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国学经典在语文教材中的渗透——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文为例

  • 投稿迎风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755次
  • 评分4
  • 47
  • 0

严丹青

摘 要:国学经典是我国优秀文化和思想的凝聚与体现。上世纪80年代“国学热”的重新兴起让人们意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在语文教育中,学生国学经典的学习日益受到重视。在此形势下,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凭借和材料,其选文有必要包含国学经典中优秀的内容。本文选取编写上较有特色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以必修教材文言文选文为例,分析国学经典在选文中渗透的体现和意义,为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提供一些参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国学经典 语文教材 文言文 选文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国学经典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受到普遍的重视。在现有国学教材不完备的情况下,语文教材就需要包含国学经典中的内容。2014年教师节的前一天,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参观主题展时,强调古代诗词和散文在语文课本中存在的必要性,认为学生应内化经典,继承本国优秀文化。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2014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也提到国学篇目在今年新修订的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约增至35%。可见,在语文教材中涉及国学经典非常必要。以往学者的研究或侧重“国学经典”,或侧重语文教材,将两者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其教材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必然要求国学经典渗透其中。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分析国学经典在语文教材中的渗透及其意义,能让学生通过正确途径和方法学习本国优秀的思想文化,全面提升素养。

一、概念解析

(一)国学经典

“国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朝,在中国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周礼·春官·乐师》曰:“乐师掌国家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这里的国学就是指国立学校。“国学”作为思想学术概念使用开始于西学东渐之后,是与西学相对应的概念。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国学概论》中认为:“国学即国故,就是本国固有学术的意思。”[1]他将“国学”派别分为三类:经学之派别,哲学之派别和文学之派别。[2]章太炎认为国学的涵盖广泛,有小学、经学、史学、子学、文学。主要立足于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现代汉语词典》对“国学”一词的解释沿用了这样的定义:“国学,是指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3]

“经典”一词,《辞海》的释义是:①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②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③著作具有权威性的。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说:“本书所谓的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实数、一些集部。”[4]钱理群先生认为“所有的经典,都是具有思想、文化的经典与语言文字的经典相统一的特点,它所代表的是人类和民族文化的精粹和高峰。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东西。”[5]

国学经典范围广泛,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部分:经部,主要是儒家经典著作,如《论语》《礼记》等;史部,包括正史与各类历史性的记述,如《史记》《后汉书》等;子部,包括诸子百家,如《老子》《庄子》《荀子》等;集部,包括各类诗文子集,如《楚辞》《乐府诗集》《全唐诗》等。[6]

(二)文言文

著名教育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一书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7]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认为:“文言只是书面上的交际工具,不是口头的交际工具。”[8]文言和文言文属于两个概念,文言是指语言,文言文是指用文言这种语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它属于一种定势化的书面语言,从先秦诸子散文开始,辞赋、古诗词等都属于文言文这个范畴,判断的标准在于是否是用文言所写成的书面语言。

二、国学经典在选文中的渗透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分析

我国现在的语文教材呈现“一纲多本”、百花齐放的状态,各自都有其优点。苏教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以鲜明的人文话题为统领,在现行的五套高中语文教材中别具一格。它立足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与扩展,非常具有特色。其中作为古代书面语言的文言文,其精准凝练的语言和丰富深厚的内涵使得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2014年,苏教版教材在选篇上有所调整,下表就选取最新版(2014版)的必修教材。主要按选文、作者、专题和板块四大方面将文言文选文归类,直观具体地分析选文特点和国学经典在其中的渗透。

上表从选文、标题、专题和板块四大方面将苏教版语文教材选文进行归类。从表中看出,苏教版必修教材是人文话题统领全文,比如必修一中的“获得教养的途径”“像山那样思考”等,都是以人文话题的形式展开全文,下面又设几大板块,比如“求学之道”“与造物者同游”等,这样的专题和板块名称非常富有文化意蕴,然后再在各板块下选编了若干篇文言文。整体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选文涵盖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优秀作品,包括了诗、词、赋、散文等各种文章体裁。

(二)国学经典在选文中的渗透

1.选文多数选自我国古代经典著作和名家经典美文

从上表所列举的选文篇目和作者这两列来看,其选文大部分都出自我国古代优秀的国学经典著作。如必修一《劝学》选自《荀子》;必修三涉及《史记》《左传》《庄子》《墨子》等;必修四涉及《诗经》《离骚》等;必修五涉及《楚辞》《庄子》《西厢记》等。同时涉及了古代著名作家的经典美文,如必修二中的经典文言散文苏轼的《赤壁赋》、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等,另外还有千古传颂的诗词名篇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中对教材编制选文的要求之一是“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度适中。”苏教版这些选文跟国学经典紧密相连,它是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国学经典中选取文质兼美,适合学生学习的,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文章。

2.选文深刻体现了国学经典中精粹的人文内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第8点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9]苏教版教材在注重学生语文积累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的熏陶。我们从上述列表中所列文言文专题和主题可以看出,教材是以有序列的人文专题组成,各专题中又包含几个板块(也即主题),再将经典选文置于主题之中,这样独特的呈现方式,将一篇篇独立的范文进行了人文化的归类,这样的文本组合就具有了深刻的人文内涵。如“像山那样思考”这一专题中所选文言文范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与《赤壁赋》是在“与造物者同游”这一板块中展现。这样的以人文专题形式来安排的范文,不再仅是形式上的学习文言文的字、词、句、篇,已更加注重这些经典之作的深厚的人文内涵,在这样的经典性阅读中,学生利用创设好的对话情境,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而获得熏陶、感悟和提升。这样的选文设计深刻地体现了国学经典中精粹闪光的人文内涵。

三、国学经典在语文教材中渗透

(一)汲取精粹,传承文化

习总书记在北师大的讲话中提到“去中国化”的悲哀,也希望在教育中应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可以说国学经典包含了我国优秀的文化精华,直至今天它依旧散发着光彩和魅力。我们学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非常有必要。但现实的情况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口号,当时的一批青年在接受西方文化后,开始全面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承认这场运动在具体历史背景中有其先进性,但一味的否定与全盘清除并不正确。如今大多数人感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缺失,在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影响下,许多人抛弃我们民族本来的文化,过多地学习和引用外来的文化。问起学生是否读过一些国学经典著作,答案都是否定的。以至于“去中国化”的现象明显,文化传承遭遇了尴尬。一个国家的文化应该是具有延续性的,作为文化凝聚的国学经典,它就是传统优秀文化的凝聚,可以说没有文化传承,一个民族或者国家难以继续发展,没有经典的文化也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文化。所以继承优秀经典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下去的源泉。

语文课程主要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它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中,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10]作为语文课程和教学重要媒介的语文教材就必须发挥其作用。我们从苏教版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这个角度切入,所选文言文篇目涉及了国学经典中优秀的精粹。学生通过学习鉴赏如《论语》《史记》等包含深刻的文化意蕴及内涵的国学经典选篇,能够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将经典内化,并加深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陶冶品性,培养审美

国学经典有其独特魅力,虽经历时代风雨的洗礼却依旧能大放光彩。文言文简洁凝练的语言,极富文采的写意,也是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言文教材选文以新课程标准作为指导,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为基准,从众多国学经典中选取一部分适合学生的精华之作,将学生带入历史的广阔天地中,体会语言的精炼生动,感受古人的情怀。通过这样的熏陶学习,学生不仅在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能力等方面有所积累和提高,而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将受到循序渐进、春风化雨般的陶冶。

上表所列选文大部分是推荐熟读背诵的,这种能力要求就是熏陶的一种体现。诵读,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对于所选选文的熟读和背诵更为重要。熟读的作用在于熏陶和陶冶,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精炼诗意,比如朗朗上口的古典诗词,其中所蕴含的形式美,语言美,意境美等。这些经典需要学生反复诵读,潜移默化地熏陶陶冶,长期坚持,能够培养良好的个人品性和审美能力。学生在感受与感悟中从作品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之美中受到熏陶与启发,再结合自身实际,用发现的眼光去寻找生活之美。

(三)内化智慧,提升素养

在选文所选的文章中深刻地体现了古人的睿智。智慧是我们学生需要学习和内化的,苏轼《赤壁赋》中自我排忧的乐观旷达之法;荀子《劝学》中“学不可以已”的求学之智;《陈情表》中“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以情来婉拒的大智等,这些闪光智慧体现在必修选文中,更要求学生从体会中内化,将智慧内化,变成自己的智慧。同时选文所代表的古人的高尚品格与睿智若能内化,就能在其成长道路上起到积极作用,形成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习惯的养成与语文素养的提升是循序渐进的反复练习与自我内化。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着重强调的一点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这种素养的养成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国学经典在选文中的渗透,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熏陶和体悟。几年不间断的学习在无形中使得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关于读书的句子都提醒着学生应该多读经典,将经典中的智慧内化。我们从当今的著名作家特别是散文家身上可以看出,他们都热爱读古代经典作品,并且能从这些经典中学习古人的优秀智慧,进而内化成属于自己的东西。学生若也能坚持多学习经典选文,多体味、感悟、内化,一定能在这循序渐进的体悟与养成中提升语文素养。

(四)融合古今,创新思维

近期“国学热”兴起,各地都在强调中小学生要多读经典,回归经典。承认多读经典对学生有益处时,必须承认国学经典中一些思想和倾向并不适合全盘接受和内化。对于正处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学生,首先在知识能力层面,水平并不能完全达到随意阅读国学经典的程度,并且无方向、无指导地读经典使学生能吸收内化的东西非常少。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的选文就必须要坚持一些原则:文质兼美,难度适中,立足现实,思想积极,蕴涵深远。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里说:“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言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11]这段话启示了我们,对待文化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分析看待,吸取有生命力的,摒弃落后腐朽的。同样,对待国学经典,我们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做到古今相容,古为今用。国学经典中包含的最优秀的文化就需要我们继承。文化需要传承,但不仅限于继承,要立足于发展。要学会批判地予以继承,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实际生活和经验中,将传统文化精粹与新的思想进行融合内化,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和价值。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所选范文深刻诠释了这一发展性的思想,将国学经典范文置身于一个个现实的人文主题的讨论中,融合新旧,发展传统文化,创新学生思维。

国学经典的学习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在高中教材中渗透国学经典十分必要。文言文作为古代书面语言,因其稳定性,很好地将古代学者的精粹和智慧加以保存,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学生了解和内化我国古典文化。苏教版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体现语文工具性的特点的同时,创造性地以人文性的话题讨论的方式来进行选文选编,科学合理地展现了国学经典中精粹的部分,能让学生汲取精粹,传承文化;陶冶品性,培养审美;内化智慧,提升素养,融合古今,发展创新。

教材选文篇数相对有限,学生对国学经典感受并不深刻。想让学生感受更多的国学经典,可从语文选修教材中挑选适合学生具体需要的选文进行教学,或学校和老师根据本校或本班的实际情况从众多国学经典中选取合适的文章编成“国学经典”系列,在班级开展诵读、品鉴等活动等。无论哪种形式,选文都要注重科学,并且教师要对学生予以指导。这样以必修教材作为基础,选修和课外国学经典作品作为补充,让学生有方向、有指导、有效率地汲取国学经典中的精粹。真正做到在习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提升自我的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继承与发展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注释:

[1]章太炎:《国学概论》,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3页。

[2]章太炎:《章太炎国学之二种》,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4]朱自清:《经典常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5]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漓江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

[6]刘毓庆:《国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7][11]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页。

[8]吕叔湘:《吕叔湘语文教育论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60页。

[9][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严丹青 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