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文,人力资源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职业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析

  • 投稿中本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504次
  • 评分4
  • 76
  • 0

侯思萌宋晓微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 要: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为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需求,为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人才模式,将技师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有机融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实践教学;技能型;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219-01

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过去,职业学校对毕业生的定位是套一身蓝工作服的产业工人;现在,学校要转变观念,要为中高端产业输送技能人才。教育部目前对职业院校的培养要求是:职业院校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使一线劳动者内涵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向中高端发展。职校要及时调整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提升面向一、二、三产业的人才培养能力。

二、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方法

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时,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传授一技之长,更要注重文化素养、职业精神、技术技能培养,为人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1.教学以实践性为主

职业院校要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目标,必须确立实践性教学主体地位,从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突破,否则,只能是新瓶装旧酒,新鞋走老路。众所周知,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有本质的区别,普通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为其学术型人才培养服务,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为其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服务;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是培训模式,普通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是灌输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以直接就业为目的,普通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以研究再研究为目的。

2.技能培养以训练为主

技能型人才与科研型人才、高级管理型人才不同,与简单的操作型人才也不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是“实践长才干”,这个群体的特点是理论知识够用,操作技能过硬,实用本领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兴起,产生了许多技能要求高的职业岗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要把传统课堂“学习知识”转变成实践“培训技能”。通过大量的训练和技能比赛,使能“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培养模式借助训练和比赛,加大训练量,提升技术层级,“变学科应试体系为技能应用体系”,培养过程中“变单纯认知过程为综合实践过程”,考评标准上“变学过什么课程为能做什么事情”。

把学习技能变成训练技能,就是要把有关的理论知识尽可能地转化成学生的实习实训行动,使学生在“使用”中学,在“使用”中练,在“使用”中巩固。确立实践性教学主体地位,就要按照教学专业教学的实际,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突出实践性教学特证,淡化理论教学,把实习实训当做教学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熟练技能,最终成为名符其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考核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考核目前仍然是以“结果”(结业考试分数)为主,虽然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加强了过程考评,但很多还是重形式,不重质量。就最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招生实际来看,首批录取的新生入学成绩与补录录取的新生成绩相差200多分,个别相差将近300分,这给教学带来严重的困难,造成同一班级成绩的严重分化。学习过程没有加强考核,使学生学不到真本领,课程结业考试成绩看上去都及格,其实里面水分太大,“及格”的背后有太多的因素。之所以强调学习过程的考核,是因为,每一阶段的学习,教师都能关注到教学的效果,特别是实践性教学环节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杜绝了少数学生“逃避”的幻想,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学到真是的知识和技能。

三、结语

所以,探索一个以“学习过程”为内容、以技能等级为标准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机制,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改革目标。“”从职业道德素质到职业技能以及核心技能到心理适应能力都能得到比较准确的检验。“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环节)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必须建立,只有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机制,才能发现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提升教育质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潘光.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好模式.中国教育报,2006-3-17(6).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

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责任编辑:赵蕾)