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汉英是非问句答语异同的认知层面考察

  • 投稿数星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276次
  • 评分4
  • 23
  • 0

王红恬

摘 要:汉语和英语在回答是非问句时用“是”还是用“不”有同有异。回答肯定是非问句时,用“是”还是用“不”情况相同,回答否定是非问句时,用“是”还是用“不”的情况正好相反。这种差异跟不同民族的认知心理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从认知层面即主观推测层面[1]和客观现实层面[2]对此差异进行描写。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是非问句 肯定 否定 信赖程度

一、引言

认知层面包括主观推测层面和客观现实层面。肯定是非问句,英语和汉语用“是”用“不”情况相同。在主观推测层面所反映的认识是选择A项[3]的可能性很大,用信赖程度[4]来表示是0.5<P{A}≤1。客观现实层面是肯定是非问句的答语。答语包括肯定和否定两种。在客观现实层面肯定回答所反映的认识是选择了A项,用信赖程度来表示是P{A}=1;否定回答所反映的认识是没有选择A项,用信赖程度来表示是P{A}=0。否定是非问句,汉语和英语用“是”还是用“不”正好相反。汉语在主观推测层面所反映的是选择非A的可能性大,用信赖程度来表示是0.5<P{┐A}≤1。客观现实层面是否定是非问句的答语。答语包括肯定和否定两种。在客观现实层面否定回答所反映的认识是是选择了非A项,用信赖程度来表示是P{┐A}=1,反映在语表形式上用“不”来回答;否定回答所反映的认识是没有选择非A项,用信赖程度来表示是P{┐A}=0,反映在语表形式上用“是”来回答。英语在主观推测层面所反映的却是选择A的可能性大,用信赖程度来表示是0.5<P{A}≤1。客观现实层面是否定是非问句的答语。答语包括肯定和否定两种。在客观现实层面否定回答所反映的认识是选择了A项,用信赖程度来表示是P{A}=1,反映在语表形式上用“Yes”来回答,否定回答所反映的认识是没有选择A项,用信赖程度来表示是P{A}=0,反映在语表形式上用“No”来回答。

汉语和英语在回答是非问句时用“是”和用“不”的差异:

请看下面两组实例:

(1)你喜欢这种鱼吗?

a.是,我喜欢(这种鱼)。

b.不,我不喜欢(这种鱼)。

(2)Do you marry Jack ?

a.Yes,I do.

b.No,I don’t.

(3)你不喜欢这种鱼吗?

a.不,我喜欢(这种鱼)。

b.是,我不喜欢(这种鱼)。

(4)Don’t you marry Jack ?

a.Yes,I do.

b.No,I don’t.

例(1)-(2)是汉语和英语里肯定是非问句的一问一答。例(3)-(4)是汉语和英语里否定是非问句的一问一答。从这两组例子可以看出汉语和英语在回答是非问句时用“是”还是用“不”有同有异——回答肯定是非问句时,用“是”还是用“不”情况相同;回答否定是非问句时,用“是”还是用“不”的情况正好相反。其异同可列表如下:

说汉语的人和说英语的人在回答肯定是非问句时用“是/Yes”还是用“不/No”的相同,反映了二者在民族心理和认知上的一致,回答否定是非问句时用“是/Yes”还是用“不/No”的不同,反映了二者在民族心理和认知上的差异。接下来从认知层面分别描述说汉语的人和说英语的人在回答肯定是非问句时用“是/Yes”还是用“不/No”的相同以及相异之处。

二、肯定是非问句英汉语在认知层面的相同反映

肯定是非问句,英语和汉语用“是”用“不”情况相同。在主观推测层面所反映的认识是选择A项的可能性很大,用信赖程度来表示是0.5<P{A}≤1。客观现实层面是肯定是非问句的答语。答语包括肯定和否定两种。在客观现实层面肯定回答所反映的认识时选择了A项,用信赖程度来表示是P{A}=1,否定回答所反映的认识时没有选择A项,用信赖程度来表示是P{A}=0。

(5)你想去上海念书吗?

a.是,我想。

b.不,我不想。

该例的A项是“去上海念书”。说汉语的人在使用是非问句发问时,总是把自己的主观想法清晰地表现在问话中:如果问话人心目中以为听话人大概是想去上海念书的,就会采用肯定的形式。也就是说,说话人在主观推测层面认为听话人“想去上海念书”的可能性比较大,用信赖程度来表示是0.5<P{去上海念书}≤1。听话人听到这句话的主要疑问点是肯定形式,说话人表示肯定意见就用“是”,反映在认知层面的客观现实是P{想去上海念书}=1。说话人表示否定意见就用“不”,反映在认知层面的客观现实是P{想去上海念书}=0。

(6)Do you want to study in Shanghai?

a.Yes,I do.

b.No,I don’t.

该例的A项是“want to study in Shanghai”。和说汉语的人一样,说英语的人在使用是非问句发问时,也是把自己的主观想法清晰地表现在问话中:如果问话人心目中以为听话人大概是“want to study in Shanghai ”的,就会采用肯定的形式。也就是说,说话人在主观推测层面认为听话人“want to study in Shanghai ”的可能性比较大,用信赖程度来表示是0.5<P{want to study in Shanghai}≤1。听话人听到这句话的主要疑问点是肯定形式,说话人表示肯定意见就用“Yes”,反映在认知层面的客观现实是P{want to study in Shanghai}=1。说话人表示否定意见就用“No”,反映在认知层面的客观现实是P{want to study in Shanghai}=0。

三、否定是非问句英汉语在认知层面的不同反映

否定是非问句,汉语和英语用“是”还是用“不”的情况正好相反。汉语在主观推测层面所反映的是选择非A的可能性大,用信赖程度来表示是0.5<P{┐A}≤1。客观现实层面是否定是非问句的答语。答语包括肯定和否定两种。在客观现实层面否定回答所反映的认识时选择了非A项,用信赖程度来表示是P{┐A}=1,反映在语表形式上用“不”来回答;否定回答所反映的认识时没有选择非A项,用信赖程度来表示是P{┐A}=0,反映在语表形式上用“是”来回答。英语在主观推测层面所反映的是选择A的可能性大,用信赖程度来表示是0.5<P{A}≤1。客观现实层面是否定是非问句的答语。答语包括肯定和否定两种。在客观现实层面否定回答所反映的认识是选择了A项,用信赖程度来表示是P{A}=1,反映在语表形式上用“Yes”来回答。否定回答所反映的认识是没有选择A项,用信赖程度来表示是P{A}=0,反映在语表形式上用“No”来回答。

(7)你昨天没有来上课吗?

a.不,我来了。

b.是,我没来。

该例的A项是“昨天没有来上课”。说汉语的人在使用是非问句发问时,总是把自己的主观想法清晰地表现在问话中:如果问话人心目中以为听话人大概是昨天没有来上课,就会采用否定的形式。也就是说说话人在主观推测层面认为听话人“昨天没有来上课”的可能性比较大,用信赖程度来表示是0.5<P{昨天没有来上课}≤1。听话人听到这句话的主要疑问点是否定形式,说话人表示肯定意见就用“不”(母语为汉语的人,回答否定是非问句时,既要考虑自己是表示肯定意见还是表示否定意见,还要看对方问话中主要疑问点采取的是什么表达式),反映在认知层面的客观现实是P{昨天没有来上课}=0。说话人表示否定意见就用“是”,反映在认知层面的客观现实是P{昨天没有来上课}=0。

(8)Didn’t you come to school yesterday?

a.Yes,I did.

b.No,I didn’t.

该例的A项是“didn’t come to school yesterday”。说汉语的人在使用是非问句发问时,总是把自己的主观想法清晰地表现在问话中:如果问话人心目中以为听话人大概是“didn’t come to school yesterday”,就会采用否定的形式。也就是说说话人在主观推测层面认为听话人“didn’t come to school yesterday”的可能性比较大,用信赖程度来表示是0.5<P{didn’t come to school yesterday}≤1。英语的听话人和汉语的听话人不同,英语的听话人在否定是非问句中不考虑对方问话中主要疑问点采取的是什么形式,而只考虑自己是肯定意见还是否定意见。说话人表示肯定意见就用“Yes”,反映在认知层面的客观现实是P{came to school}=1.说话人表示肯定意见就用“No”,反映在认知层面的客观现实是P{didn’t come to school yesterday}=1.

四、结语

汉语和英语在回答是非问句时用“是”还是用“不”有同有异。回答肯定是非问句时,用“是”用“不”情况相同,回答否定是非问句时,用“是”用“不”的情况正好相反。这种差异跟不同民族的认知心理有密切的关系。从认知层面这个角度切入,能够使人们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汉语和英语在回答是非问句时用“是”还是用“不”异同。

注释:

[1]主观推测层面是大脑思维中的一个认知层面,该层面所反映的认识不是客观现实情况在大脑中的直接反映,而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背景知识等,对客观现实情况所进行的一种主观猜测或判断。

[2]客观反映层面是大脑思维中不同于主观推测层面的另一认知层面,该层面所反映的认识不是人们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背景知识等对客观现实情况所进行的一种主观猜测或判断,而是客观现实情况在大脑中的直接反映。

[3]A项也就是是非问句的选择项,简便起见,把选择项用A项代替。

[4]信赖程度是美国数学家G·波利亚(1985)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人们对命题的相信程度,用P{X}刻画(X表示任意命题),其值取区间[0,1]中的值。比如,P{X}=0,表示人们认为X假;P{X}=0.5,表示人们不知道X是真是假;P{X}=1表示人们认为X真;0<P{X}<0.5,表示人们认为X成立的可能性小;0.5<P{X}<1,表示人们认为X成立的可能性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丁力.汉语语法问题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44,47.

[2]G·波利亚,杨讯文译.数学与似真推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1985:457.

[3]陆俭明.英汉回答是非问句的认知差异[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2,(1).

(王红恬 陕西汉中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7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