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提问策略——以“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教学片断与思考

  • 投稿菜花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39次
  • 评分4
  • 98
  • 0

江苏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225003) 冯德广

[摘 要]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应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究如何设计课堂提问的策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提问 追问 插问 设问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27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并发挥自身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下面,笔者结合“2和5的倍数的特征”(苏教版教材)一课的教学片断,谈谈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提问策略。

一、迁移式追问,在追根溯源中引入知识

教学片断:

师(出示15、6、9、25、10、8等数):在这些数中,哪些是2的倍数?

生1:6、10、8是2的倍数。

师:对不对呢?猜猜看,他可能是怎么想的?

生2:因为6、10、8都是双数,所以6、10、8是2的倍数。

生3:因为6÷2=3、10÷2=5、8÷2=4,所以6、10、8是2的倍数。

生4:个位上是2、4、6、8、0的数就是2的倍数。

……

思考:上述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在15、6、9、25、10、8这些数中,哪些是2的倍数”后,并没有满足于学生的回答,而是在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适时抛出问题“猜猜看,他可能是怎么想的”,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他们纷纷从自身的知识结构中抽取相应的个性化知识和经验进行解答。如有的学生从单数、双数的知识出发分析,有的学生通过倍数的概念来解释,还有的学生初步运用稚嫩的不完全归纳法进行解答……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积极思维,精彩纷呈,既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又有利于教师寻找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情境式插问,在情知合一中生成知识

教学片断:

师:我们班一共有40个同学(按学号顺序坐),学号是1~40号,下面我们利用学号做一个游戏:请学号是偶数的同学先起立,请学号是奇数的同学也起立。这时,还有同学坐着吗?

生(左顾右盼):没有!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奇数与偶数是间隔排列的。

生2:我们的学号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师:40以外的自然数呢?

生(齐):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师: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先坐下,现在你知道有多少人坐下去了吗?

生3:20人。

师:大家同意吗?说说你们的想法,可以吗?

生4:因为奇数与偶数是间隔排列的,所以列式为40÷2=20(个)。

师相机出示: 7 8……37 38 39 40

师:也就是说,一个奇数与一个偶数为一组。像这样分下去,你能想到什么?

生5:一共可以分为40÷2=20(组)。

生6:所有自然数一半是奇数,一半是偶数。

师:继续游戏。请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也坐下,现在想一想,站着的同学的学号有什么特点?你能说一句话让他们全坐下吗?

生7:请学号是奇数的同学坐下去。

生8:请学号的个位是1、3、7、9的数的同学坐下去。

生9:请学号是1的倍数的同学坐下去。

……

思考: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数学知识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寓数学知识于游戏之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如上述教学中,教师巧妙地把数学知识与学号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同时,教师通过问题“你们发现了什么”“现在你知道有多少人坐下去了吗”进行引导,使学生得出“奇数与偶数是间隔排列的”“所有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1~40里,奇数有20个,偶数有20个”“所有自然数一半是奇数,一半是偶数”等结论。这样教学,不仅关注了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而且关注了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获得了不同的发展。特别是教师提出“想一想,站着的同学的学号有什么特点?你能说一句话让他们全坐下吗”的问题,既使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照顾到能力一般的学生,又鼓励了优秀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问题情境和发展机遇。

三、递进式设问,在拾级而上中拓展知识

教学片断:

师:下面的说法对吗?由此,你还能想到什么?请举例说明。

多媒体出示:(1)两个奇数的和一定是奇数。( )

(2)两个偶数的和一定是偶数。( )

生1:一个奇数加一个偶数的和一定是奇数,如1+2=3。

生2:两个奇数的积一定是奇数,如3×5=15。

生3:一个奇数与一个偶数的积是偶数,如3×2=6。

生4:三个奇数的和一定是奇数。

师:对吗?猜猜看,他是怎么想的?

生5:他可能想两个奇数的和一定是偶数,再加上一个奇数就等于奇数。

师(板书+奇数=奇数):照这样推想——

生6:四个奇数的和一定是偶数。

生7:五个奇数的和一定是奇数。

师:那么,奇数个奇数相加的和一定是什么数?

生(部分):奇数。

师:偶数个奇数相加的和一定是什么数?

生(不确定):偶数。

师板书: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

……

思考:《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适当拓展,满足他们进一步学习的需要,避免部分学优生因“不够吃”而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如上述教学中,教师通过“两个奇数的和一定是奇数”“两个偶数的和一定是偶数”的问题,引领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既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又使学困生“吃得着”“吃得了”,充分发挥了全体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思维。学生合理推想出层出不穷的数学事实,如“一个奇数加一个偶数的和一定是奇数”“一个奇数与一个偶数的积是偶数”等。当学生悟出“三个奇数的和一定是奇数”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奇数=奇数,并且顺势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水到渠成地得出“四个奇数的和一定是偶数”“五个奇数的和一定是奇数”等结论。然后教师把握好质疑的契机,通过“奇数个奇数相加的和一定是什么数”“偶数个奇数相加的和一定是什么数”的提问,引起全体学生思维的“轩然大波”,促使学生获得更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相应的板书,即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通过有价值的问题引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发展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课堂中适时提问,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具生命活力,才能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