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析美术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

  • 投稿丑小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586次
  • 评分4
  • 61
  • 0

文/林恩娜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过渡,过渡期一般为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最初半年,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时刻,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在我国教育的大环境下,幼小衔接阶段往往重视学习方面的准备,而忽略了幼儿心理和适应性方面的过渡。应对这种偏颇,学者虽然有大量的理论和对策,但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美术教育贯穿幼儿园和小学以及以后学习的各个时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美术教育注重个体体验和创造性表达,注重在美的环境表达个体的情感,不仅可以让幼儿在本学科内快乐学习,而且可以在幼小衔接中习惯养成、主动学习、心理过渡和多学科教学等方面起到积极的过渡效果。

一、渗透于美术教育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进入小学阶段,脱离幼儿园老师全面的安排和督促,幼儿在学习中需要学会倾听老师的要求,自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认为:“道德都是从游戏中得来,自制,克己,诚实,理性服从等美德没有什么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来得实切。”现代美学理论一直保留着“游戏说”的观点,认为美术等艺术起源于无目的的、自我满足和自娱自乐的游戏性活动。这与幼儿绘画相契合的是当幼儿拿起笔开始涂鸦时,留下的痕迹让幼儿沉浸其中带来兴奋和满足,使绘画和其他踩水等一类活动一样成为自我满足和自娱自乐的游戏性活动。这一游戏性绘画延续整个儿童时期,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

事实上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保持了幼儿的创作空间,让幼儿切实感受到了快乐。所以他们常常会追问老师:“这堂课画什么,下堂课做什么?美术教育的“游戏性”给幼儿提供了培养良好习惯的基础。

一般讲解完美术课的要点是幼儿情绪最高涨的时候,是最要玩的时候。抓住幼儿玩游戏的心理和时间节点,对他们的行为习惯提出要求,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渐渐让好的行为习惯在每个幼儿珍惜参与“美术游戏”的机会中养成。如:美术课后,幼儿得意洋洋的完成了作品,老师要求他们整理好自己的美术工具,放到美术“格格屋”。将印有自己学号的美术工具按分类放好,画笔、颜料、胶水……都要放在规定的格子里。老师提醒幼儿:谁要因为没有整理而丢失了自己的美术工具,那下一次上课就没有游戏的材料哦。如此一来幼儿意识到保管好美术材料就是保护游戏的工具,从潜意识上培养“自我管理”和“倾听”的能力。

二、感受美术教育中自主学习的快乐

在国内,当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就开始有升学压力,家长怀揣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引发了社会上幼小衔接班的热潮。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幼教机构为了展现教学实力,片面强调超前学习式的知识衔接、追求延长课时的表面形式,往往忽视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既不符合幼儿的发展规律,又给幼儿的全面发展埋下隐患。所以,幼小衔接在学习方面过渡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美术教育是美的教育,不仅是幼儿审美的重要途径,而且也给予幼儿发展创造和主动学习的机会。美术作品往往汲取了生活和自然中的美,可以给幼儿带来心灵和视觉的愉悦。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让幼儿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美术材料,丰富自己的感知体验。这些主动体验和创造表达的特性可以让幼儿保持探索精神,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我们欣喜的看到,每到美术课,幼儿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作品的创造中,衔接期的幼儿能够结合在塑型和色彩方面得到了相应的训练,大胆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式完成作品。一些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颜色和颜色之间的联系,思考多种颜色混合的效果,进而掌握复合涂色法和勾画复杂形象的能力。课时也会应幼儿的要求适当延长,而且从起草构图到最后的完成很少出现随意走动的情况。这并不是表面课时的延长,而是幼儿探索学习的深入,是尊重幼儿、给予幼儿独立思考的时间。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往往就在不知不觉中、在快乐中培养起来,而且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幼儿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橡皮泥制作蛋糕的活动中,幼儿捏出的形状已经基本符合老师造型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老师给幼儿观察一个五彩的大蛋糕,幼儿发现奶油的颜色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橡皮泥现有的颜色。蓝色加红色是什么颜色?蓝色加黄色又是什么颜色呢?两种颜色的橡皮泥揉一揉,像变魔术一样就变成了第三种颜色。不一会就幼儿探索出了橘红色、紫色、淡蓝色……他们将探索的成果制作成拉花图案、水果和小动物等为蛋糕装饰,层出不穷的创意制作使他们始终沉浸在教学的过程中。整个活动是在快乐中让幼儿去探索不同的多重装饰的效果,在颜色的配比中学习融合的规律,亲身体验更是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能力,使他们在任何学习中都更加愿意独立思考。

三、通过美术教育过渡“幼小衔接”的心理

对比我国的有效衔接,西方国家更加注重心理的适应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幼儿对入学都呈现出消极情绪。究其原因,德国的哈克教授指出幼儿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中离开了最熟悉的伙伴,不能凡事都找老师。幼儿需要在遇到“摩擦”和“矛盾”时自己解决问题,难免会出现焦虑情绪。美术教育可以释放幼儿的不良情绪,在美术活动中建立信任,起到心理过渡的作用。

首先,小学教育有别于幼儿园教育,问题的答案呈现单一的趋势。幼儿会因为回答问题不对出现挫折感。而美术教育没有对错之分,课堂没有完全严格的要求,更不用担心考得不好,幼儿可以在美术教育放松的环境中得到一定缓冲。其次,美术教育可以建立起良好的情绪。在美术活动中,幼儿之间商量着分工,你做什么,我做什么。要是谁做的不对,面对冲突幼儿就会学着沟通和理解对方,等大家一起克服困难可以帮助幼儿快速建立起自信和友谊。最后,美术活动是表达自己感受的过程,是宣泄不良情绪的方式。在各方面的压力难以排遣的小学,而美术教育就是他们表达自己的窗口,宣泄出去不良情感使得幼儿的心理达到平衡,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手工是幼儿美术教育中常见的活动,今天幼儿们要制作一条大鱼。幼儿学会基本的制作以后,要求让幼儿分工合作制作一条大鱼。谁做鱼头谁做鱼尾?谁做鱼眼睛谁完成美丽的鱼鳞?这都在讨论中形成共识。“鱼头和鱼尾吧不合适,拼不起来啊!”问题来了,一起来想想办法吧,是鱼头改大点还是尾巴剪小点?寻找解决的办法显然是在冲突中学会妥协。

四、运用美术教育促进“幼小衔接”思维阶段的转变

 “幼小衔接的时期是幼儿认知发展从直觉思维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我们发现幼儿进入到小学阶段幼儿的思维水平还没有足够的形式化,对静止稳态的文字、细致运算的数学和逻辑推导的事物缺乏耐心,依然喜欢内容起伏较大、色彩鲜明、特征明显的故事或作品。老师在教学中也会利用具体的事物或形象的辅助教学,其中美术教育的作用是关键的。

在《幼儿园教育大纲(试行)》颁布以后,面向幼儿的美术教育从语言、科学、社会、健康4个方面交叉整合,在思维方式、学习能力、操作技能和其他学科教育相互补充贯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绘本是美术教育主要的载体,他给幼儿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受。优秀的绘本本身就是色彩与图片极其丰富的艺术作品,在其简单的故事背后可以呈现出开放的态势,呈现出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在寓言故事中教幼儿10以内的加减法,提前掌握基本的运算;用语言描述美术作品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同时绘本丰富的内容也有利于作文素材的积累;阅读外文原版绘本可以明显提升外语水平,大量的阅读使幼儿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大幅提升。以美术教育为媒介,让孩子抱着热情和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在学习中传达给孩子快乐,收获的是幼儿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诉,以美术教育为桥梁,让幼儿在美的环境下学习,可以缓解幼小衔接的焦虑和不适,在快乐中规范自我行为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而完成小学各学科的学习任务。在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中更多开展丰富的美术活动有利于幼小衔接的过渡,为幼儿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新星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