋宝安等对2 196位老年人的问卷调查发现,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求是其最主要、最基本的需求项目,在问卷提出的问题中,医疗护理高居首位,比重达83.3%。而“看病难”的问题则是老年人尤为担忧的问题,占受访者的56.7%。问及原因,大多数老年人表示,全科医生缺少,老年病专科医院及老年病专科门诊少,医务人员普遍素质都不太高,一些老年人的常见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见,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医疗机构受利益驱动机制的影响,时常出现小病大检查等不负责任的问题,给失能或半失能、收入相对偏低的老年人造成了“看病难”的困境,既耽误老年人的治疗,也给家庭增加了负担。据此,近年来国际社会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提出了“医养结合,持续照顾”的理念,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逐步下降的过程中不需要不断变更养老场所,尽可能使需要不同程度照顾的老年人能长期在熟悉的环境中居住并得到良好的照顾和医疗服务,使老年人晚年最终能够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三、“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主要的创新思路和做法是针对有长期就医需求的老年人群体,从政策层面促成或者机构之间资源达成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合作,整合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从而有效解决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根据原国家卫生部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人均患有疾病2—3种,慢性病发病率53.9%,是调查人群平均水平的4.2倍。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需要长期的、持续的、综合的医疗康复护理,因而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发展“医养结合,持续照顾”的养老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社会化养老事业引入了“医养结合、持续照顾”的理念,步入了由居家养老模式逐步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阶段,许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纷纷促进“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北京市胸科医院改建为北京市老年病医院,北京市化工医院转为老年护理医院,开设了长期接受有病老年人住院的病区。上海市于1997年就已经设立的“88547”(拨拨我社区)的社区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服务。温州市万福养老护理中心,由原温州万福医院转型而来,并且已完成登记成为温州市首家获批的“医养结合”民办养老机构,为入住老年人和社会老年群体提供临床医疗、急诊救助、康复、预防保健、临终关怀等专业医疗服务。重庆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兴建了由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第一家由大型公立医院主办的青杠老年养护中心,对“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广州市友好医院、青岛圣德老年护理院等机构也开展了“医养结合”形式的服务。在“医养结合”探索过程中,通过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多方式结合,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得到有效共享,实现了优势互补、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为自理、不自理和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护、营养配餐、保健医疗、康复调理、修身养心等高品质照护服务,减轻家庭子女的负担,有助于解决现阶段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前述问题。综合以上分析,医疗行业属高投入、知识密集型行业,行业准入标准高,因此,以医疗机构承办养老或者依托医院转型为养老机构尤为适宜。由其开办养老业务可以依托自身医疗卫生资源,直接设置实行“医养结合”机构模式的老年人专门科室,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强化服务与管理,而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一批具有较高医疗水平的“医养结合”机构从而减少资金投入,缩短建设周期。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质量、克服碎片化服务、增强服务的连续性,政府需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政府资金投入以及机构网点分布,引导社会资本(包括民间私人资本和慈善基金等)进入“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市场;另一方面,对以“医养结合”方式经营的医疗或者养老机构给予政策扶持,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规范等方面给予帮助,引导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和组织、志愿组织和其他公益组织共同参与到养老服务提供中来,并鼓励其用“医养结合,持续照顾”的理念去经营,使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能够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得到适宜的、持续的生活照顾、健康监护、疾病治疗甚至临终关怀等医疗和养老服务。同时,明细的收费标准、公开透明的收费细则,国家养老、医疗保险的保障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如能结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把“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定点机构,并加强监管,使养老基金和医保基金能有机结合、合理使用,将有利于老年人在负担得起的前提下享受到基本的养老和医疗服务,减轻社会、单位和家庭的负担。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郑晓婷.我国城市社区养老研究分析[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3-14.

[2]王荣欣,等.我国老年人医疗服务现状及医疗服务需求[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2).

[3]于卫华.“医养结合”型长期照护的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13,(4):91-92.

[4]刘国萍.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6-7.

[5]李健仁.大型医院扶持社区医疗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8,(4):28-29.

[6]孙雯芊,丁先存.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模式可行性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7]刘红.中国机构养老需求与供给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9,(4):59-64.

[8]邱刚.上海养老机构社会化运作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徐冬英,陈珊珊,覃秀英,等.广西养老机构现状调查[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4):110-112.

[10]杜鹏.中国,谁来养老[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95.

(责任编辑:韩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