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 投稿江湖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59次
  • 评分4
  • 71
  • 0

广西南宁市福建路小学(530000) 张品清

科学研究表明,思维能力的核心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是对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一、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思维敏捷,一方面是思考问题的速度快,在转瞬之间能把应想到的内容思考完毕;另一方面是思考问题做到合情合理。这两个方面是并存的,思考问题速度很快却不合情理,这样的“快”就是浪费时间;思考问题合乎情理却异常缓慢,这样思维质量也不高。所以,这两方面都做到,才可称为思维敏捷。

加强直觉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思维的敏捷性。直觉思维是一种整体性的、粗线条的、非常简略的跃进式思维。这种思维在遇到一个问题时,常常通过对事物的直接感知来把握对象的整体。

建立必要的制度有利于思维敏捷性的训练,例如从一年级开始坚持每日一道应用题,让学生天天接受分析数量关系的思维训练,或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应用题练习,锻炼他们的注意力和解题速度等。

二、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思维灵活指对问题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分析,能通过不同途径去探索和发现知识规律,能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较好地迁移,找出符合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联想,提倡一题多解。如学习了一步加减法应用题后,让学生用“20-8”的算式编应用题,结果学生编出了许多种叙述形式不同的应用题。如:

“有20名同学,其中8名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多少名?”

“妈妈买了20千克大米,吃了8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哥哥今年20岁,弟弟8岁,哥哥比弟弟大多少岁?弟弟比哥哥小多少岁?”

又如在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出示一个题目: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这辆车照这样的速度行了10小时,求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题目一出示,思维敏捷的学生马上举手,列式为240÷4×10,我让同样是这样解答的学生举手,结果大部分学生都举了手。我没有就此结束,继续引导:4小时行了240千米,那么2小时行了多少千米呢?8小时又行了多少千米呢?没等我讲完,就有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10÷4×240。因为10除以4表示10里面有2.5个4小时,而1个4小时行了240米,2.5个4小时(10小时)就行了600千米。”在他的启发下,又有学生想到了一种方法:10÷2×(240÷2)。就这样,学生发散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

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联想,即是把解决简单问题所采用的手段和获得的结论,类推到较复杂的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联想,大都可以看作关系联想。数学概念之间、数学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关系联想是多种多样联想的反映。联想丰富了,想象也就丰富了,思维的活力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自然就提高了。

三、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深刻性指对知识和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它集中表现在透过现象和外部联系,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深刻地理解概念,深入地思考问题,能预见解题的发展过程。思维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是数学思维品质重要的核心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学生更系统、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学生学得主动、活泼。

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首先要使学生的思维能逐步摆脱对直观材料的依赖,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直观手段组织学生操作和实验,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形成清晰的表象,为从感知过渡到抽象架设“桥梁”。

例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课前可准备大量学生喜爱的实物和图片,课堂上让学生数一数,再通过分一分、拼一拼的操作活动,建立数字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很快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和分解,为进一步学习10以内加减法打好基础。又如,教学认识长方形时,教师指导学生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学生就会清楚地知道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叫长方形,并还能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建立清楚的长方形表象,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学具摆一摆、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动手动口动脑学习新知识,既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又有利于让学生主动探索求知,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发展。

由于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把新知识分解成已知知识,由已知推向未知,同时应加强基本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并教以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教学两位数乘法时,把它分解成两次一位数乘法,把乘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运用到乘数是两位数的计算上,再由两位数乘法推广到三位、四位上,学生就能轻松地掌握多位数的计算方法。

思维深刻性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训练。要想有创造力,就必须勤于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进行大量的富有成效的思维训练。如顺向思维的训练、逆向思维的训练、多向思维的训练、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深化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四、思维发散性的培养

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理解事物、分析问题也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事物,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发散思维法又称辐射思维法,它是从思维起点出发,沿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知识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上课不动脑思考是学不好的,但如果学生喜欢思考,基础知识却不牢,也不能产生正确的联想,从而达不到发散思维的训练。

思维的发散性应该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去进行,而不是胡思乱想,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有的思维定向,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所以要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就要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能力。如这样一道题:某车间计划用12天完成240个零件,结果头三天就完成了计划的40%,照这样计算,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任务?学生讨论出以下五种解法:

第一种:12-1÷(40%÷3),先求出一天完成百分之几,全部零件是整体“1”(100%)里面包含多少个40%÷3,就是实际生产的天数,然后求出提前几天。

第二种:12-3×(1÷40%),即整体“1”里有多少个40%就有多少个3天,求出实际天数后与原计划天数相减,求得提前天数。

第三种:只用两步运算12-3÷40%,3天和40%对应,3÷40%一步就求出实际天数,第二步求出提前几天。

第四种:12-240÷(240×40%÷3)。

第五种:12-﹝(1-40%)÷(40%÷3)+3﹞。

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都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实行变通。当学生思路闭塞时,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接通与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能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学生数学思维各种品质的高度发展,就是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智慧的增强过程。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培养能力的一条主渠道,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