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别让“替代思维”主宰课堂教学

  • 投稿七睬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887次
  • 评分4
  • 80
  • 0

文/王爱玲

【摘 要】 新课程背景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计数学实践、独立思维等过程,获取必备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思维被替代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形象思维替代抽象思维,教师思维替代学生思维,优生思维替代待进生思维。本文从以上三点作出肤浅阐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思维;替代;现象

新课程改革几年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深刻变化,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有这样的教学现象,即学生思维被替代现象,导致这样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认识不够;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产生怀疑等,这需要教师引起足够重视。

一、形象思维替代抽象思维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如今多媒体教学已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这让课堂学习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但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妨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看到:学生课堂探究演变为视频播放,代替了学生的操作活动;用媒体展示代替教师的讲解,替代学生的思维活动等。

比如,在教学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很多教师都突出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而忽视了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往往都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三角形的底与高和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比较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之间关系,这样势必造成了知识灌输的嫌疑,忽视了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以多媒体直观形象展示替代了学生的理性思维活动。其实这样的播放隐性地将公式给了学生,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过程,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仅仅满足于学生的死记硬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突出“做数学”的理念。

二、教师思维替代学生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教学,积极思维,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数学综合能力。所以,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好探究背景,同时需要教师适当的点拨和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数学活动的过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课堂点拨能够指导学生的积极探究、有效思维。但在教学实际中,教师提问与点拨还存在许多不良现象,如对教学前期分析做得不够细致,对学生的知识起点和认知水平缺乏准确的评估,提出问题过于简单,使学生缺乏思考的机会,都容易导致点拨过度。

有些教师习惯于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师生一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问: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宽相当于圆的什么?

答: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答: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问:那么圆的面积又怎么计算呢?教师大屏幕出示:圆周长的一半×半径=圆的面积。

这种的课堂探究犹如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没有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教师的引导形同虚设,显示教师焦急地进行教学铺垫甚至于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学生,以一句“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来渡过困境。这就是典型的教师的思维来代替学生的思维的课堂教学形式,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思维地位,课堂提问简单的为“是”“不是”等来回答。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充分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与经验,精心预设,以学定教,真正实践“动态生成”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三、优生思维替代待进生思维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倡导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形式,但由于小组合作学习中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策略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欠缺,合作探究学习形式对他们帮助不大,有时独立思维被同组的优等生替代。主要表现为:探究活动中,待进生不能参与到活动中,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的结果往往都是由优等生直接灌输,没有自己的个人见解等。这样的探究活动是被动的,往往在活动中充当了一个看客的角色。所以,对于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决不能流于形式,一方面,教师要进行合理的分组,将学生能力差异不大的学生进行分组,同时有明确的分工,关注每位成员的活动感受,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促进每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 教师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来帮助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但由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时,没有针对性探究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都以优等生发现的结论为准,没有其他个人的想法, 他们便都充当了看客的角色, 探究活动的质量大打折扣。

一般的课堂教学时,很多教师都会觉得优等生的课堂发言“权威性”对其他学生的想法起到引导作用,他们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和盲目的跟从性,有时主导其他同学的个性化思维活动,造成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提升。对于这问题,我们提倡优等生思维可以鼓励,但绝不能出现优生独霸课堂,待进生“坐享其成”的尬尴局面,如果大多数学生没有获得独立思考的时间,小组讨论就会被少数学生占有,很大一部分都会无从说起,特别是思维较慢的学生只能做听众,甚至人云亦云,长此下去易造成两级分化。因此,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和小组交流活动时,首先要提倡每个学生的不同想法,让他们大胆开口,鼓励个性化的答案。同时要给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更关注待进生的发展。

对于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优生与待进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教师正视差异,关注每位待进生的发展,并采用有效教学手段,让他们得到同样的发展。比如:课堂上对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问,不需要学生一同回答,给待进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让待进生主动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等,这样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防止“替代思维”主宰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知识灌输的机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势必造成“高分低能”,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提升。所以,有效课堂教学,要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并让每位学生说出各自不同的观点,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提升数学综合素质。面对教学中的思维替代现象,教师要勇于探索,善于发现问题,科学处理,突出学生的主体第,正确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是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郑毓信.《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8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梁垛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