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试论古代汉语教学中的“深入浅出”

  • 投稿shya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629次
  • 评分4
  • 74
  • 0

华 敏

摘 要: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深入浅出”: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古代汉语的知识体系;注重语言的古今差异,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多方面进行比较辨析;必须注重教学过程的通俗性、趣味性、知识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古代汉语 比较辨析 通俗性 趣味性 知识性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代文献的能力,但是由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多个方面,理论性较强,再加上高校扩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所以与中文类其他课程相比,不少学生认为古代汉语比较艰涩难懂,学起来枯燥乏味,有的甚至对古代汉语怀有一种恐惧感。要想破除这种恐惧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更应该注意“深入浅出”。

“深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古代汉语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面貌,建立完整的古代汉语知识体系,通过古今汉语的比较,分析古代汉语的语言现象。而“浅出”则主要表现为必须注重教学过程的通俗性、趣味性、知识性。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古代汉语的知识体系

根据《古代汉语》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分四步走:文字、词汇、音韵、语法。

从文字入手,先过文字关。因为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汉字最初的字形与字意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是音、形、义三方面的结合体。根据字形所推求出来的经过文献佐证的意义就是汉字的本义。本义是引申义的源头,这对进一步分析引申义,区别假借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让学生了解“四体二用”,学会根据字形分析字义,是教学的第一步。

其次是词汇关。过了文字关以后,学生可以通过字形分析字义,再以本义为基础,了解词义引申的规律,学会分析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区别假借义,进而对古代汉语的词汇系统有所了解和掌握,这对读懂古代文献至关重要。

第三步是音韵关。假借义与本义和引申义没有关系,假借义是由读音相同或相近字的相互假借而产生的,所以在分析假借义的过程中,要对古代汉语的音韵知识有所了解。

最后是语法关。如果前三步的学习比较顺利的话,在阅读文选时,词汇、音韵等已经不是阅读的障碍,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语法分析就顺理成章了。

二、注重语言的古今差异,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多方面进行比较辨析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语言也不例外。汉语在几千年的岁月中,无论是文字、词汇还是语法,都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在古代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语言的这种古今差异。正如王力先生所说:“我们研究古代汉语,要建立历史观点,要注意语言的时代性和社会性。”“通论的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讲历史观点,讲古今的不同。”

在古今汉语差异的问题上,难点不在于“同”而在于“异”,不在于“迥别”,而在于“微殊”,从这个原则出发,教师可以很好地把握古代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以文选《郑伯克段于鄢》的讲解为例,从上述的原则出发,确定讲解字词的重点在“都、城、国、毙、鄙、完、乘”等古今差异较大的字词上。同时,近义词的辨析“都-国-鄙-邑”和“侵-伐-袭”也可以作为词汇讲解的重点;而语法讲解的重点则在宾语前置句的分析、双宾句的分析以及副词“请”用法的古今差异分析上。

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不仅有语言文字的障碍,同时文化变迁也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困难。要想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比较。比较的方法是语言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凸显事物的本质特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果,很多问题的讲解都可以采用比较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进行比较。

语言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和修辞手段都是从古代文学语言里继承和发展来的,所以,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可以将古今汉语中一些相关的语言现象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判断句的讲解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列举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没有判断系词,通过相应的句式来表达判断。接着分析古代汉语“是”的用法:在先秦汉语中,“是”最常使用的情况是近指代词,很少被用作判断系词。

其次,教师可以将古代汉语中相关的语言事实进行比较。

在古代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把相似或相关的语言事实进行比较,有助于求同存异,加深理解。例如“偷、窃、贼”,这三个字的含义同中有异,要想分辨清楚就要仔细比较。先找出使用这些词语的句子,分析其含义和用法:

《荀子》:“故人无师无法而智则为盗,勇则为贼。”用智谋的是“盗”,用武力的是“贼”,都是名词。

《左传》:“(灵公)使鉏麑贼之。”这里的“贼”用作动词,“杀”的意思。

《左传》:“亡不越竟,反不讨贼。”这里的“贼”用作名词,“谋反之人,大逆不道之人”。

《荀子》:“盗名不如盗货。”这里的“盗”,用作动词,“偷窃”。

《庄子》:“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这里的“窃”用作动词,“偷窃”。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盗”“贼”既可用作动词,又可用作名词,作名词时,“盗”是“小偷”,“贼”是“强盗”;作动词时,“盗”是“偷窃”,“贼”是“杀人”。“窃”只能作动词,表示“偷东西”,与“盗”同义,但是“窃”不能作名词,“盗”可以用作名词。

最后,对于学术界有分歧的知识点,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讲解《鞌之战》,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一册31页注释“而矢贯余手及肘”为“箭射进我的手,一直贯穿到肘”,将“及”理解为“动词”。但有的学者认为这里的“及”应当做连词“和”理解。面对这种意见分歧,在授课之前,请学生课下调查比较,判断这两种说法孰是孰非?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快在第二节课他们得到了正确合理的答案: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我始入再伤”一句,“再”为“两次”,一伤在手,一伤在肘,所以文选中的“及”应为连词,翻译作“和”。

三、结合通俗易懂的实例,注重教学过程的通俗性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列举通俗易懂的实例进行讲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文选《郑伯克段于鄢》中“请”的用法为例,“请”字后带动词在古代汉语里有两种用法:一种跟现代汉语的用法相同,表示请对方做什么事情;第二种用法是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件事。第二种用法在古汉语里比较常见,而在现代汉语里却不太常用,但是在现代汉语的某些常用词语中还保存着,比如我们常说“请问”,意思是请对方允许自己询问某个问题。而“请降”的意思是请对方允许自己投降。

再比如我们常对他人说的“有何见教”“请勿见怪”“见笑了”等等,其中的“见”一概不宜解作“看见”,因为这些说法保留了“见”字的古代用法,是个指代性副词。它用在及物动词前面作状语,同时又具有指代作用,“见教”即“教我”,“见怪”即“怪我”,“见笑”即“笑我”。结合这样的实例,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句中“见”字的用法就迎刃而解了。还有古代一些表示谦敬的副词,如“惠”“鄙”等,都可以引用通俗的实例来讲解。

四、寓教于乐,充分运用多媒体,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列举有趣的实例,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的知识既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讲解句读的作用,可以列举有趣的例子,古时候一个地主跟西席签订的协议,因为没有句读,所以地主的理解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一碟青菜足矣。”而西席却在协议上添了两个句读,就变成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一碟青菜足矣。”同样的文字,只因为句读的不同,意思可以相差甚远,可见句读在阅读古籍时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引用多媒体,根据授课内容制作课件和相关音频、视频,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先秦文选中经常出现“鼎”“爵”“豆”“鬲”等器物名称,尽管对其进行字形分析,都是采用象形造字的方法,但是学生往往对这些器物缺乏直观的了解,如果直接展示这些器物的精美图片,这些器物的形制、大小、功用就一目了然了。再如古人对五音的称呼“宫、商、角、徵、羽”,单靠语言的描述,是无法让学生认识和体会的,但是如果直接诉诸听觉,那这些枯燥无味的字眼就变成了灵动的音符,学生的兴趣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自然也比教师一味讲解好得多。

五、用中国古代文化感染学生,注重教学过程的知识性

古代汉语的教学离不开字词解释和语言现象分析,但是它并不是孤立的,它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将古代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讲授文选时有必要结合古代礼制、风俗、宗教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来教学,融合古今民俗于字词分析之中,达到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如《左传·鞌之战》:“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卻克,郑丘缓为右。”其中“邴夏”“齐侯”和“逢丑父”的位置,“解张”与“卻克”“郑丘缓”的位置,牵涉到古代文化习俗,利用多媒体展示秦兵马俑一号、二号铜车马图,就能很形象地说明古代一般载人车辆、战车的人员配置。教师介绍,古代车战,一般是尊者居左,御者居中,车右为孔武有力之人,手持类似戟这样比较长的兵器,起到驱逐近前敌人的作用,因为主帅的战车之上要安放战鼓,指挥作战,所以主帅居中。有了这样的认识,自然就能理解《左传·鞌之战》后面所出现的文句:“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因为韩厥为军中司马,本应位于战车的左侧,因其父托梦示警,故而居中驾车。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每位教师都应当以教学原则为指导,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灵活变动,力求“深入浅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9.

[2]王力.王力文集[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3]郭锡良,唐作藩,九盈等.古代汉语[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

[4]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出版社,2004.

[5]刘乃叔.古代汉语教学观念更新的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1998,(06).

[6]李彦.古代汉语教学模式转变的探索[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华敏 江苏南京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21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