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谈平遥方言人称代词作定语时“的”字的隐现问题

  • 投稿柔柔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859次
  • 评分4
  • 76
  • 0

摘 要:平遥方言没有所谓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当人称代词作定语时,一般采用以“的”字结构构成的偏正短语表示人称代词与所修饰的名词之间的所属关系。在此结构中,“的”字可以隐现。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平遥方言最基本词类的人称代词在作定语时,“的”字的隐现情况与现代汉语差异很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平遥方言人称代词 定语 “的”字的隐现

一、引言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中国境内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古代县城的原型。平遥古城拥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于1997年12月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与“云南丽江古城”“四川阆中古城”和“安徽歙县古城”并称为中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①。根据李荣(1985)对中国官话方言的分区,山西省及其毗邻地区有入声的方言从北方话中被分离出来,称“晋语”。晋语的主体在山西,平遥方言地处晋语区的中心地带,其方言属晋语并州片。

与英语、法语、德语等西方语言不同,现代汉语没有所谓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当人称代词作定语时,一般采用以“的”字结构构成的偏正短语表示人称代词与所修饰的名词之间的所属关系。“的”字前面的人称代词作定语,被修饰的名词成分是中心语。在此结构中,“的”字有时可以隐现。然而,“的”字的隐现问题一直是汉语语法界的一大难题,因为其中涉及的因素太多,除句法因素外还有非句法的音节、语义、语用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不是独立起作用的,它们纠结在一起,使得人们难以用明确、严格的规则作出带预测性的归纳。平遥方言人称代词在句中作定语时,同样呈现复杂多样的形式,且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笔者将在本文中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本文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最小对立对”为基本描写单位,特别是在描写人称代词特殊用法时,以最小对立对的对比为基本研究方法,以“替换法”为基本描写技术(金立鑫,2007),建立“测试框架(槽)”,通过替换在同一结构中位于相同位置的成分,归纳出平遥方言人称代词作定语时“的”字的隐现问题。由于平遥东南乡受邻县沁源方言的影响(侯精一,1982),与平遥城内方言存在明显的差异,故本文所探讨的平遥方言仅指平遥城内的方言。

二、平遥方言人称代词作定语

先看以下几个“测试框架(槽)”之中建立的例句:

(一)测试框架(槽)A

平遥方言人称代词+(的)+妈妈/哥哥/姐姐/爷爷/叔叔/朋友/老师……

(1)a.哑②妈(妈)③ *b.我的妈(妈)

(2)a.哑老师 *b.我的老师

(3)a.我们姐姐 *b.我们的姐姐

(4)a.咱④爸爸 *b.咱们的⑤爸爸

(5)a.咱儿子 *b.咱们的儿子

(6)a.年⑥哥哥 *b.你的⑦哥哥

(7)a.年朋友 *b.你的朋友

(8)a.年小王⑧ *b.你的小王

(9)a.年们师傅 *b.年们的师傅

(10)a.兀家姑姑 *b.兀家的姑姑

(11)a.兀家们徒弟 *b.兀家们的徒弟

通过以上“测试架(槽)A”中建立的例句,我们可以发现,当平遥方言人称代词作定语修饰诸如“爸爸”“妈妈”“老师”“朋友”等表示称谓关系的名词时,无论该名词是普通名词还是如例(8)所示的专有名词,无论称谓关系是否属于亲属关系,“的”字都必须隐去。

(二)测试框架(槽)B

平遥方言人称代词+(的)+平遥/县/村儿/乡上/镇上/居舍⑨……

(12)a.哑平遥 *b.我的平遥

(13)a.我们村儿 *b.我们的村儿

(14)a.咱镇上 *b.咱们的镇上

(15)a.年太原 *b.你的太原

(16)a.年们乡上 *b.年们的乡上

(17)a.兀家居舍 *b.兀家的居舍

(18)a.兀家们地儿 *b.兀家们的地儿

通过以上“测试架(槽)B”中建立的例句,我们可以发现,当平遥方言人称代词作定语修饰诸如“平遥”“镇上”“居舍”“地儿”等表示地点的名词时,无论该地点名词是普通名词还是专有名词,“的”字都必须隐去。这个用法和上述人称代词修饰表称谓关系名词时的用法十分相似。

(三)测试框架(槽)C

平遥方言人称代词+(的)+花花/草草/书/报纸/钱儿/床子……

(19)a.我(种)的花花 *b.哑(种)花花

(20)a.我(种)的月季 *b.哑(种)月季

(21)a.我们(种)的草草 *b.我们(种)草草

(22)a.咱们的报纸 *b.咱报纸

(23)a.你的书 *b.年书

(24)a.年们的钱儿 *b.年们钱儿

(25)a.兀家的床子 *b.兀家床子

(26)a.兀家们的课本 *b.兀家们课本

通过以上“测试架(槽)C”中建立的例句,我们可以发现,当平遥方言人称代词作定语修饰诸如“花花”“草草”“床子”“课本”等植物名词和表示具体物品的名词时,无论该名词是普通名词还是专有名词,“的”字绝对不可隐。

(四)测试框架(槽)D

平遥方言人称代词+(的)+狗儿/猫儿/雀儿/鹦鹉/圪猁……

(27)a.哑狗儿 b.我的狗儿

(28)a.哑咪咪 b.我的咪咪

(29)a.年猫儿 b.你的猫儿

(30)a.年们鹦鹉 b.年们的鹦鹉

(31)a.兀家雀儿 b.兀家的雀儿

(32)a.兀家们圪猁 b.兀家们的圪猁

通过以上“测试架(槽)D”中建立的例句,我们可以发现,当平遥方言人称代词作定语修饰诸如“狗儿”“猫儿”“雀儿”“圪猁”等小动物名词时,无论该名词是普通名词还是专有名词,“的”字可隐也可不隐。

(五)测试框架(槽)E

平遥方言人称代词+(的)+学校/公司/班级/学生会/居委会/办事处……

(33)a.哑学校 b.我的学校

(34)a.我们上外 b.我们的上外

(35)a.我们公司 b.我们的公司

(36)a.咱学生会 b.咱们的学生会

(37)a.咱班级 b.咱们的班级

(38)a.年们居委会 b.年们的居委会

(39)a.年们平遥中学 b.年们的平遥中学

(40)a.兀家们办事处 b.兀家们的办事处

通过以上“测试架(槽)E”中建立的例句,我们可以发现,当平遥方言人称代词作定语修饰诸如“学校”“公司”“学生会”“办事处”等表示团体、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名词时,无论该名词是普通名词还是专有名词,“的”字可隐也可不隐。这与上述人称代词修饰表小动物名词时的用法十分相似。

需要注意的是,平遥方言人称代词“我”“咱们”和“你”作定语修饰中心语时,如果要隐去“的”字,就会发生音变,用“我家”“咱家”和“你家”的合音“哑”“咱”和“年”直接修饰中心语。不过,也有一个反例:

(六)测试框架(槽)F

平遥方言人称代词+(的)+左面面/右面面/前头/后头……

(41)a.我前头 b.我的前头 *c.哑前头

(42)a.咱们后头 b.咱们的后头 *c.咱后头

(43)a.你左面面 b.你的左面面 *c.年左面面

(44)a.兀家右面面 b.兀家的左面面

通过以上“测试架(槽)F”中建立的例句,我们可以发现,当平遥方言人称代词作定语修饰表示方位的名词时,“的”字同样可隐也可不隐,但“我”“咱们”和“你”三个人称代词可直接修饰中心语,不会发生音变。

通过以上六个测试框架(槽),笔者分别测试平遥方言人称代词充当定语成分而后接的各种中心语时,“的”字是否可以隐现的情况,现将测试的结果总结如下(“+”表示隐现,“-”表示不隐现,“±”表示可隐可不隐):

为了探寻平遥方言人称代词作定语时“的”字是否能够隐现的动因,笔者参考了现代汉语语法界中两位学者的重要观点,他们曾为探究“现代汉语人称代词作定语时‘的’字的隐现问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崔希亮(1992)认为,人称代词作定语结构中,“的”字的隐现取决于偏项与正项之间的领属关系是否可以改变:不可改变的,其中的“的”字可以隐去;可以改变的,其中的“的”字不可以隐去。此观点对解释现代汉语中短语“我爸爸”中“的”字可以省略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因为“我”和“爸爸”的领属关系不能改变。同时,依照此观点,在现代汉语中“我的小狗”是正确的说法,而“我小狗”不正确,这是因为“我”和“小狗”的领属关系是可以改变的,所以“的”字不可以被隐去。然而,在平遥方言中,如例(27)所示,“哑狗儿”与“我的狗儿”均可以表示现代汉语中的“我的小狗”,且“的”字既可以保留又可以隐去,所以崔希亮的观点并不足以解释平遥方言中人称代词作定语时“的”字的隐现问题。

张敏(1998)用距离相似性原则解释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作定语结构中“的”字的隐现问题:偏正之间概念距离较近的,“的”字可以不出现。具体表现在两个重要方面:1.能否对应某个专名可看作该结构中“的”字能否隐去的一个首要条件;2.偏项与正项之间的关系为双向领属。由此可见,依照此观点,我们可以得出:有且仅当正项(作中心语的名词)可由某个专有名词替代且与偏项(作定语的人称代词)关系为双向领属时,此偏正短语中的“的”字可以隐去,这时偏项与正项之间的概念距离非常近。

此结论对本小节中测试框架(槽)“A~C”中表示称谓关系、地点、植物以及具体物体名词作中心语时“的”字的隐现问题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如“测试框架(槽)A”中的 “(1)a.哑妈(妈)”和 测试框架(槽)B中的“(16)a.年们乡上”,正项“妈(妈)”和“乡上”均可以由某个专有名词所替代,即“妈(妈)”和“乡上”的名字,而且偏项“我”属于正项“妈(妈)”,正项“妈(妈)”也属于偏项“我”,偏项“年们”和正项“乡上”也同样处于此双向领属关系中。因此,与这两个例子相同,“A”和“B”两个测试框架(槽)的“的”字都可以隐去。与此相反,在“测试框架(槽)C”中,虽然偏正短语“(19)a.我(种)的花花”与“(26)a.兀家们的课本”里面的正项“花花”和“课本”均可以由某个专有名词所替代,即如(20) 所示的“月季”或某种“课本”的名字,且正项“花花”属于正项“咱们”,但偏项“咱们”却不属于正项“花花”,同样偏项“兀家们”也不属于正项“课本”,此时,双向领属关系不成立,故“C”测试框架(槽)中当中心语为表示植物以及具体物体的名词时,“的”字都不可以隐去。

至于本小节中测试框架(槽)“D~F”中表示小动物、团体或组织以及方位的名词作中心语时“的”字的隐现问题,笔者认为,虽然我们从张敏观点中得出的结论不能直接用来解释这三种情况下“的”字的“可隐也可不隐”,但这个结论为我们探寻其根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笔者认为,在平遥方言中,说话者在选择人称代词修饰表示小动物、团体或组织以及方位的名词时,这些名词尽管都可以转化成相应的专有名词,然而说话者是否选择“的”字连接偏项和正项是一个非常主观而多样的问题,他们的不同选择正是其不同心理表征的反映。这在距离相似性原则中则取决于说话者所建立的偏项和正项之间概念距离的远近,进而最终决定是否建立一种双向领属关系,体现在语法结构中便是“的”字的是否隐现。如在“测试框架(槽)D”中的偏正短语“(27)a.哑狗儿”和“(27)b.我的狗儿”,当说话者即偏项“我”认为和正项“小狗”的关系亲密无间,当作自己的家人时,自然会建立一种双向领属关系,即“小狗”属于“我”,“我”属于“小狗”,从而选择前者“哑狗儿”。而后者“(27)b.我的狗儿”仅仅承认正项“小狗”领属于“我”,反之则不成立。第二、三人称也是如此。如“(29)a.年猫儿”和“(29) b.你的猫儿”,当说话者认为偏项“你”和正项“小猫”关系很近,自然会建立一种双向领属关系而选择前者“年猫儿”,反之亦然。“测试框架(槽)E”中以组织机构作中心语的偏正短语,如“(37)a.咱班级”和“(37)b.咱们的班级”,及其“测试框架(槽)F”中以方位名词作中心语的偏正短语,如“(41)a.我前头”和“(41)b.我的前头”同样如此。说话者是否选择隐去“的”字的“咱班级”和“我前头”由其建立的偏项“咱们”和正项“班级”,偏项“我”和正项“前头(的人或东西)”之间概念距离的远近所决定。

三、结语

纵观全文,笔者详细探讨了平遥方言人称代词作定语时“的”字的隐现问题,特别是当表示小动物、团体或组织以及方位的名词作中心语时,“的”字出现了可隐可不隐的情况,这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为解释此现象,笔者进一步发展了张敏(1998)用距离相似性原则解释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作定语结构中“的”字的隐现问题的观点。笔者认为,在平遥方言中,说话者在选择人称代词修饰表示小动物、团体或组织以及方位的名词时,这些名词尽管都可以转化成相应的专有名词,然而说话者是否选择“的”字连接偏项和正项是一个非常主观而多样的问题,他们的不同选择正是其不同心理表征的反映。这在距离相似性原则中则取决于说话者所建立的偏项和正项之间概念距离的远近,进而最终决定是否建立一种双向领属关系,体现在语法结构中便是“的”字的是否隐现。

注释:

①转引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03243.htmfrom_id=637809&type=syn&fromtitle=平遥&fr=aladdin

②哑[a53]:平遥方言中“我家”的合音。

③在平遥,无论在称呼还是在表述中,“妈”比“妈妈”更常用,后者仅仅局限于儿童用语。

④咱[tsɑ53]:平遥方言中“咱家”的合音。

⑤在“咱们的[ts32m35 ti23]”中,“咱们 [ts32m35] ”没有发生音变。

⑥年[i13]:平遥方言中“你家”的合音。

⑦在“你的[n53 ti23] ”中,“你[n53] ”没有发生音变。

⑧这里的“小王”指的是一个朋友的名字。

⑨居舍:平遥方言词语,指家里。

j地儿:平遥方言词语,指农田。

k在平遥方言中,“花花”和“草草”泛指花朵,小草。

l钱儿:平遥方言词语,指纸币。

m床子:平遥方言词语,指床。

n雀儿:平遥方言词语,指小麻雀。

o圪猁:平遥方言词语,指小松鼠。

p这里的“咪咪”指的是一只小猫的名字。

q“左面面/右面面/前头/后头”在平遥方言中分别指“左面” “右面”“前面”和“后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5,(1):2~5.

[2]金立鑫.语言研究方法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62~363.

[3]侯精一.平遥方言简志[J].语文研究(增刊),1982.

[4]崔希亮.人称代词修饰名词时“的”字隐现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2,(3):179~184.

[5]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75~376.

(张潇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