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 投稿愚一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39次
  • 评分4
  • 37
  • 0

江苏滨海县八巨镇前案小学(224542) 辛艳华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下的新兴的教学理论模式,通过对特定问题的解决,达到学习内容与问题能力锻炼的统一。应用到小学数学学科中来,就是通过寻找适当的数学问题,结合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在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思考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等,也使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更加深刻。可以说,这是一种值得推崇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课堂教学始终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主要通过留作业来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而学生会沿用以往不恰当的思考方式来进行,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在这样的教学弊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

(二)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国家义务教育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对课堂改革提出了四点教学理念:学生主体、生活经验、体验过程、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模式就是符合上述四种教学理念的学习模式。通过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成为提出、分析、解决的主体,逐渐解决现阶段小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抽屉原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补充读本中的学习内容,很多小学生单靠看读本,始终不能够理解原理的本质。所以,本文以抽屉原理为教学内容,来演示一下“问题解决”这个课堂教学模式的步骤。抽屉原理在实际生活中常常能遇到,所以要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让学生实际感受到这个原理的存在。首先要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要从简入难,逐步加深难度。在课堂上可以准备扑克牌、铅笔等教学用具,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来合作探究其中的规律所在。

问题的提出可以有以下几种:

1.把5只铅笔放入3个文具盒中,看看有几种放法?记录结果,并总结规律。

2.把5只小鸽子(塑料模型)放入3个笼子里,有几种放法?记录结果,并总结规律。

3.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有几种放法?记录结果,并总结规律。

4.把一副扑克牌拿走大小王之后,任意摸出5张牌,同时进行3次,你会发现什么?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问题设置好了,接下来,将全班按照座位分成若干个小组,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假设班级有40个同学,那么一共有10组,由教师制定每组的小问题,而相邻的小组不能重复。每个小组通过相互分工和讨论来分析问题,得出的结论并记录在作业本上,选出一个小组长来进行问题的回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去思考、去发现。

(三)成果反馈,反思问题

成果的反馈可能是五花八门的,教师应该先听完学生的汇报之后,认真做好记录,逐一点评,并举出几个错误率极高的案例,进行真正的讲解。比如举扑克牌的例子,教师可以找出刚刚做扑克牌案例的小组的学生(5人),让他们上讲台前做游戏。教师先问学生,扑克牌取出大小王,还剩多少张?学生回答52张。再问花色有几种,回答4种。接着,请5位学生分别抽一张牌,教师要求把牌先保密,接着说:这5张牌中,至少有两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注意,是至少。并让学生认真理解这两个字的内涵。接着亮牌,如果学生不解,再多进行几次同样的步骤。

原理的得出,需要进行多次反复的实验,而且不断地变换数据。现在教师引导每一组的实验,是不是总是至少有一个“抽屉”(教师引导学生把盛放的物体叫抽屉)中至少有N支铅笔,而N是指物体与抽屉的商的余数+1。然后由学生来进行这个结论的验证。再引出“抽屉原理”的内容,即当物体的数量比抽屉的数量多时(物体数不是抽屉数的倍数),总有一个铅笔盒中至少有商+1支铅笔;当物体的数量比抽屉的数量多时(物体数是抽屉数的倍数),总有一个铅笔盒中至少有商支铅笔。(以铅笔和铅笔盒为例)

(四)指导总结,应用问题

讲解了“抽屉原理”之后,让学生把刚才错误的记录与规律改正过来,教师应认真批改改正过的作业本。“抽屉原理”虽然不难,但是关键是找出“抽屉”和“物体”的替代物,并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要求从上述4组问题中,选出一组来进行解答,要求不能选已做过的一组,并且要写出记录过程和具体思路。

不难发现,“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又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