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巧用变式,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

  • 投稿石欣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50次
  • 评分4
  • 84
  • 0

江苏泰兴市蒋华中心小学(225400) 沈新荣

所谓变式,是指在同一数学主题下采取不同形式的变化练习,提高数学学习效率。通过变式,学生能够从不变中找到变化,从变化中把握不变,从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等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变式作为一种有效提升数学思维的教学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熟知。笔者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变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把握概念,凸显数学本质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概念的描述一般较为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这个时候教师要巧用变式,把握概念的本质,从感性入手,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积累直观的数学表象,为学生从直观表象过渡到抽象概念搭好知识的脚手架,利于学生更好地实现理性感知,获得对抽象概念的深刻理解。

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我采用了四种变式练习。变式一:我让学生通过分蛋糕初步感知,学生得到结论,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变式二:我让学生拿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并把它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而后交流讨论。学生得到结论:无论是对折、横折还是对角线折,涂色部分都是这张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其本质在于,只要将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变式三:我让学生将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纸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而后讨论交流。学生折出分数四分之一、八分之一,讨论后得到结论:只要将图形平均折出几份,每一份就是几分之一。此时我引导学生比较:四分之一大还是八分之一大?为什么?

在以上四个变式的课堂训练中,从分蛋糕到折长方形纸涂色,折正方形纸,再到折圆形纸涂色,而后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等环节,学生理解了二分之一的本质含义就是将整体平均分为两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而后理解了无论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或者是圆形,只要是将其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都是这一图形的四分之一,那么这个分数的大小是相同的。通过数学表象的积累,学生经历了从感性感知到理性判断的过程。学生紧紧围绕着这个几分之一的数学主题,进行探究和讨论,逐步学会观察、分析、判断、比较,从而实现了对分数概念的抽象概括,有效提高了数学课堂效率。

二、变通算式,提升数学思维

在小学计算教学中,简算是一个重点,但因为题型灵活多变,方法多样,学生往往易混易错。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简算的算理感悟不深刻,没有得到有效的理性感知。对此,教师可以在抓好基本简算的基础上,变通算式,改变数据及表达形式,强化变式训练,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之后,进入六年级复习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形如(a+b)×c=ac+bc的简算计算规律,对此我设计如下变式练习:(1)(42+35)×2;(2)15×26+15×14;(3)72×(30+6);(4)89×101-89;(5)(48+64)÷16;(6)18÷(+)。

以上练习中,诸如(1)到(4)都是基本题目,学生根据简算因素容易完成计算,但变式练习则改变了基本要素,更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发挥比较、观察等逻辑思维,诸如练习(5),学生就要从中找出变化中的不变,练习(6)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但练习(7)为何不行呢?经过分析和探究,学生发现除法算式并不能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而是要将除法式题转化为乘法式题,只有这样才可以进行简算。通过这样的判断和推理,提升了学生的理性感知能力,并由此让学生灵活发现变式当中存在的隐性要素,最终实现灵活计算,变通思维。

三、构建模型,拓展数学空间

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要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一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数学模型的建构。在教学中,教师要变换不同的情境内容,以使学生探究现实问题,并最终提炼抽象出一个基本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建构,离不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变式引导,通过变换不同的数学情境内容,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方法。

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推演的过程,并由此抽象出数字符号,建构除法模型,我做了这样的变式引导:如果将5个饼子平均分给5个人,你怎么用算式表示?学生得到结论,认为5个÷5=1个÷5×5=个,5个÷5=1个,正好拼成1个。如果6个饼子平均分给5个人呢?请直接说出结果。学生认为6个饼平均分就有6个个,6个÷5=个。那么把7个饼子分给5个人呢?8个饼子呢?10个饼子呢?……100个饼子呢?你会发现什么?学生发现,一个饼子拿来分就是几分之一,几个饼子就有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此时我继续变式:如果把a个饼子平均分给5个人呢?如果将a个饼子平均分给b个人,每人能分到多少个饼子呢?如果不是分饼子,而是一般的除法算式a÷b呢?观察一下除示算式和作为结果的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以上变式导入,学生对除法的理解逐步深入,从一般到抽象再到数学符号,建构起有效的除法模型,为下一步理解除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变式作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够拓展数学空间,作为教师要善加利用,巧用善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