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讨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3-19
  • 阅读量730次
  • 评分0

摘要: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内容。锻炼计算能力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大脑发育,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逻辑的理解,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计算能力的培养贯穿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从小学生接触数学这门学科开始,一直到小学毕业,小学生都需要和计算打交道。由此可见,计算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基于核心素养,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有效研究,并为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


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下教育工作的主流模式。什么是核心素养能力?核心素养能力并不单指某一种能力,而是指小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思考能力的综合性的、全面的能力共同体[1]。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要求数学老师在教授数学内容的时候结合学生的水平、能力,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前提下,教授给学生相应的数学知识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将每节课程学习的内容都吃透、弄懂。数学老师在核心素养培养和计算教学的过程中,要掌握好二者的平衡,对课堂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眼口结合,增强学生计算感知


在传统的小学教学中,数学老师通常只注重学生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对学生的计算过程并不关心。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小学生由于年龄、心理因素的共同影响,对数学这种比较抽象的知识,在理解上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无法真正理解数学计算,就算计算出了正确结果,也需要经过大量练习。想要学生快捷、高效、正确地计算,数学老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小学生对计算过程的感知训练。计算需要眼睛、大脑和嘴巴相互配合。因此,老师可以针对这一特点,为学生准备一些专门培养计算感知的数学教学内容或练习内容,让学生通过这些练习,不断增强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口算能力。老师在教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题目,写出不同的结果或答案。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和训练小学生的计算感知能力。在这节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是这样培养学生的计算感知能力的:“各位同学,我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5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我们也学过了100以内的加减法。下面,我们就来练习一下,好不好?老师会在黑板上写下一些数字,同学们可以通过两个数的相加或是相减得出黑板上的数字,大家比比看,同一个数字谁写的结果最多好不好?”之后,笔者在黑板上写下“100”“32”“55”“24”等数字。学生在观察这些数字后,可以轻松地找到不同答案——“100”,通过加法可以由50+50、40+60、20+80、35+65等多种计算方法构成。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计算的感知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二、生活融入,缩短学生计算距离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对世界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中。数学知识和内容对他们来说刚好属于陌生的事物。无论是小学生,还是成年人,在接触陌生事物的时候,都会产生迷茫、担忧、恐惧的心理。因此,为了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熟悉”,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老师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化的场景,让数学变得“触手可及”。这样,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也就成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例如,笔者在教授“1~5的加减法”时,为了让数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同学们,大家平常最喜欢吃的零食有哪些?”学生甲:“辣条!”笔者接过学生的话:“好!咱们就以辣条为例,1包辣条的售价是2.5元,老师要买两包,应该给多少钱呢?”学生乙回答:“一包2.5元,2.5就是5的一半,所以购买两包需要5元钱!”笔者接着说:“回答正确!如果老师有5包辣条,吃了1包辣条,从剩下的辣条中拿出3包辣条分给同学后,老师还有几包?”学生丙:“5包辣条吃了一包,就是5-1=4,老师还有4包辣条!”学生甲反驳道:“老师,他说得不对!老师应该还有1包辣条。刚刚老师说从剩下的辣条中拿出3包辣条分给同学,所以是5-1-3=1。”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带入数学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思考、计算的过程中回忆相关生活画面,有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和吸引到课堂上来,大大提高了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效率。同时,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问答活跃了课堂氛围,为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三、小组合作,合理开展计算比赛


小学数学老师在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时候,可以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把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和效果。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对于严谨、严肃的数学课堂,本就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给予他们的评价大都是“难管”“调皮”等负面评价。老师教得费心,学生学得也吃力[2]。由此可见,正确的教学方法对老师十分重要,对学生同样非常重要。寓教于乐,开展一系列的数学计算比赛,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娱乐性的数学比赛,既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天性,也符合小学生爱玩的心理,事半功倍、立竿见影。例如,笔者在教授“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时候,采用了小组制比赛方式。为了保证每个小组的能力、水平相当,笔者按照学生成绩安排组队,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组队,第二名和倒数第二名组队,小组队员轮流上台答题。笔者事先写好几组两位数加两位数或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目。学生答对后,任意出一道关于两位数加减法的题目,留给下一组同学解答。第一批5组学生在答对题目后,为了给下一批同学制造难度,通常都会增加出题难度,以便淘汰竞争者。学生在这个比赛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而且在留下题目“算计”同学时,由于要留下答案,自己也做了一遍自己出的题目,相当于做了两道比赛试题。通过比赛,学生可以在原本枯燥、严肃的数学课堂上放松自我、放松心情。据调查,人心情愉悦的时候是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最快的时候。学生在这种“玩”的过程中既娱乐了身心,又提升了核心素养。


四、课外练习,增加学生计算实践


无论学习什么,都离不开实践。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也离不开实践。课外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课外练习数学计算,不仅可以提高数学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从而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在给学生布置课外练习的时候,老师一定要遵从合理、科学、贴近学生的原则,千万不要将课外练习当成课后作业——这样起不到正面的效果,反而会打击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例如,笔者在教授“统计”的相关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外练习统计的兴趣,会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出发,将核心素养的有关目标、要求融入课外练习的实际操作中去。“同学们,大家在放学回家后都会干什么呢?”学生甲回答:“看动画片!”学生乙回答:“写作业!”既然是课外练习,笔者就将课外练习的场景安排到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地方:“那么,同学们,爸爸、妈妈在接你们回家的路上,会不会去买菜呢?”学生齐声回答:“会!”笔者接着道:“那好,今天老师给大家留的课外练习,就是陪爸爸、妈妈买菜的时候,注意统计一下爸爸、妈妈买的蔬菜有哪几种,每一种有多少个。”[3]这样的课外实践练习不仅可以拉近亲子之间的关系,而且不会让学生对数学感到厌烦,能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中慢慢爱上数学,继而实现课内、课外双环境下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意识和良好数学学习观念的目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能力的培养能帮助小学生提升计算能力、培养数学学习意识,为小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知识和内容起到基础和过渡的作用,还可以增加小学生对抽象概念、内容的积累和理解。另外,老师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时候,需要选用合理的、科学的方法,才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推动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山西教育:教学版,2018(3):54-55.


[2]李学美,何晓丽.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中华少年,2018(17):58.


[3]雷芳珍.核心素养培养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中外交流,2019(3):260-261.


作者:毛建兴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环县车道镇刘渠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