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研究性教学”观念下构建高校文科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法

  • 投稿阿喂
  • 更新时间2017-08-13
  • 阅读量777次
  • 评分4
  • 19
  • 0
摘 要:研究性教学是目前国内大学专业课程教学探索的主方向,文章基于高校文科专业课的教学现状,以《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实践为例,在“研究性教学”思路引领下探索高校文科专业课程教学,提出构建“研究&开放&体验”创新教学法。文章认为“探究问题”是创新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开放”是创新教学法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具有方法多样、空间开放、观点争鸣的特点;“科研体验”是创新教学法的特色,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还从教学活动设计角度论述了把握创新教学的4个关键点。

关键词:古代汉语 教改 研究性 创新

“研究性教学”观念直接导源于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的大学研究职能论,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哈佛大学报告时提出了“探究性学习”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究性教学”在美国乃至欧亚诸国教育实践中悄然流行。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开始了“研究性教学”的初步探索,“研究性教学”理念作为大学教学改革的新向度日益受到关注。21世纪是一个创造、创新、创业的世纪,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经从规模和数量转变为对内涵和质量的需要,大学传统授受式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探究同新时代的高素质及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高校文科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也是当前教学工作者急需思考与探索的重要问题。文章依托南昌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探讨如何在“研究性教学”思路下构建“研究&开放&体验”的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

一、“研究性教学”思路下高校文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价值

(一)高校文科课程教学现状决定教改的必要性目前高校文科传统专业课程大多面临着教师积极教,学生不积极性学的尴尬局面。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为例,这是一门国内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专业课,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史学、哲学、语言学和文化等学科的基础。自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高校普遍开设《古代汉语》课程以来,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相对稳定,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多采用传统文字、音韵、训诂相结合讲授法,就当时而言,学生都有较好的语文功底,很易接受传统的学习方法,且这种教学法能尽快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而新时代入校学生从知识结构来看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讲授方法很难短期内激起共鸣。笔者曾对南昌大学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40份,回收问卷132份,有效问卷129份;调查结果显示学习方法上,学生基本上采用中学应试性传统记忆方式,70%的学生选择平时做笔记,考前认真复习,26%的学生上课只是随意地听听,考前借同学的笔记复习;课程建议调查显示69%的学生希望《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应多联系现实语言,16%的学生认为《古代汉语》课程如果沿照文字、音韵、训诂相结合讲授法,太理论化,没有兴趣学。教学现状说明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研究性思路下高校文科课程教学改革的价值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有教学观念、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策略。研究性思路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作用与意义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分析:

⒈在研究性教学观念的指引下,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结合南昌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近年来本科生培养及毕业论文写作来看,在传统教学方法下培养的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不会查找资料”“不会读书”“不会选题写论文”。学生除了课堂所学教材以外,相关专业的书看得少,既不了解本专业的经典著作、本专业的学术动态,更不了解本专业的学术前沿。笔者曾对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60位学生,进行“你在课外,在没有老师布置的前提下,会不会自主阅读古代文献?”问卷调查,结果是16位学生选择答案“会”,2位学生选择“不会”,42位学生选择“很少或偶尔”;在指导毕业论文时,笔者还发现大多数学生不会针对选题自主有效地查找文献资料,在写毕业论文时无从下手,期待老师直接命题,深感这样的学生将来很难面对择业的激烈竞争与适应今后工作岗位的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具有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研究性教学观念引导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动地思考与探究,这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⒉在研究性教学观念的指引下,教师主动构建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他们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程目标,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也会主动设计研究性教学的课堂情境,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展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以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打动学生,学生的提问及疑惑也会激发教师的灵感。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师生在平等、融洽的关系中互相促进,教学相长,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笔者组建团队申报《古代汉语》省级教改课题成功后,对南昌大学2014级、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逐步展开推进创新教学的课程改革,从教改后的成果来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收获大大提高,如我们曾对2014级65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如答题“你主观上认同本学期《古代汉语》学习过程中,以下哪一个阶段的学习更重要?”问卷结果显示63位学生选择答案“平时学习更重要”,只有2位学生选择“期末复习”;如答题“《古代汉语》课程采取研究性思路教学,你的收获是?”,问卷结果显示64位学生选择“除了教材知识外,得到相关知识的拓展,带着问题去学习更有效果,同时撰写学术论文,文章写作技巧方面有收获”,只有1位学生选择“课程教学大纲上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⒊在研究性教学观念的指引下,必然形成更为合理的评估体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评估体系着重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考核,在“一考定终生”观念下,学生只为通过期末考试而学习,不重视平时学习的提高与积累。如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改前“你的学习精力主要放在哪一个阶段? ” 问卷调查, 6 5 位学生中有3 2 位学生答“快要考试了才在课外学一学”。为了持续有效地展开研究性思路下创新教学,必然要求教学者探索与之配套的教学评价方式,教学评价指标应从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效果两方面来构建。

二、如何构建“研究&开放&体验”的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

“研究性教学”观念在国外早有发展,但在当前国内高校尤其是文科教学来看仍具有前沿性,下文笔者以南昌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平台,详细探讨在“研究性”思路下构建“研究&开放&体验”的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具体步聚。

(一)建立“研究性教学”观念是创新教学实施的理论前提

199 0年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卡内基基金会前主席博耶在《学术反思》报告中指出,学术应包含四个相互区别但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思想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关系重大,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教学相长、创造和扩展知识的过程,大学的教学是学术气质的创造活动,“非经教学学术知识积累,教师就缺乏‘如何教’的知识;非经教学过程的实践与磨炼,教师专业学术就不会有效地表现出来;非经对教学实践过程的潜心研究,教师就难以生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3]美国著名学者唐纳德?肯尼迪在《学术责任》一书中详尽地阐释了高校教师学术责任所应包括的内容,即教学的责任、培养的责任,指导的责任,服务的责任、研究发现的责任和学术成果发表的责任等。[4]大学教学在传承知识的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实现传递知识、交流思想、教学相长,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无论大学的职能如何变化,高质量的教学是社会对高校教师的首要期望。通过四年的教学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摆脱了“教学不是学术活动”的偏见,积极对待教学,全身心投入,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将提高教学质量做到实处。

(二)明确“研究&开放&体验”的内涵是创新教学的理论基础

⒈“探究问题”是“研究&开放&体验”创新教学方法的核心。“研究&开放&体验”教学法是在研究性教学思路下,以“探究问题”为核心,同时融合以往的“传统型、自主型、合作学习型、体验式、参与式、任务型”等多种教学方法形成的一种创新教学法。“探究”是一个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结果,作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交流结果。[1](P51)我们所提出的“研究&开放&体验”教学过程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结合南昌大学《古代汉语》教学来看,我们首先根据教材确立教学目标,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及相关参考文献,将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通论部分归纳出16个课题,让学生自由择题学习探讨,具体学习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自主学习法、读书会指导法、合作讨论法等。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展开研究,形成系统的认识及观点,小组每一位成员完成自选小论题研究论文的撰写,在课程进行中,配合教学进度,选取部分研究成果在班内展示,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在取得前期学习研究成果之后,根据老师提出的意见,课堂上学习交流得到启发,进一步深入探讨,撰写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

⒉“开放”是“研究&开放&体验”教学法的教学原则。开放式教学即不局限于一种教学形式或固定的教学地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教学过程具有学习方法多样、空间开放、观点争鸣的特点。

“研究&开放&体验”模式下的学习突破封闭或规范的课堂区域,根据需要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网络平台讨论问题、甚至进行田野调研,开放的教学思路大大拓宽教学的空间。据南昌大学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65位学生的问卷调查,除了传统的课堂学习外,64位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小组读书会、图书馆进行《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开放式教学思路决定了教学对象与内容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与开拓性;教学内容基于教学大纲,从教材出发,同时不局限于教材所设,学生在前期阅读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早已把握,同时找到某个具体问题,拓展阅读,接触更多的学习资料,进入更大的知识空间,饶有兴趣地深入研究,一方面学生掌握了远远超出拟定教学目标的知识量,另一方面学生还形成自己对某个相关问题独到见解。以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二册)词头、词尾教学为例,该课题小组学生利用课余实践阅读教师所提供的相关学习资料,根据兴趣点补充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家乡话的词头、词尾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了解上古汉语的词头、词尾现象及其发展,理解有关词头、词尾的学术争鸣。

3.“科研体验”是“研究&开放&体验”教学法的特色。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被传播,但传播的知识只有在它被重新构造之后,即得到了解释并且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才在各种情况下变得可用”[1](P128)。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依靠知识的获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生直接经验的积累,所以加强体验教学,就是从实践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验学科研究方法。大学的教学离不开学术的支撑,大学的学习也应当有学术的参与,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离不开学术的实践。“研究&开放&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处引领与监控角色,指导学生在主动思考、独立探索、主动实践的学习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再以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二册)词头、词尾教学为例,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梳理以往学术观点,结合现代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对比研究,经小组读书会讨论之后,形成各自观点认识,等到教师课堂教学环节时,课题小组分享其研究成果,在课堂上组织“学术会议”式的学术讨论,课题小组的分享让课堂生动活泼,全班课堂交流讨论之后,课题小组及全班同学对汉语词头、词尾在汉语史上的发展变化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把握,更加可贵的是同学们能够在教师创设的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小组读书会、课堂汇报)中主动去识别与探讨身边语言现象。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教学活动是师生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行为系统,包括教学活动设计行为、教学活动实施行为和教学活动反思行为,所谓教学设计即基于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预设和生成教学目的、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方案的过程。[1](P4-10)我们将《古代汉语》课程“研究&开放&体验”创新教学预设为五个环节,即学生自由选题、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读书会讨论、课堂汇报交流、完善结题。为了保证《古代汉语》研究性教学能够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把握以下四个关键点:

⒈精心设计,把握课题的难度及拓展性。教师首先要对教学材料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参考学生的现有水平,结合教师的科研,设计难度适当、操作性强的课题。

⒉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和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学会进行团队合作,包容不同的观点,在多样化的思维和认知中进行观点的碰撞和思辨。⒊合理引导,明确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分工。教师的角色是设计师、引路人、推进者,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的过程和评估以及非教学环节的学生活动等进行全程设计。

⒋精心策划,把握教学环节的可操作性。制定考核标准,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度、课堂表现等设立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考核。

我们曾对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1个教学班(共60学生)进行一个学期的教改后进行问卷调查,问题“你认为《古代汉语》课程有必要采取小组研究学习方法吗?”4人选择“没有必要”,56人选择“很有必要,能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真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专业学术知识”。同时学生也对教改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整改意见,如“应把研究性教学更好地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组织同学们课余进行拓展阅读, 互相分享书目和学习感受”“自由讨论,方法多样”,等等,总结经验进行整改后,我们在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65位学生)进行一学年的教改后再进行问卷调查,问题“你主观上认同《古代汉语》学习哪一个阶段更重要”,4人选择“期末考试”,61人选择“平时学习”;问题“《古代汉语》研究性教学中,你的收获是?”50人选择“学习更加自主、较广的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同学与老师交流更多”,8人选择“学习更加自主、较广的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5人选择“学习更加自主、较广的知识面”,2人选择“较广的知识面、同同学与老师交流更多”,此外,学生在学校网络对教师的评教评分由85.71分上升至91.22分,从调查结果与评教来看,《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大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思想品位、人生观等)培养中有着重要作用;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古代汉语》课程应突破陈旧的教学模式,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我们提出的“研究&开放&体验”创新教学方法主张教学者打破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置于被动、从属地位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者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思考,从而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结合南昌大学2013级至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探索与成效来看,高校教学工作者在“研究性”教学观念引领下对高校文科专业课程教学展开创新教学改革具有现实且深远的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2 014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研究性教学’视角下构建《古代汉语》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XJG-14-1-54]研究成果;2014年南昌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研究性教学’视角下构建《古代汉语》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NCUJGLX-14-1-5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夏家发,彭近兰.教学活动设计[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

[2]张安富 靳敏.崇尚教学学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现实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20-23.

[3]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5.

[4]时伟.大学教学的学术性及其强化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