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王戎与葛朗台吝啬鬼形象比较

  • 投稿沈星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524次
  • 评分4
  • 83
  • 0

叶苏贤

摘 要:王戎身为“竹林七贤”中的名士,却有着嗜钱如命的“膏盲之疾”,可谓是中国的葛朗台。他与葛朗台同为吝啬鬼,有着诸多相同之处,同时也确实存在不少相异之点,且有其必然的原因。比较一下这个真实人物与艺术形象之间的异同也是别有趣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王戎 葛朗台 吝啬鬼 比较

吝啬鬼作为历史与艺术中的存在,我们并不陌生。不过很少有人将历史上真实的吝啬鬼与艺术形象的吝啬鬼作比较,其实这也是颇有趣味的。王戎与葛朗台就是合适的比较对象。

一、吝啬鬼的共同特点

(一)精明算计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两个小故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七岁的小孩就能够通过逻辑推理知道一些常理常识,这显然来自于平时甚至与生俱来的精明算计,决不会去尝试做没有收获的事。年老的王戎更是精明至出乎常人想象:“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此则体现出他深谙价值价格与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钻其核”这一举动控制了“好李”的数量,使好李一直保持较高的价格,以获得长远利益。

在葛朗台身上,这一点也非常明显。纵观他的发家史,算计是其发家的根本,比较典型的就是1811年他趁帝国倒台之机,把全年的收成全部储存起来,囤积居奇,待价而沽,“慢慢地卖出去,结果赚了二十四万法郎”。可见,葛朗台善于把握经济动态,根据市场走向改变经济策略,他的成功得益于他的精明算计。可以说,敏锐的经济头脑是这两个人在经商方面不可或缺的共同的成功秘诀。

(二)节俭刻薄

积聚财富除了开源,还得节流。《世说新语》中共有4条记述了王戎吝啬的行为,其中2条充分体现了他节俭刻薄的一面:“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悦。女遽还直,乃释然。”(《俭啬》)送出去的礼物又要了回来,做长辈的这般小气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而王戎嫁女的故事里“女遽还钱”中的“遽”字颇有几分玩味。看到父亲不悦的脸色,做女儿的哪里不了解父亲的脾气?于是立即心领神会,赶紧把钱还给父亲,让他心里舒坦。王戎这般吝啬,无怪乎世人嘲讽他有“膏盲之疾”了。

葛朗台的吝啬刻薄则更胜一筹。女仆拿侬在葛朗台的家里做工二十多年,一直像一条忠实的狗那样任劳任怨地包办着家里的一切。可是葛朗台只有在1811年收成特别好,采摘葡萄空前辛苦的情况下才“发狠把一块旧表赏给了拿侬”,而“那是她从他那里得到的绝无仅有的一件礼物”。由此可见葛朗台的吝啬已经到达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三)敛财成性

《晋书》记载了王戎喜爱敛财的习性:“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积实聚钱,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而又俭啬,不自奉养,天下人谓之膏肓之疾。”“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书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王戎出身高贵,家财丰厚,本应该视金钱为平常之物,可王戎竟然拉着夫人一起在灯下数钱计算,充当起账房先生来。他田产无数显然非长期积累所不能。

葛朗台的外貌很有意思:“这老家伙的一双眼睛黄灿灿的,仿佛染上了黄金的光泽……”俗话说,相由心生,葛朗台黄灿灿的眼睛彰显了他内心渴望占有金子的欲望。他有一个存放金子的密窟,每当夜深人静时,他就会来到那里摩挲把玩、出神地观赏他的黄金。

葛朗台灯下把玩金子的场景竟与王戎和夫人在烛下散筹算计的情景高度相似,想来吝啬鬼占有金子的方式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二、王戎与葛朗台的不同之处

然而,世界上绝不会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吝啬鬼即使再相似,到底也有不同,何况真实人物与艺术形象。比较王戎与葛朗台,发现他们有以下几点明显的不同:

(一)身份地位不同

王戎出身琅琊王氏,门第高显,自己也位列三公,“既富且贵”。葛朗台原先只不过是法国外省索莫城一个普通的箍桶匠。他利用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至19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先是用金钱贿赂拍卖监督官奠定好发家基础,再登上政治舞台,成为索莫县政府的成员利用职务之便进一步发家致富,十几年间成了当地的首富。可以说,他虽然做过官,但他做官是为了发展自己的商业,为自己进一步争夺发展资源而提供便利,他是一个纯粹的商人。

(二)经济道德不同

王戎虽好敛财,但他本身就出身富贵,拥有的资本十分雄厚。他虽好聚敛,但他精心算计的都是自己的财产,历史上并无他侵吞别人财产的记录。葛朗台则不同了,身为资产阶级的一分子,必然逃不开罪恶的资本的原始积累。索莫城的每一个人,有谁没尝过被他铁爪子利索地抓破的滋味?他甚至不惜背信弃义,先是鼓动当地的大小葡萄园把酒压着不卖,而自己却偷偷地找外国酒商把自己家的酒以高价卖出。这种害人利己的手段,大概只有最黑心的人才能使得出来。

(三)真心实意和冷漠无情

王戎身为名士,是一个重情之人,而葛朗台却是个虚伪的悭吝人,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待家人、朋友的态度上。

首先,对待父母兄弟。《晋书》与《世说新语》有对于“王戎死孝”这件事的记载:“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若不是王戎因为对长辈的敬爱深入肺腑,爱得深沉,又何至于形销骨立,不惜损伤自己的身体,赔上自己的性命呢?葛朗台的弟弟破产自杀前将唯一的儿子送到哥哥那里,恳求葛朗台将他当作自己儿子,或者给他一些本钱,让他靠劳动自力更生。葛朗台却十分不同情这个可怜的侄子,他只给了夏尔一点路费就把他打发到印度去了。他对弟弟一家真算不上温情,甚至连同情也没有,十分冷淡。

其次,对待妻子。成语“卿卿我我”的来源,就出自王戎夫妇。《世说新语·感溺6》记载:“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王戎并不像大多数封建男子那样大男子主义,他虽然听到“卿卿”这个称呼先是有些不满,但看到妻子和他撒娇也就包容她,从中可以看到王戎对妻子的包容与宠溺。葛朗台对待妻子:“他太太被他压成了不折不扣的奴隶”。葛朗台太太重病,到不得不请医生时,葛朗台居然问要不要花很多钱,而给妻子找医生也不过是知道了太太如果死了,女儿就要继承太太的那份财产——葛朗台已然视为己有的东西。

再次,对待子女。王戎丧儿,对前来慰问的山简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好一个“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王戎不顾传统儒家礼教的约束,任情而为。葛朗台对女儿也是冷酷无情。知道她把金子送掉后,葛朗台大吼:“她没有父亲啦!……该死的蛇蝎心肠的丫头!……我不能取消你的继承权,天杀的!可是我要诅咒你……”她不仅用极其恶毒的语言咒骂他的女儿,还把欧也妮软禁起来,每天只给她吃面包和水,长达数月之久。

再次,对待朋友。《晋书》记载王戎经过与嵇康等常饮酒的黄公酒垆深情地说:“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酣畅于此,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阮云亡,吾便为时之所羁绁。今日视之虽近,邈若山河!”昔日竹林七贤共聚一堂的场景再也寻觅不到,成了记忆深处的迷梦。王戎之叹,蕴含了多少惆怅与无奈!与其说他是在怀念竹林生活,不如说他是在怀念与志趣相投的友人们之间珍贵的友谊。葛朗台大概是没有朋友的,他与公证人一家和银行家一家只能算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而且他“从来不上别人家,不吃请也从不请客……从来不欠别人人情”。这样不肯与人深交,不愿意交付一颗真心,又怎么会有朋友?

王戎的情,让我们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人的温情,反观葛朗台,金钱异化了夫妻、父女之间的关系,他已经沦为了金钱的傀儡,已经丧失了正常人的感情。

三、相异的原因

为什么同为吝啬鬼,两者有这么大的差异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政治背景

西晋时期,整个朝廷乌烟瘴气,此时的王戎对朝局深感失望,据《晋书》记载:“戎以晋室方乱,慕蘧伯玉之为人,与时舒卷,无蹇谔之节。自经典选,未尝进寒素,退虚名,但与时浮沈,户调门选而已。”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太刚则折,怀璧其罪”,嵇康、阮籍的前车之鉴,聪明人懂得审时度势,知道怎样巧妙遮掩自己的锋芒。于是王戎也选择适当给自己抹上些污点,用“膏盲之疾”作为伪装的工具。他那令人讥笑的吝啬应该可以看做是他故作姿态的韬晦之术,是他在瞬息万变的政治暗流中选择的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

葛朗台的一生经历了自法国大革命后好几次政权更迭。政治局势的变动不定,给善于投机钻营的狡猾的商人们以可趁之机,他们开始疯狂地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也是当时社会使然。甚至在执政府时期他还当上了市长,更为他的发家致富推波助澜,为他日后沦为金钱的奴隶埋下祸根。

(二)社会风气

不同于曹操执政时推崇“尚贤节俭”“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洁自励,虽贵宏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的风尚,西晋弥漫着奢侈之风,贵族普遍贪鄙与爱钱。《晋书》载鲁褒《钱神论》云:“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京邑衣冠,疲劳讲肆,厌闻清淡,对之睡魅,见我家兄,莫不惊视。洛中朱衣,当途之士,爱我家兄,皆无已已。谚曰:钱无耳,可使鬼。凡今之人,惟钱而已。”

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朗台》的后记中说:“法国的每个省都有各自的葛朗台。”也就是说,葛朗台在当时的社会上并不是个别的、孤立的现象,而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些资本家们从普通条件出发,甚至是白手起家,却创造了大笔财富,葛朗台们抓住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发展机遇,更兼有“狮子的凶心,狐狸的狡猾”,成为了暴发户。

(三)真实人物与艺术形象之别

王戎是一个历史真实人物,而葛朗台是艺术家塑造的形象。真实人物必然是丰富复杂的,除了一些突出的特性之外,还有许多没有提炼的“杂质”,甚至有一些与主导性格相左的特性与表现,因为这是原生态的。艺术形象,是经过艺术家根据创作原则和需要进行集中、典型化的形象,已经去掉了许多不相干的元素,也已经对社会中同类人物特点高度概括,因此特性更突出、更鲜明、更无杂质。所以,当我们去欣赏艺术形象时,也需要分清他们与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物之间的同与异。

(论文指导老师:周海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房玄龄等.晋书[M].中华书局,2010.

[2]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傅雷译,巴尔扎克著.欧也妮·葛朗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叶苏贤 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 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