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让数学课既“有营养”又“好吃”

  • 投稿小耳
  • 更新时间2016-02-24
  • 阅读量364次
  • 评分4
  • 54
  • 0
  《三角形三边关系》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是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了解这一知识,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而且可以利用它解决很多日常生活问题。教材在例题之后编排了以下几道习题。 
  【教材呈现】 
  原题1:下面哪组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原题2:一个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12厘米和18厘米,第三条边的长可能是多少厘米?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原题3:先量出下面两根小棒的长度,再想一想,能和它们围成三角形的第三根小棒的长可能是多少厘米? 
   
  原题4: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 
   
  在实际教学中,逐一解决以上习题固然能巩固“三角形任意三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点,加深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但是,总是以小棒为载体,运用结论进行判断和选择,学生始终感觉在进行数学训练,兴趣淡然,体会不到这一知识内涵的丰富性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此,我对练习进行了重新设计。 
  【教学片段】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都是大于第三边的。这个知识在生活中用处可大着呢!不信,你看! 
  第一组: 
  师:木匠王师傅要找三根木料做一个三角形,他挑出了这样三根,能做出来吗?出示: 
  生:不能,因为第二根加第三根小于第一根。 
  师:只判断这两根就确定啦? 
  生:我觉得只要有两条边的和小于第三边就肯定不行了。 
  师:那你为什么不先判断第一根加第二根,或者第一根加第三根呢? 
  生:第一根最长,再加一根更长,肯定大于第三根。 
  师:那能不能围成,最关键是看什么? 
  生:两条短一些的边加起来大于最长的边。 
  师:哦!难怪你们这么快,原来还有这个窍门啊! 
  第二组: 
  师:王师傅试了试,果然做不成三角形。无奈之下,换了一根。这回,能做起来吗? 
  出示: 
  生:还是不能,因为第二根加第三根的和等于第一根,还是围不成。 
  师:为什么选7+3来判断? 
  生:因为7和3是较短的。这一组如果符合要求,其余的也一定符合要求! 
  师:说得真棒! 
  第三组: 
  师:王师傅两次都没做起来,有些不高兴了,他拿起锯子,把最长的一根锯掉了一段!这回,他成功了吗? 
  出示: 
  生(很失望):还是没有! 
  师:怎么又失败了呢?这最长的一根已经被锯短了呀! 
  生:不对,因为这一锯,让第二根成为最长的了,3厘米加3厘米小于7厘米,两条短边加起来小于最长的边,还是做不成! 
  第四组: 
  师:王师傅一气之下,把这根锯短的扔掉了,他决心重新寻找!你们能给王师傅一些建议?(取整数) 
  出示4: 
  生:5厘米。 
  师:可以吗? 
  生判断:3厘米+5厘米>7厘米,能围成三角形。 
  生:8厘米也可以。 
  师:行吗?其他学生判断。 
  …… 
  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有道理!王师傅想,你们要是能给我个范围就好了! 
  生交流,汇报。 
  生:我认为只要大于4厘米小于10厘米都可以。 
  师:为什么? 
  生:如果正好是4厘米,那么3+4=7,围不成,所以要比4厘米多;如果正好是10厘米,那么3+7=10,也围不成,所以要比10厘米少。 
  师:看来,第三根的长度除了要比两根之和短,还有什么要求? 
  生: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师:有了大家的建议,王师傅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木料! 
  生不禁欢呼…… 
  第五组: 
  师:王师傅完成了任务!一看时间,不早了,得赶紧回家! 
  出示: 
  师:王师傅从木料场回家,有几条路可走?他会选择哪一条路呢? 
  生:中间一条。 
  师:为什么? 
  生:两边的路是弯曲的,中间的是直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师: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能解释吗? 
  生:中间一条路和两边的路合在一起,可以看作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又是大于第三边的,所以中间的路最近。 
  【设计思考】 
  特级教师吴正宪提出,要让孩子享受既有“营养”又“好吃”的数学学习,单调的练习题如何烹饪成适合孩子的美味?本节课,主要做了以下思考: 
  有“营养”,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课前,我首先对教材中安排的4道习题进行了研究。题1是根据每组中3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巩固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强化对三角形特征的认知。题2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三角形的两条边,讨论第三边的长度所在的区间,并选择合适的第三边的长度,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发展空间观念。题3要求先测量长度,再判断能与之围成三角形的第三根小棒的长度。促使学生在寻求第三根小棒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三角形两边长度的差小于第三边的认识,进而加深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与理解。题4则是让学生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  以上习题的训练目标成为我练习设计的首要定位,即: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内在的达成目标应该是既定不变予以落实的。 
  有“营养”,要有助于提升思维能力。 
  教材习题是通过不同的要求,达成学习目标的,但每道题在独立练习时,目标指向性比较单一,一道题解决一个问题。而关于三边关系的知识,内在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三条边中任意一条边长度的改变都有可能引起整体的变化。是否可以通过“变式”来沟通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不断的思维转换中加深对三边关系的理解?这一想法成为练习设计的落脚点。于是梳理不同类型三角形的特点并有机串联,第一组是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类型,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得出判断的简便方法,只要判断两条短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即可。第二组呈现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形,用于巩固。第三组则在第二组的基础上,将最长的变为最短的,此举,从形式上来看,只是改变了一根小棒的长度,但从本质上讲,此时三角形三边的长短关系则发生了变化,较短边不再是前两组的7和3,而是3和3,这就促使学生重新审视三边长度整体把握后再作判断。第四组只给定两根小棒的长度,思考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区间,不仅考虑两根之和大于第三边,还要考虑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最后一组将知识应用于生活。此环节没有出示过多的习题与要求,只是在一组练习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变式,由浅入深,逐步提升思维含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好吃”,要能激发儿童兴趣。 
  很多学生抱怨数学冰冷、枯燥、无趣,那往往是因为我们将原本鲜活的内容生硬地呈现在了学生面前。课堂上,学生为了做题而做题,数学与生活成了两张皮,学生丝毫体会不到所学的数学知识离开了课本在生活中能有何应用?儿童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只有有趣的,才是他们愿意学的。激发学习兴趣,理应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上述案例中,笔者反复思量,寻找与三边关系紧密结合的生活原型,创造性地设置出木匠王师傅做三角形的情境,学生在帮助王师傅寻找合适木料的过程中,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体会到了问题解决后的愉悦之情。 
  “好吃”,要站在儿童立场解决问题。 
  所谓儿童立场,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能够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儿童,以儿童的眼光看待事物,以儿童的视角考虑问题。我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数学,并以自己习惯了的教学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课堂上,常常忽视了童年期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失去了儿童的情趣。上述案例中,教者就抓住了儿童爱听故事的年龄特点,为数学问题创设生活情境,在情境中生动地讲述故事,王师傅找木料,换木料,锯木料,扔木料,一波三折,环环相扣。当王师傅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木料时,学生们不禁发出一阵阵叹息,继而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思考中。当王师傅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任务,学生们竟不约而同地发出“耶……”的欢呼声!课堂上,既有人物情感的相互交融,又有学生思维的深度撞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分析、讨论、质疑、归纳过程中,学生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不断丰富,理解更加深刻。有位老师听课后不觉感叹:数学课上成了“故事课”,不要说学生,连我们也意犹未尽啊!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作为教师,我们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用心研究,尽可能地丰富习题内涵,让习题承载多重训练目标。同时用智慧创造,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思维不断得到提升。唯有“营养”与“好吃”兼而有之,才能烹饪出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