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师的课堂语言使用原则

  • 投稿Wall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650次
  • 评分4
  • 87
  • 0

姜 华

摘 要:教学语言是教师教授知识、启迪智慧、塑造心灵的最基本工具,也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课程特质,应力争做到兼具教学语言的知识性和规范性、趣味性和情感性、民主性和激励性。以此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从而悦纳学习,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文学类课程 课堂语言 使用规则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对于利用课堂来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语言使用无疑更加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因此,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有驾驭教学语言的高超技能。可以说,没有语言技巧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尤其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师,由于其学科特点和课程特质,更应该注重教学语言的使用。

一、课堂语言的知识性和规范性

韩愈早在《师说》中就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论到什么时代,能否真正给学生传授知识,始终是检验教师授课水平优劣的最重要标准。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课堂依然是他们用来学习、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目的明确的教师课堂语言,仍旧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和体系性。要做到这一点,文学类课程教师必须对专业知识进行不断深入的钻研,将知识系统化、内化,形成对知识的独立见解、创新认识,产生对知识、教学、人生、社会的深刻体验,并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笔者曾现场聆听著名国学大师叶嘉莹教授的讲座,那是一场极为华丽的心灵盛宴。叶先生自幼坐拥书城,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饱读诗书,学贯中西。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她引经据典,以学富五车的知识、扎实深厚的功底、登高望远的视野、循循善诱的讲解、行云流水般的表达,令听者陶醉在知识的殿堂,忍不住击节叫好。这种大师级的水准固然是一般文学类教师所难以企及的,但却可以心向往之,并为之努力。

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意课堂语言的论证性,用逻辑的力量去吸引学生,用思辨的魅力征服学生。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条理清楚、推理严密、张弛有度。同时,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应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纲举目张地把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准确全面地表述出来。惟其如此,才是大学课堂高屋建瓴的教育特性所在。

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其他理论知识的积累。课堂语言表达具有多学科背景特质,它与语言学、修辞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逻辑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教师不但要强化自己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吸纳这些不同学科的理论滋养。尤其要注意语言积累,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很难想象,一个阅读面窄、词汇贫乏的教师会有征服学生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描写过这样一些教师:“在叙述(或讲解)时所说的话,好像是非常痛苦地挤出来的,学生并不是在追随教师的思路,而是看着他在多么紧张地挣扎着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多么艰难地寻找着要用的词。”这种教师,即便专业知识精深,其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同时,为了更好地传达所教授内容的知识性,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普通话,这样可以规范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普通话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大陆汉语标准语。但是在现实的高校课堂中,并非所有教师都使用标准普通话。最典型的表现是许多教师方言口音较重,比如,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舌前音和舌后音不分,俗读音和普通话读音不一致。文学类课程教师由于课程性质限定,需要比其他课程教师更重视普通话的学习。尽管对方言口音较重的教师来说,学习好普通话的难度的确很大,但是,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采用多种学习方法,比如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专门练习普通话,整理方言口音和普通话之间的对应关系,重点纠正自己的不规范读音等,都会有助于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另外,文学类课程教师要尽力避免在课堂中发音错误、用词不当、不合语法等现象。笔者任教于一所财经类学校,学校各个院系的教师基本都负担一定的全校公共课教学。学生普遍反映,在点名时,文学类课程教师读错学生名字的概率是最小的。比如一些异体字、生僻字或容易望文生义的字,“喆”“龑”“嬟”“嬍”“祎”等,文学类课程教师大都能读对。这一方面是文学类教师应有的基本功,另一方面,通过课前的认真准备,包括对学生名字的熟悉,都可以帮助树立文学类教师的专业性。

二、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和情感性

从人体生理角度分析,大学课堂近乎两个小时一节课,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高度认真听讲的状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驾驭课堂语言,尽量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从教学内容之外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这种趣味性是课堂教师语言的增色剂和调味剂,它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启迪学生的智慧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人说:“启其蒙而引其趣。”就是强调寓教于乐的重要性。

但是,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却有一个边界。粗俗、哗众取宠式的幽默或挖苦性过强的笑话会弄巧成拙,喧宾夺主式的过多打趣也会影响知识的传授并引起学生反感。因此,要力戒刻意迎合学生的心态,避免使用轻佻、庸俗、油滑以及过时的语言。

趣味性要求教师本身对课程必须有热爱,这样,教师上课时才会有感染学生的激情。为此,教师首先需要优化自己的思想修养。只有有了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教育教学观,教师才可能积极追求、热情开拓、乐于奉献,否则,其课堂教学必定言词消沉、乏味无趣。

其次,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加强情感渗透,让学生能与所讲课程达到情感共鸣,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解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时,教师如能将自身的感情投注进课堂教学中,则苏轼在词中所表现的那种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奇景的旷达超脱的胸襟,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的努力,都会被学生深刻感知。同理,在讲解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时,教师的情感渗透,也会帮助学生领悟这首短诗语淡情浓、字外有音的创作特色。通过诗人“走六小时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理解诗人对其友情之深挚;通过“放一束红山茶”,理解诗人以红艳如火的山茶花寄托对逝者的深情悼念;通过“我等待着”,理解诗人等待曙光涌现、盼望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急切心情。教师的情感化代入和表达,会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首言少意丰的诗歌之深长韵味的感受。总之,恰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课堂语言的民主性和激励性

大学生在生理上大多已经是成人,但是心理方面还处在从孩子到成人的转化过程,其自主意识、自尊心都很强,因此,高校文学类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使用民主性的教学语言。

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创设正面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文学类课程的积极性,是民主化教学的首要任务。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呢?首先,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于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而不是施教者、支配者、控制者、评判者。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居高临下,而是将自身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在心理上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置身于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从而达到传播知识、共享智慧的目的,实现彼此共同发展。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要完全放弃自己的主导权,而是通过更高的驾驭能力和引导课堂走向的技巧实现民主化的教学方式。

其次,教师要积极使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激励性的语言对于开启学生心智、引导学生思考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记》有言:“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张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有学问的人教育学生时,很注意引导和鼓励。激励性的语言也是沟通师生关系、交流感情的必要纽带。经常使用激励性语言的教师,往往更能赢得学生的信赖,更容易建立起一种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但是激励学生并不是一味说好,而是必须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恰如其分的评价,才能让学生看清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任何言过其实或心不在焉的评价都起不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同时,教师要谨慎处理学生对自己和权威的质疑。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在学习中勇于质疑,至关重要。教师或者任何权威都不是全能者,必然会存在不足或者错误,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有形或者无形的条条框框里,要给学生充分的民主和自由。这样,学生会以高度的自主性来进行学习,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同时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实践精神大为有益,也会刺激起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质疑探索的精神,并有效激活课堂气氛。事实上,作为教学相长的活动,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对教师的专业精进与人生高度扩展也是一个良性促进。

总之,行之有效的课堂语言是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师的才学、责任心、语言能力、教育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其人格魅力和师德的真实体现。它虽仅外化于两个小时的课堂讲授里,却深深根植于教师个人的全面素养中。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玉莉.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语言[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1).

[2]陈静.教师课堂语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作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8).

[3]柳青.谈教师课堂语言的有效性[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2,(3).

[4]李媛媛.试谈教学用语的语域风格[J].现代语文,2006,(6).

[5]耿菲菲,安双宏.印度高等教育中的教学用语问题[J].教育探索,2003,(5).

[6]郭晓凤.教学用语与师生关系的和谐[J].大学时代,2006,(8).

[7]汪缚天,张洪超,康秀玲.试论教学用语的语域风格[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12).

(姜华 辽宁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116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