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语译注》注释商榷三则

  • 投稿ze r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487次
  • 评分4
  • 48
  • 0

周 滢

摘 要: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中,对《论语·为政》中“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雍也》中“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论语·先进》中“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三句的注解似有不妥之处,今参考《论语》以及与《论语》同时代其他典籍中的例证,加以辩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论语译注 杨伯峻 商榷 攻 也已 逝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博采众长,见解精深,注释、翻译相互参证,一目了然,读后受益颇深。但是,也有个别译注,似可商榷。今不揣浅陋,就书中的几处注释提出疑问,以供参考。

一、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篇第二》)

《论语译注》译为:“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祸害就可以消灭了。”句中对“攻”和“也已”的解释,是影响句义的关键。杨先生不同意“攻”字作“治”讲,认为《论语》中四次用“攻”字,《先进篇》中“小子鸣鼓而攻之”、《颜渊篇》的“攻其恶,无攻人之恶”两句中三个“攻”都作“攻击”讲,这里也不例外。但是,考察先秦文献,虽然“攻”作“攻击”之意的用例比较多,作“治”讲的用例也并非没有,如: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左传·襄公十五年》)

杜预注为:“攻,治也”,即治玉之义。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尚书·甘誓》)

孔颖达的疏中对此句的解释是:“汝诸士众在车左者,不治理于车左之事,是汝不奉我命。在车右者,不治理于车右之事,是汝不奉我命……”这里的“攻”是“治理”的意思。

可见,在《论语》成书的时代,“攻”除了“攻击”之义外,也有了“治”的引申义,“攻乎异端”中的“攻”解释为“治”也是完全讲得通的。

“斯害也已”,杨先生认为,“斯”为连词,是“这就”的意思,“已”应看作动词,止也,因而译为消灭,“也”就作为主语之后表停顿的语气词。并且指出“如果把‘攻’字解为‘治’,那么‘斯’字得看作指代词,‘这’的意思;‘也已’得看作语气词。全文便如此译:‘从事于不正确的学术研究,这是祸害哩。’虽能文从字顺,但和《论语》的词法和句法不合。”

但是,考察《论语》全书,“也已”的用例共15例,按照《论语译注》的注释,解作语气词的有12处,可见“也已”看作语气词,并不存在与《论语》词法句法不合的问题。与《论语》时代相近的《左传》,有19处用到“也已”,都是用作语气词。此处的“也已”看作语气词更为妥当。

因此,笔者认为这一句中,应将“攻”字译为“治”,将“也已”作为语气词,整句译为“从事不正确的学术研究,这是有害的啊。”这种译法更合于《论语》的句法,也更符合孔子温柔敦厚的说话方式。

二、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篇第六》)

《论语译注》中,将孔子的回答译为:“为什么你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叫他远远走开不再回来,却不可以陷害他;可以欺骗他,却不可以愚弄他。”这里的“逝”字,杨先生认为,古代“逝”字的意义和“往”字有所不同,往而不复返才用“逝”字,译文采用此意,译为“君子可以叫他远远走开不再回来。”

但是,这种译法与上文中宰我的问题关系并不大,有答非所问之嫌。朱熹《论语集注》中说:“欺,谓诳之以理之所有;罔,谓昧之以理之所无。盖身在井上,乃可以救井中人,若从之于井,则不复能救之矣,此理甚明。”孔子的话,意在说明仁者通晓应变,能够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不会做不合事理的蠢事,这种解释似乎更合于上下文义。

另外,《说文解字》中对“逝”的解释是“逝,往也”,《方言》:“逝、徂、适,往也”,《广雅》:“逝,行也”,这些出现较早的训诂之书,都将“逝”释为去往之意。《诗经·大雅·公刘》中“逝彼百泉,瞻彼溥原”和《诗经·陈风·东门之枌》中“谷旦于逝”两句中的“逝”,也都没有往而不复返的意思。可见,“逝”作“往”义的用例在先秦是存在的,不必将两字强作区分。

此句中,“逝”作“往”讲,将句子译为“君子可以到井边去设法营救,却不会自己陷入井中”。“君子可以到井边去设法营救”与下文中的“可欺”相对应,“却不会自己陷入井中”与“不可罔”相对应,这样理解,与上下文的衔接更为顺畅。

三、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先进篇第十一》)

《论语译注》译为:“因为我比你们年纪都大,(老了),没有人用我了。”第二个“以”作“用”讲。但是,“以”与“用”同义时,一般是用作介词,而“没有人用我了”中的“用”是动词义。此外,作为一位师长,对学生发此牢骚之言,似乎并不符合孔子待人处世之道。《为政篇》中:“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引用《尚书》,指出为政不一定要出仕,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良好的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同样是治国。《论语》一书中,孔子未曾有“不得用”的抱怨倾诉之语,这种翻译一定不是孔子的原意。

在句法上,上古汉语里,否定词为“毋”“不”“莫”“未”的否定句,如果宾语是一个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毋吾以也”中“吾”是第一人称代词,“以”作介词讲,译为“因为”,“吾”作“以”的宾语,放在“以”前面。这句话按照现代汉语的结构应为“毋以吾也”。先前时期这样的用法很多,如: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篇》)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宣公十五年》)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礼记·礼运》)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将这句解释为:“言我虽年少长于女,然女勿以我长而难言,盖诱之尽言以观其志。”这是较为贴切的解释,因此将这句话译为:“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几天,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讲话了。”这样解释,更符合孔子的言行,也更符合整段“侍坐”对话的言谈氛围。后文中,曾皙发言时略显拘束,孔子便鼓励他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M].北京出版社,1985.

[2]来可泓.论语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

[5]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6]韦昭.国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徐仁甫.左传疏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8]杨树达.论语疏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9]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周滢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11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